20年前投身经编创业 农家小伙今天成了企业老总(經編園區萬元)
见到他时,53岁的他正坐在位于经编园区的高大办公楼里,面前的桌子上摊满了单据。即使现在拥有多个厂区、几百名员工,他依旧习惯了亲力亲为。
创业二十多年来,他坚持每天7点到岗,兢兢业业工作。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跑步。每天五点起来,和企业家跑团里的11位好友每天跑40分钟、约6公里,下雨也去,从不间断。
作为较早一代的经编企业创业者,二十多年来,黄建国与海宁经编产业、经编园区一同成长。在海宁经编产业的发展壮大中,有着黄建国的奋斗身影。
如今,他就像跑步者一直向前,依旧坚持不懈的奋斗着。
放弃高收入 毅然投身创业大潮
1966年,黄建国出生于原马桥镇一户普通农家。他16岁那年,父亲因意外过世,原本成绩优秀的他被迫辍学,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他常常一早起来,干完农活后再去上班,晚上回家继续做农活。“我是不怕吃苦的。”正是如此,在后来面对创业时的艰难困苦时,他甘之如饴。
“我的创业开端在1998年。”当时,在改革开放的滋养下,浙江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成长。当时的马桥,已经有了锦达、超达等几家较大的经编企业。黄建国的发小金建鑫,拉他一起创办经编厂。
那时,32岁的黄建国已经在村办印染厂当了3年厂长,一年收入有一万多元,在普通工人月收入不足300元的当时已是佼佼者。放弃稳定的工作,搏一把?在我们看来需要考虑的决定,黄建国没有犹豫,当即就应下了办厂的提议。
创业需要一大笔资金。当时买一台常德产的经编机需要46.5万元,加上日常需要的流动资金,办个小厂也得投入上百万元。就这样,他咬着牙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将自己刚买的商品房向银行抵押,又向亲朋借了一些,两个人一共凑了一百万元,买了两台经编机,租了村里刚建的400平方米的房子做厂房。
过了两年,由于发展需要,小小的合伙厂分家,当时已有的三新一旧的4台经编机,黄建国抓阄分到了一新一旧两台。2002年12月,黄建国成立了盛星经编。
下血本研发新产品 实现海宁零的突破
“品种开发最重要。”黄建国聊起他的生意经时,不止一次地强调。
盛星经编刚成立时,做的大多是金光绒、丝光绒。这些是当时流行的运动服面料,订单很多,都来不及做。
但黄建国在埋头做产品时,也持续关注着市场。大约是2005年时,他了解到“毛绒面料”。这是一种与天鹅绒手感相似,但更便宜、用途更广泛的面料,当时主要生产地是韩国,海宁尚无生产。黄建国嗅到了商机,当即决定——探索毛绒面料的工艺。
“很多人听说我要用国产机织毛绒,都说不可能。”黄建国摆摆手,回忆说。
经编机分为国产和进口机器两种,国产机价格便宜,但转速和生产的产品品质都比不上进口机。当时,没有人能用国产机织出毛绒面料,但黄建国决心试一试。
他蹲在经编机边上试织,一试就是一晚上,但均告失败。第二天一早,他便跑去厂里看人家的成品,翻来覆去研究。经过反复调整织物密度,减少排头数量,终于摸到窍门,成功在国产编织机上织出了毛绒坯布。
织出坯布,已经足够让人高兴,但黄建国明白,坯布需要染整处理后才是真正的成品。他们相继找了四家染整厂,都无法达到成品需要的效果。
“那时候,涤纶长丝是1.8万元一吨,比现在贵7000多元。”试验失败的丝要丢弃,织成坯布染色失败也要丢弃。看着这些价值几万元却废弃的试验品,黄建国也心疼,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最终,在常熟的一家染整厂,黄建国成功加工出了符合客户要求的毛绒面料。
“大家把现金放在我这里,排队要货。”这一仗,黄建国“大获全胜”,但回忆起当时他依旧十分淡然。
就这样,重视产品开发,黄建国带着盛星经编一直都走在经编企业发展的前列。如今,他又率先开发更多毛绒类的新产品。3年前,黄建国收购了一家染整厂,“主要是为了产业配套,这样我们新产品就可以不依赖别人,染整是研发新产品的关键。”
从2003年到2018年,公司年销售额从不到500万元达到3亿多元,年均增速在80%左右。2018年,盛星精编的亩均销售额达到700多万元。
三次购地建厂房 与经编园区同发展
可以说,黄建国是经编园区的“元老”级人物,他与经编园区一同成长、共发展。曾经马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经编园区也是不存在的。
2000年10月,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挂牌成立。2003年,黄建国在园区买下了第一块7.2亩的土地,在上面盖了自己1038平方米的厂房;第二年,又在这块土地上造了第二栋1600平方米的厂房。后来,经编园区不断扩张,黄建国也先后两次购地造厂房。
“创业初期缺少资金,向银行贷款难,沈书记帮着我们从当时的信用社贷。买第一块土地时,我向沈书记要求买一块小一点的,所以给我划了一块面积小的。先交一部分钱,就能把厂房先盖起来。”黄建国心里依然感恩着当时海宁经编园区的“引路人”,时任马桥镇党委书记沈顺年。
如今,经编产业是海宁三大特色产业之一,这其中有黄建国奋斗的身影。多年来,经编行业起起伏伏,但黄建国依旧乘着浪头,淡然面对。“行业发展有起有伏,经编行业也是如此,所以行情好时要冷静,不好时也不能动作变形。”黄建国说,练好内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如今,黄建国拥有78台经编机。二十多年的发展,他形成了产业链,拥有良好的客户群体,面对未来的艰难险阻,他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