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堌城村马山(馬山泰山漢代)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的东堌城村前、漷河(志载“薛河”,非,实为漷河上游南支,俗谓之“响水河”。)上游南岸,西至东连为马山、屏山、宝峰山(宝峰山今名龙牙山,山之阴有唐宝峰寺,有五座神佛残像遗存。寺以山为名。与马山相邻的东山,志称为“屏山”,或因屏卫古城而得名。)数山所拱卫的近方形的高台上,有一个古老的城池,夯筑的城台清晰可见,烽火台依存,这就是堌城遗址,是汉代桃山县、桃山侯国所在地。
原山东省滕县东五十余里的马山北麓,薛河(实为漷河)之南岸,明版《滕县志》县域图所绘崓城的地理位置
崓城,在滕州市东五十五里,原为属旧滕县的一处古城遗址,今在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堌城村前,漷河之南岸,马山之阴。古城虽经历史沧桑,但残垣城基至今仍在。古城之东紧邻屏山。
汉堌城遗址在群山环抱中,俨然一座隆起的土台。遗址附近遍是残碎的汉代之际古砖石及陶片,坍塌的城墙断崖,显露出的夯土层十分清晰可辨。
堌城初为汉代桃山侯国城址,处于旧滕县东北境,曾属汉代泰山郡。《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第八上》载“ 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桃山,侯国,莽曰裒鲁。”
《前汉书 王侯世系表》又载“桃山侯钦,城阳孝王子,(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隶属)济南郡。”济南郡后部分并入泰山郡。桃山侯,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封城阳孝王刘景之子刘钦于此为 “桃山侯”,谨此一世,没有所袭,西汉末王莽新朝初立时,桃山侯国便被废除掉了。
清《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二 山东三 严州府 滕县》 (《续滕县志 卷一 古迹志》并引载)载“固城,县东五十里。马山之北,薛河之南,半为河水所圮,盖南北朝时戍守处。或谓之‘五固’。萧齐建元二年,淮北泗州民不乐属魏,齐主复遣间谍诱之,于是徐州民桓标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蜂起为寇盗,聚众保‘五固’,推司马朗之为主,魏遣尉元等击平之,即此地也。”
本《方舆纪要》又载“桃山城 在(滕)县东。晋改置城于此,为戍守处。太和六年,苻秦将俱难攻晋兰陵太守张闵子于桃山,桓温遣兵击却之,即此。”
《中国古地名大辞典》又载“桃山县 汉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后汉省,今县东南有桃山,汉县汉以此名,晋太和六年苻坚将作难,攻兰陵太守张阂子于桃山,即此。”《续滕志》引载,该故城为南北朝时戍守城,又传为北魏时农民起义者的根据地。
《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的桃山城、固城(堌城),即是同一座古城。一说桃山县 ,西汉置。因境内有桃山,故名,原属泰山郡,后划入东海郡,东汉(后汉)又合并于附近的合乡县。 《古滕城邑“互乡-合乡”考》
民国版《续滕县志》引《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载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 “‘秦后将军金城俱难攻兰陵太守张闵子于桃山,大司马温遣兵击却之。’桃山,在滕县东。”
