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_制衣制鞋厂因她们落户洪庄杨——3000多名打工女“绑”来鞋帽园区(鞋帽園區制衣)

马聪聪专做鞋面,技术熟练,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20年前,马聪聪从学校毕业后到广东一家鞋厂做缝纫工,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资。后来,她回乡结婚生子,不得不结束了打工漂泊的生涯。2017年,德智翔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她成了这里车间工人。工厂计件发工资,时间比较自由,她有事可以请假。
“正是因为洪庄杨镇有3000多个‘马聪聪’,我们才决定在这里建鞋厂。”德智翔公司董事长张德红说。
外出打工女,多进南方制衣制鞋厂

洪庄杨镇位于叶县东北部,与许昌襄城、漯河舞阳相邻,被沙河、湛河和汝河环绕。本世纪初,许平南高速公路(现许广高速)从该镇境内穿过,出口设在镇区西1.5公里处,洪庄杨镇这才有了一条真正与外界连接的公路。然而,高速口的设立也给该镇带来了不便。高速口向着市区开,连接线至此中断,于是,高速口处的公路也像山墙一样将洪庄杨镇生生地隔成了东西两部分,隔断了全镇与市区和叶县本来就脆弱的连接。向东向北是许昌和漯河管辖的农村,交通薄弱,加之有3条河相隔,到对面去必须修桥。金桥银路,当时该镇连路都修不起,修桥也只能想想罢了。当地镇政府领导一次次地努力与高速公路公司协商,最终在高速路口收费站处建起了高高的涵洞通道,这才有了连接线东延到镇区的公路项目。洪庄杨镇当时称为乡,不足4万人3.6万亩耕地,几乎没有工业。为增加收入改变生活,走出校门的洪庄杨儿女就亲戚带亲戚、朋友跟朋友结伴到广东等地打工,有3000多名女子成为制衣制鞋工。
自发形成20多家鞋帽作坊
对洪庄杨印象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花生产业。因为河滩沙土地较多,几乎家家种花生,每年都会吸引南阳等地的人来收购。二是鞋帽产业,仅在洪庄杨镇区不算长的街上,就采访过至少3家鞋帽企业。
“要是不整顿,鞋帽企业会更多。”该镇副镇长王冰说。他具体负责当地鞋帽项目发展,对鞋帽产业发展比较了解。
原来,这些老板多是从鞋帽企业的打工者转变而来的。一些精明的打工者在鞋帽生产线上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后,又从事销售了解到市场行情。他们通过诚实和勤奋赢得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就带着订单回到家乡创业。创业之初,本钱小实力弱,他们或把家当车间,或在空地上建起简易房,购置一些二手设备,拿着订单召集家乡没出去务工的人员,或十几人,或二三十人,随订单干干歇歇。
简陋的生产车间具有较大安全隐患,当地政府考虑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渐渐地,一些经不起整改的鞋帽作坊被淘汰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淘汰掉一批,再成长起来一批,鞋帽企业如小草一样在洪庄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目前,大小鞋帽作坊不下20家。”当天,陪同采访的该镇工作人员高跃州说。他是洪庄杨人,已经在镇政府工作十几年了。
德智翔跟着打工者来了
“我们是跟着打工者来到了洪庄杨。”当天上午9点多,在德智翔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张德红打开了话匣子。
该公司是洪庄杨镇最大的制鞋企业。张德红是漯河市舞阳人,原本在移动公司上班,后来跟着他的家族兄弟到广东中山涉足制鞋行业。兄弟几人经过多年打拼,在当地建起多座制鞋工厂,为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代工。
“慢慢地,随着产能的扩大,工人越来越不好招了。”张德红说。原来,一方面,随着“马聪聪”们到了适婚年龄,纷纷结婚成家生了孩子,她们的父母一天天变老需要人照顾,于是她们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另一方面,随着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铺开、产业调整及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各地政府将越来越多的就业项目引到了家门口,新一代的打工者不出远门就可以就业挣钱了,加上归巢雁现象的叠加,使得外出务工者数量逐年减少。
“我们不得不变换思路。”张德红说,于是,他们跟着回巢的人流找到了洪庄杨。最初,他们把订单交给那些时干时歇的作坊老板。“很快,头疼事也来了。”他说,因为代工名牌的鞋子要求严格,而这些作坊设备陈旧、管理落后,质量很难把控。
那就自己把车间建过来吧。把车间建到家门口,当地政府求之不得。于是,当地政府尽力开绿灯,配合选址、组织劳动力……2017年,德智翔公司落户洪庄杨镇区。
据张德红介绍,最初企业招了不足100人,岗位少返乡人员多,他们很容易挑到工人。工人也轻车熟路,车间很快就实现正常生产。此后,企业逐年扩大规模,目前车间分设3处,还在襄城县和舞阳县设了车间。去年,该公司仅在洪庄杨的产值就达到2000多万元。“规模再扩大50倍订单也做不完。”张德红说。
鞋帽园区项目呼之欲出
“我们顺势而为,决定打造鞋帽园区。”洪庄杨镇党委书记王小红说。
两年多前,王小红到任洪庄杨镇。实现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既得找产业又得吸引外出人们返乡。在对比分析了洪庄杨镇的优势后,该镇作出打造鞋帽园区的决定。
这个决定与张德红的新谋划不谋而合。近几年来,由于无法集约化生产,张德红仍在寻找闲置的厂房作为车间。去年,一家汽车4S店刚刚搬走,店铺就变成了他们最大的生产车间。
近年来,叶县不断加大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洪庄杨镇走到了新的发展十字路口。洪辛线升级改造,许南路东移至洪庄杨,镇北环路项目通过,沙河复航……曾经地位尴尬的洪庄杨如今四通八达,仅汽车4S店就有十几家。该镇的财税收入也从曾经的900多万元增至目前的1700多万元。
不出镇就能上高速或下河通江,越来越多的物流老板来洪庄杨商议投资。随着鞋帽产业不断壮大,鞋帽园区项目呼之欲出。
鞋帽园区项目很快得到上级认可,占地21.95亩投资6000万元的规划方案通过初评,县财政同意注入1500万元以扶持村集体项目。
“哪怕剩余资金全注入,我也是愿意的。”张德红说,按照这样的规模,入驻园区后,他得投资上亿元,除了集中生产线外,还将建食堂、宿舍,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将实现两亿元。
“有别的地方招引你去发展吗?”忍不住问。“有,当然有。”张德红说,有的地方愿意直接提供车间甚至提出前一两年免租金,如果自己建设,地价也给优惠,但是他都拒绝了,因为这里有3000多名熟练的“马聪聪们”,这是他看准的最大资源,也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是她们把项目‘绑’过来的。”他风趣地说。
“这也是我们建设鞋帽园区的底牌。”提及此,王小红满脸自信。
德智翔公司不仅招收制鞋生产线工人,也招聘有设计才能的技术工人。在生产车间,有位四川口音的小伙子领着看生产线。他叫朱雄,来自成都,是德智翔公司花几十万元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是为入驻园区发展新事业储备的人才。
张德红透露,目前,企业的销售网络正在铺设,准备创办自己的品牌,洪庄杨鞋帽园区就是他们下一步事业发展的一项支撑。
(杨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