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架兰张高铁 见证丝路传奇(鋼軌隧道鋪軌)
8月10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境内,随着一对500米长钢轨被安全平稳地落下,标志着兰(州)张(掖)高铁的铺轨施工又向前挺进了500米。
当日,“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采访团来到铺轨现场,见证他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平均每天铺设6.5公里钢轨的新传奇。
“铺架铁军”决战乌鞘岭
兰张高铁东起兰州,西到张掖,与兰(州)新(疆)高铁相接,整条线路建设难度最大的是新乌鞘岭隧道,隧道单线全长17.125公里,双线长34.25公里,最大坡道达25‰,并处在全线最高海拔2800米处。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历来是东西部交通的要道,疏丝绸之路,扼河西走廊,拉动着东西部文化、经济的交流与繁荣。
早在7月15日,就跟随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工作人员华玉林、葛博文等,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戴好3M口罩,乘车来到西兰高铁乌鞘岭隧道侧翼,沿着5号斜井1支洞前行大约2.7公里,来到距地面垂直300米处的隧道内,火车机车轰鸣声在隧道内回荡,机器焊接钢轨喷射出来的火花,带着刺耳的声音和隔着口罩都能闻到的焦糊味向四周飞溅。随着火花的消失,焊机机头抬起,两节钢轨紧紧“长”在一起。穿着棉袄棉裤的工人们迅速用钢钎戳掉焊接处的杂物后,立即对钢轨进行打磨。
今年53岁的华玉林趴在耳边大声说,“决战乌鞘岭,是咱铁路人老中青三代智慧的结晶。我父亲那一代修铁路,25米长的钢轨全靠人抬,枕木全靠人摆,终于开通前面一个机车拉,后面一个机车推的‘绿皮’火车路;到了我这一代,用龙门吊和地联机把25米长的钢轨连同枕木一体运到现场,再动用人力进行铺设,省了不少力气。”
同为铺架队“铁二代”的范国雄感慨地说,“看看现在,我们先把5根长度均为100米的钢轨焊接在一起,然后用火车运送到施工现场附近的长轨基地,再用龙门吊装上长轨机后。进铺架现场,采用‘长轨拖拉法’与‘单枕连续法’相结合的技术,使500米长的无缝钢轨连同枕木、道砟一次性铺设到位,整道、焊接、应力放散及锁定一气呵成,整条无缝铁路线浑然一体,再也就听不到记忆中的那种‘咣当’声了。一个班下来,就是1500米。这还是在空间窄小、光线昏暗、氧气稀薄、一氧化碳浓度较高、作业难度最大的隧道里,铺轨工期就比以前缩短了30%,要是在开阔区域,每两天就是13公里,平均每天铺架6.5公里。这种速度和技术,别说我爸他们那代人了,就连我们‘铁二代’,在10年前连想都不敢想。”
高铁隧道改写“前拉后推”历史
中铁一局兰张三四线项目部书记张新楠说,在建的兰张三四线铁路是连接国家高速铁路网中“陆桥通道”中的兰新、宝兰高速铁路,中部连通“京兰通道”中的银兰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重要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有助于加强陆桥通道与京兰通道的连接、完善甘肃省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甘肃省河西走廊快速客运通道的形成。线路东起甘肃省兰州市,向西沿庄浪河谷而上,经永登县、天祝县,穿过祁连山乌鞘岭,至古浪县,进入武威市,最后抵达张掖市,全长约518公里,全线设计时速250公里,建成投入运营后,兰州至张掖间将实现3小时之内通达,这对于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助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本报 李永利 图/本报 马 昭
本文来自【三秦都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