原城址似应远大于此。东、西两个“城子”以南北中间上山小路分开。 此仅为东城子数据。西城子已被河水、山水冲刷边的东北西南斜长似刀柄状 ,形状辨别模糊。
堌城遗址
堌城高居在漷河(原说是薛河)上游南岸,在马山之北麓,并为华盖山、狗牙山等三峰所拱卫。
城址位于东堌城村一个绝峭而高耸的土台上,乡人称谓“南城子”。村前河南岸的中间有条南北路,路东俗为“东城子”,路西俗为“西城子”。土台为夯筑而成,台上面也上为一片平地。今见北面和西面城基切面,有15-0厘米后的夯土层,夯土很结实、致密。且夯土层中夹杂着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的灰色筒瓦残片、罐沿残片、豆盘、豆柄,还有一些红色的盆罐陶片等,器件外面皆有明显的绳纹。有的夹杂很集中成为局部一个夯筑层面,有的地方还是用小石片夯筑在层内。现在城台上全部被东堌城村民栽上了苹果树、梨树、桃树等。
城址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北墙基与南墙基基本上东西平行,西墙基也与南北墙垂直,并直对马山。但是东墙基依据山沟而建,呈现近似向东凸出的曲线。东西城角相距180米 南北城角相距190米,中间东西最远处230米。城址南墙距离马山180米,距离北河道120米。
古城遗址的四个墙角基本上可以辨识:
西北墙角在东堌城旧村前的向南至山的南北小路与高台的交叉处,这个地方用石块砌垒,高两米许。向南八米处,高达三米半,这是旧时村民大量用土后的残余断面,向南的墙体截面上,夯筑层历历可见。此角西面不远处的高台上立有书“桃山城遗址”的保护性质的小石碑。
西南墙角在西北墙角正南方向,此处凸起高峩,现在高出城台两米许,应是古城的瞭望台,现在该处为一位老乡的果园看房。西南墙角一直向东为南墙,很是明显高出城台。
东南墙角,为南墙与马山和华盖山之间的山谷交界处,此处山谷深邃,山谷南有一个清泉,旧时泉水汩汩,现在由于天旱,早就没有了泉水的踪影了。东南角也是为一三角形高台,此台高于周围2米许,据说旧时还很高。数千年来的耕作合水冲刷,已经低矮的很多了。此台和西南角的那个高台的性质应是一样的,也是瞭望台。
令人惊奇的是,台上的面积虽然约有6平方米,但是里面却埋葬有不知何代的古墓!
201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被盗墓贼用炸药冲击成洞而盗跑古墓陪葬物,被盗的文物据传有铜壶、铜鈁等。据乡人传里面还有古墓棺椁,亟待发掘认证。
东墙基沿着山谷曲折向北,幸运的是,东墙还依然存在且高于城台1.5至2米!
城墙由南向北逐渐宽阔,最窄处在南墙跟,宽约三米。北面宽度在十到二十米之间。东城墙顶现在看起来高于山谷十六七米,居高临下,难以攀登。
东北墙角,在山谷西岸上,与西南墙角成东西一条直线。墙角处至向西的多半城墙,周围地面相比都是高达4米至7米,高岸陡峭,易守难攻,很是险要。北墙的夯筑层也是极其的明显的,杂树姜黄色的茂根深深地扎在结实的土层里,不时凌空暴露,显现着杂树的遒劲,更显现着古城之苍老。
[数据来自:谷歌地球遥感测量]
原城址,按说应为方形或,或长方形,面积似应远大于此,所包含的东、西两个“城子”以南北中间上山小路分开。 此仅为东城子数据。西城子已被河水、山水冲刷边的东北西南斜长似刀柄状 ,形状辨别模糊,但是部分断面处,仍能看出夯层。
乾隆四年校刊的班固《前汉书 卷十五下 世系表》
前汉书世系表载:
桃山侯钦,城阳孝王子, (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 (隶属)济南郡。
