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强本领!家门口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路(搬遷就業培訓)
“今天学习了几道新的菜式,老师教得很详细。我一直很喜欢厨艺,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学成以后去餐馆应聘。”今年42岁的学员王学芬在社区群了解到免费培训的信息后,便报名参加,经过五天的学习,颇有收获。
“我们这次培训为期22天,培训课时176小时,共有55名搬迁群众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群众就业创业意识和素质。”东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吴灿燕说。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搬迁安置小区。贵州日报天眼 王纯亮 摄
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必须掌握新的生存技能。我省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不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紧扣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市场需求,组织搬迁群众进行烹饪、家政、美容师、电工、厨师、苗绣、挖掘机、乡村旅游等“十八般武艺”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
三个月前,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搬迁群众田小勇对于如何操作叉车并不熟悉:“以前只见过别人开,没想到今天我也学会开叉车了。”
今年4月,他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叉车操作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以系统化的理论讲解和手把手的实操教学,让学员能够轻松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黔西市锦绣街道组织开展叉车操作培训。 吴传娟 摄
除了叉车操作外,这次培训还开设有养老护理、焊接技术等多个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学员,将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根据学员学习情况,推荐到相关公司就业。
“现在我基本掌握了驾驶叉车的技能,拿到证后我就可以去应聘了,就业面广且工资相对较高。”田小勇说。
培养“一技之长”助力搬迁群众就业,锦绣街道结合搬迁群众就业意愿、劳动力情况等实际,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靶向发力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让转岗待岗群众、就业困难群众、返乡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工人在施秉县移民搬迁安置点飞凤社区一家电子工厂车间赶制订单。磨桂宾 摄
我省建立搬迁劳动力培训就业意愿动态更新和培训就业台账,加强产教融合,强化“以产定培,以企定培”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和方式,分类开展岗前、在岗等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技能培训,采取“在岗培训、岗前培训、以工代训”、“证书直补”、职业院校教育等方式进行定岗培训,不断提升搬迁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标准化理论教室、焊工实训室、工业电工实训室、家装水电实训室、中草药实训室、家政育婴护工实训室、叉车和挖机室外实训场、电子考试机房以及劳务外呼室……这里不是某个职业技术学院,而是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的高质量就业培训基地,4600平方米的四层大楼配备焊工、电工、中草药等工种规范化培训设备156套。
用同康社区搬迁群众罗强的话来说,这儿是他“家门口”上学的地方。今年43岁的他去年在基地学习了电焊技术,现在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司上班。“以前在外面打工,回到家了以后又不会什么技能,找工作很难。”
关岭自治县高质量就业培训基地。贵州日报天眼 向莹 摄
为了解决像罗强一样遇到就业难题的搬迁群众的窘境,2022年,集特色培训、就业推荐、就业服务、劳务品牌创建、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关岭高质量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并完工。
基地聚焦中心产业,紧扣市场需求,并结合劳动力和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战和现场模拟教学,与合作院校签订责任书,订制开发课程,确保合作院校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参加培训学员结业时需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和相应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特种资格证,明确工作地点、上岗企业、就业岗位,明确上岗后的月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时长。
“基地培训结束后学员可以领取双证,一是人社部门颁发的资格等级证,二是特种行业的操作证,我们培训是免费培训。从2022年至今我们累计培训36期1771人,取证1393人,培训后全部实现就业。”基地负责人唐丹说。
从江县美娥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家民族刺绣生产车间,一位女工在绣花机前作业。罗京来 摄
解决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堵点难点,让供需匹配更加精准。贵州抓实技能培训,围绕省内外用工企业需求,组织开展搬迁劳动力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在万人以上安置点试点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持续提高就业增收能力。
瓮安县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建成集“化工单元实训、设备维修维护实训、特种作业公共科目考培”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磷化工和新材料技能培训基地;
兴义市强化“以产定培、以企定培、以岗定培”导向,依托“人文兴义、康养胜地”战略,围绕康养服务、家政服务、旅游服务、新型工业化等行业需求,打造特色培训品牌。
当前,贵州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组织化培训就业工作已经开展,抓实培训载体、创新培训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提升培训效果,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截至2024年4月底,我省已累计开展职业培训12.5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1.78万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 刘悦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王远柏 胥芬芳
三审 刘皓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