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清明祭扫:棠梨花映白杨树_尽是死生别离处(機工華工華僑)
又是一年清明时。无论身处何方,对先人的感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一直深深流淌在华人的血液里,永葆不变。海内外许多华侨华人,都踏上了祭扫之路。践行传统习俗,是一种对逝者的情感寄托与释放,也是一种生者对过去,对未来的感怀与展望。在这些习俗背后,历史曾写下了哪些动人的故事?
“南侨机工”张修隆珍藏的勋章。中新网 张茜翼 摄
“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
——捐躯赴国难 侨工赤子情
每年清明节当天,中缅边境的特色小镇,都会迎来数十位南洋华侨机工的后人,他们和当地民众一起,在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日纪念碑前,缅怀前辈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今年恰逢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1939年,在陈嘉庚先生号召下,先后有逾3000位南侨机工返回中国效力,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日战争军需,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他们中不少人亦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2017年7月7日,南侨机工后人在机工名单碑前抚摸父亲的名字。 中新社发 杨景雯 摄
“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
”这是南侨机工倪鸿声曾写下的诗句。
回国参与抗日救亡的南侨机工损失惨重,近半数人失踪或殒命。滇缅公路至今还留存着“二十四道拐”石标等抗战历史印记,在昆明、畹町等地,都设有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铭刻的碑文分别是“赤子功勋”和“华之魂、侨之光”。这些文字是对南侨机工的最好写照。
为了纪念南侨机工的光辉事迹,2017年,南洋侨工的后人曾徒步滇缅公路中国境内段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穿越了数十年。
“这条路上留下了先辈们的英魂与泪水。”南侨机工后代何方说,“我父亲叫黄杰满,是1939年8月14日第九批从新加坡登船回国抗战。”
当时,何方一边走,一边缅怀着父亲。“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南侨机工纪念碑、纪念馆。”何方说,父亲的名字、事迹都被刻在了石碑上,这是她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触摸父亲。
4月3日,由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主办的南侨机工公祭仪式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前隆重举行。
正如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白天在公祭仪式上所说,“南侨机工丰功伟绩、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与马来西亚人民共同铭记,今天在这里纪念南侨机工,缅怀过去、铭记历史,正是为了珍惜和平,开辟美好未来。”
20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和旅法华社在巴黎13区博迪古公园举行高规格仪式,纪念一战期间赴欧参战的中国劳工。
“今朝祭拜了心愿,历尽沧桑友谊珍”
——他乡洒热血 华工不了情
每年清明,同样会举行公祭活动纪念华人先烈的,还有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诺莱特华工墓园坐落于法国北部索姆省滨海努瓦耶勒市,是欧洲最大的华工公墓,那里安葬了800多名参与一战牺牲的华工。
100年前,14万余名中国劳工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前往战争肆虐的欧洲。他们冒着炮火、疾病的威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工作。2万多人最终失去生命,埋骨他乡。作为第一批定居法国的华人,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是中法关系的最早参与者,一战华工的历史已经成为中法共同的记忆。
曾经,对于一战华工后裔程玲来说,属于她与华工爷爷毕粹德的唯一联系,只有一枚褪色的铜质勋章。“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他走的时候,我的父亲才几个月大。”
“我经常让父亲讲爷爷的故事,可他知道的也不多。多少年以来,这枚勋章是我们家人思念的唯一寄托。虽知爷爷早已命丧欧洲,下落盖不知晓。”2007年的清明节,她曾在山东当地的报纸上发文,表露了家族寻找爷爷下落的心愿,文中写道“爷爷,我该怎样祭奠远在法国的您?”
机缘巧合之间,法国华侨和留法华工后裔张捷哈了解到程玲的故事,并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以三代军人的名义,给前法国总理拉法兰及法国退伍军人部写信,最终促成了程玲一家的法国之行。
2008年,几经辗转,程玲和丈夫、女儿终于找到了毕粹德长眠于法国索姆省博朗古村的华工墓地。摆上家乡的烟酒、点心、冬枣、高粱饴、芝麻饼,烧纸、点香、磕头,口中不断默念——程玲一家用家乡最传统的方式,告慰从未谋面的爷爷。
“今朝祭拜了心愿,历尽沧桑友谊珍。喜泪飞流同振奋,中华崛起发豪吟。”法国欧华历史学会华侨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程玲一家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埋骨他乡的一战华工的最好告慰。
“枕木脊梁眠他乡,道钉诉尽华工艰”
——荒山埋忠骨 牺牲获认可
与一战华工一样埋骨他乡的,还有太平洋铁路华工。
1865年,近12000名华工远赴重洋到美国,参与了美国世纪工程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帮助美国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施工期间,华工伤亡惨重,有史学家称,这条铁路“每一块枕木下都埋着一具华人的尸骨”。
在内华达莫哈维大沙漠有座“孤山”,十多年前,一个名叫拉里·德·利维(LarrydeLeeuw)的白人老人,在孤山脚下的墓园外发现了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这块荒地下面竟埋藏着华工的尸骨。
拉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忍心看着铁路华工如此冷寂地长眠在荒野中,觉得应该为这些客死异乡的中国人做些什么。于是,他征得当地政府同意,自愿请来工人,清理了荒草和瓦砾,在四周围起栅栏,并且在入口处树立了一个简单的标牌,上写“中国人墓园”,变成了孤山华人墓地的守墓人。
了解到中国人祭祀祖先时有烧纸钱的习俗,拉里便在每座无名墓前,用石砖砌成了烧纸的炉台。自从得知清明节这一天是中国人用来祭拜祖先的日子之后,每逢清明节,拉里都会去墓地打扫,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祭拜那里的亡灵。拉里会放鞭炮,为亡者烧纸、燃香,并誓言终生守护。
2019年是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竣工150周年。如今,华工当年的牺牲终获认可,清明时节,让我们共同缅怀美国铁路华工,因为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资料图:2018年4月22日,印尼印华百家姓协会总会、雅加达特区分会和各姓氏宗亲会联合举办第四届清明敬祖大典。(图片来源:中新社 林永传 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一年复一年 东南燕春归
每年清明,印尼首都雅加达机场飞中国航班的旅客,都会相对较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回家祭祖扫墓的。
对于侨居印尼的中国人来说,清明节回乡扫墓,是每年必须要做的事情。上三牲、糕点、水果等供品,摆上一束鲜花,焚香、敬茶、跪拜,烧金银纸钱,这些第二、第三、第四代华人,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方式,表达对祖先最深情的追思。
福建福清人林帆,虽然已举家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但每年的清明节,不管生意有多忙,他是必定要回老家扫墓的。“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不能少的。”林帆说。
100名来自澳大利亚、泰国的华裔青少年来到河南新郑,祭拜人文始祖黄帝,同时举行“中国寻根之旅”春令营开营仪式。 (图片来源:中新网 韩章云 摄)
回家祭祖的习俗,对旅居泰国的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年近90的谢王楚霞老太太旅居泰国多年,老家在广东汕头,每年农历9月15日,其家族均会举行谢氏大型祭祖活动。
谢氏的在泰族人非常重视祭祖活动。每年7、8月份,在泰的谢氏族人不用召集、就会自动到家族会报名返乡,然后召开会议讨论返乡细节,从1991年起,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谢王楚霞老太太曾称:“我已经回乡62次了。”平均每年3次从泰国回到汕头,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很辛苦,而老人却甘之如饴。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无论走多远,华侨华人的根始终与这块父母辈所生所长的土地相依相偎。通过祭祖寻根、缅怀先辈,华侨华人再次沉浸在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完成其“华人”身份的回归和文化的传承。“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