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载,在明代之际该处城北,南北路与漷河交叉处的河道边,应该就是古桥头,曾出土记载汉代之事的“ 汉秦君碑 ”;民国之际,在这里还出土了纪年汉代“ 永元十年执笏图 ”画像石。
堌城 汉秦君碑
明代之际,在东城子城墙西北角通向北面的小路上与河道交叉处,即南北路与漷河交叉处的河道边,应该就是古桥头,曾出土记载汉代之事的“ 汉秦君碑 ”,而民国之际,在这里还出土了纪年汉代“ 永元十年执笏图 ”画像石。
明际河水冲刷的“汉秦君石碑”,以此或许可以解读出古城的历史秘密。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古迹志》载:
堌城 在县东四十里马山北,城半为河水所圮。于明万历间,于河岸塌出一碑,八分书:
余闻汤武千载,周孔异世,以义相高,况余天禄,践迹遵基,窃慕扬善,喟然而叹,其鄙辞曰:
於穆秦君。命世优迈。承祖皇□,裔出睪□。纪行录功,必本其初。
惟君总角,励志仲尼。从容六艺,□佃田畴。升阶英妙,转典蒸藜。
为政崇搏,五教并和。仁贤叙位,法依萧何。囹圄空虚,乡无逋逃。凡百肃雍,莫不率从。境内既宁,路不资遗。耕夫千耦,余种不归。玄清介曰,食茹拔葵。
三年有成,婴儿谣歌。鼓腹喜德,踊跃呕唏。水静鱼集,国富民繁。
户增十倍,牧守孔嘉。怒不断刑,宽不容非。化准邠邰,比翮而飞。永如南山,不缺不亏。
略取大较,丹书刻石。垂示后昆,识者察焉。
前无题名后无年月。字不磨灭,以楷书。考其文义,剥毁仅数字。按之则以颂牧守功德者。《汉书 地理志》无固城,其所引用皆汉以前事,文字古质。殆汉时物也。岂藏此石于小园,而附其文于此。俟博古者共订之。
可与《滕县志》对照参读的,有明末清初大学者朝顾炎武先生曾在《金石文字记》著录《秦君碑》之文:
其余闻汤武千载,周孔异世,以义相高,况余忝禄,践迹遵基,窥慕扬善,喟然而叹,其鄙辞曰:
於穆秦君,命世优迈。承祖皇口,裔出□。纪行录功,必本其初。惟君总角,励志仲尼。从容六艺,□佃田畴。升阶英妙,转典蒸黎。为政崇博,五教并和。仁贤叙位,法依萧何。囹圄空虚,乡无逋逃。凡百肃雍,莫不率从。境内既宁,路不资遗。耕夫千亩,馀种不归。立清介白,食茹拔葵。三年有成,婴儿谣歌。鼓腹喜德,踊跃呕唏。水静鱼集,国富民繁。户增十倍,牧守孔嘉。怒不断刑,宽不容非。化准邵,比翮而飞。永如南山,不缺不亏。略取大较,丹书刻石。垂示后昆,识者察焉。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古迹志》另载:“堌城 在县东四十里马山北,城半为河水所圮。于明万历间,于河岸塌出一碑。八分书,前无题名后无年月。字不磨灭,以楷书。考其文义,剥毁仅数字。按之则以颂牧瘦功德者。《汉书 地理志》无固城,其所引用皆汉以前事,文字古质。”
清道光《滕县志》(卷十二·艺文上)又载清初学者朱彝尊撰《堌城秦君碑跋》:
“堌城秦君碑跋 县东四十里马山古城址,有秦君碑。出自土中,无岁月可考,秦君亦无名字。铭辞四言,音韵参杂。其云系出睾,睾与(峄)峄通,知为滕人云:‘为政崇搏,三年有成。’盖出而仕者未云,丹书刻石,垂示后昆,以此知刊石,书丹始于汉,其来古矣。”
民国年间《续滕县志 卷五 金石录》载"汉秦君碑,无年月隶书。在城东四十里堌城 。文见金石文字记、道光汉碑录文。金石文字记云,滕县东四十里马山后有古城,半圮与河上,中得此碑。"
秦君碑文,隐藏着什么历史秘密
秦君之碑,全文以四字骈文为赋,以其文义知,当为桃山县为秦氏牧守歌功颂德之碑,立在桃山县城外,北门口附近的漷河桥头上。
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桃山,虽曾为二十一年许的侯国也只是县侯而已,但在汉代大多时间里为县,县有县丞,县令或者县长(万人以上之县设令,以下者设长)。虽然,州官称牧,郡官称守,但一般都这样记载,州官称牧守,郡官称郡守。
按史志所载,桃山属于济南郡,或泰山郡(一写作太山郡),上属兖州。那么秦氏牧守,不可能即是州牧,也是郡守,应该为兖州州牧,即兖州牧守,而不应为济南郡,或泰山郡守。
以“汤武千载,周孔异世”为标榜起喻,继而赞誉秦君“於穆秦君。...惟君总角,励志仲尼。...为政崇搏...仁贤叙位......三年有成。”
文义,赞秦氏牧守从少年时,就励志学习孔子。六艺俱佳,能耕会书,继而从政,致力政绩,以贤为榜,效法汉初丞相萧何。以至于监狱空虚,乡无逃犯。州民莫不恭敬率从。境内出现了路不拾遗,耕夫专于桑农间的国富民繁之安宁景象。执政三年有成,孩童鼓腹谣歌,传之美德。牧守恩德,永如城之南山,不缺不亏。
无疑,这也是桃山县令为州牧巡视本县之际,而立的赞碑。赞誉秦君,善治州府,以至于境内出现政通人和之象,但是也透露出了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都是这样 “五教并和,囹圄空虚,乡无逋逃,路不资遗,耕夫千耦,余种不归,婴儿谣歌,鼓腹喜德,国富民繁”的社会景象。
西汉之碑吗?
根据西汉时期的历史判断,可能就是文景之治时期,立碑也当在这个时候。但是桃山县最早立于西汉早期何时,却难以判断。 汉代初期是没有州的,只有郡县,中央管郡,郡管县。汉代中期后设立了州一级政府,州管郡,郡管县。
侯国、王国都是有封地的,而且可以直接管理自己的封地,委任官员,王国甚至有权用封地征收的税收建立自己的军队。
侯国分为关内侯、亭侯、乡侯和县侯。关内侯没有封地,只领固定工资。亭侯封地是一个亭,乡侯封地是一个乡,县侯封地是一个县。侯国最大只能是一个县,再往上只能封王了。
王国比较大。汉代初期一个王国可能辖好几个郡,数十个县。所以当时王国实力很强,最后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发布《推恩令》后,王国被逐步拆散,到汉代中后期,一个大点的王国基本上只能辖四五个县了,基本丧失叛乱能力, 桃山侯,应该就是一个县侯。
东汉之碑可能性最大
以碑文为八分书体而言,秦君碑或立在汉字隶体八分书盛行的东汉之际。八书在西汉末年形成,东汉之际流行。陶山侯国祚国时短,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封城阳孝王刘景之子刘钦于此为 “桃山侯”,谨此一世,西汉末王莽新朝初立时,侯国便废为桃山县,后来并入合乡县。桃山侯国、桃山县,当时属于济南郡,后又属泰山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
泰山郡,属于兖州刺史部;济南郡,属于青州刺史部。桃山历属于以上二州,因割属所致。
以汉制,州官称“牧”,郡官称“守”。那么秦“牧守”,应该就是指秦氏一人,不可能是一人兼职州“牧”和郡“守”。盖是笼统的称谓,州官称“牧守”,郡官称“郡守”,也即实际上,“牧守”在此指的就是“州牧”。
在无法确定秦君碑所立的时间,即桃山当时所在的州、郡情况下,无法准确判定碑文讴歌之所谓的“牧守”秦氏,到底是哪一个州之“州牧”,但不外乎,“兖州”或“青州”二者之一。
谨书之于此,寄望颖慧之俟者,继续考古稽证研究。
堌城遗址掠影
眺望马山
眺望屏山
眺望马山和屏山交界处 山泉 河谷
悠悠的乡情 潺潺的古河
城北 漷河 (志载其为薛河,非。实为漷河一支,俗谓之“响水河”)
沧桑的岁月 蜿蜒的河谷
河谷西岸(面北之左),即为东城墙之基
西北城角
西墙
西南城角
南墙
东南城角
东墙
东北城角
北墙
台城内景
台城西
为何说“桃山侯国”(或“桃山县”)
属于“济南郡”,还属于“泰山郡”?
乾隆四年校刊的班固《前汉书 卷十五下 世系表》
前汉书世系表载:
桃山侯国,城阳孝王子,(西汉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隶属)济南郡。
祁乡节侯贤梁夷王子永始二年五月乙亥封侯富嗣,免。
富阳侯萌东平思王子三年三月庚申封,二十三年免。
曲乡顷侯凤梁荒王子六月辛卯封,十七年薨。侯云嗣,免。
济南
桃山侯钦城阳孝王子四年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
昌阳侯霸泗水戾王子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
临安侯闵胶东共王子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
昌虑康侯弘鲁孝王子四年闰月丁亥封。釐侯奉世嗣侯盖嗣,免。
泰山
平邑侯敞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二年,初元元年,坐杀一家二人弃市。
东海
山乡节侯绾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侯丘嗣,免。
东海
建陵靖侯遂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一年薨。黄龙元年,节侯鲁嗣。侯连文嗣,免。
东海
合阳节侯平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千一百六十户。孝侯安上嗣,建始元年薨,亡后。
东海
东安孝侯强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侯拔嗣,免。
东海
承乡节侯当 ⒁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二千七百户。侯德天嗣,鸿嘉二年,坐恐猲国人,受财臧五百以上,免。
东海
建阳节侯咸鲁孝王子闰月丁亥封孝侯霸嗣侯并嗣,免。
东海
高乡节侯休城阳惠王子十一月壬申封顷侯兴嗣侯革始嗣,免。
琅邪
兹乡孝侯弘城阳荒王子十一月壬申封顷侯昌嗣节侯应嗣侯宇嗣,免。琅邪
藉阳侯显城阳荒王子十一月壬申封,十六年,建昭四年,坐恐猲国民取财物,免。六百户。
东海
无论是班固所著《前汉书 卷十五下 世系表》把“桃山侯国”列入到“济南郡”,还是《汉书 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第八中》 “ 桃山侯国 ”列入“泰山郡”,在不是十分严格时间的限制上来说,相对还是正确的,仅仅是一个县的在不同时期的归属问题。
因为原“桃山侯国”所在的“桃山县”之地,秦时本属齐郡,汉初属高祖所析齐郡而置的济南郡,汉武帝时属析济南郡所置的泰山郡。可见“桃山县”先归属“济南郡”,后归属“泰山郡”。 另,依据《前汉书 卷十五下 世系表》,桃山侯国南六十里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所在处的昌虑侯国,此时也属于泰山郡,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西汉初期,高祖置,桃山为县,属济南郡。
汉武帝时期,桃山县,泰山郡。
平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封刘钦于桃山县为桃山侯,建侯国。
在公元前九年王莽就建立新朝,改革政策,制造新币,滥改地名,把桃山侯国改成“裒鲁”。同时仅仅维持短短二十一年的侯国也被王莽废除了。
东汉时期复桃山县,改属东海郡。旋即并入西部不足十里处的合城县,即合乡县。合乡县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驻地城头村,志载此处旧有“城头城”,即是汉合乡县城所在之遗。
见《古滕城邑“互乡-合乡”考 》[合城县,西汉时称为合乡县。曾为合阳侯国,东汉后期又复名合乡县,至北齐并入滕县为止。]
原皆属于旧滕县境内的故合乡县、桃山县、昌虑县等,在两汉代时期,是处在济南郡(后部分划入泰山郡)、东海郡、彭城郡、鲁国等犬齿交错边界之地,这些古县为各州郡所领治,其行政归属于彼此,随时而异,所以记载略有所别,但县所旧址却是固定的。
山亭街微平台
山亭我的家
世界那么大
老家
山亭街
长按识别关注俺
精彩推荐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