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唐以前选方用药特点(散結瘢痕祛斑)
范瑛,宋坪
痤疮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症之一, 由于其发于面部,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抗生素、维 A 酸制剂等可以使痤疮消退, 但消退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及疤痕却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追古溯源,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美容学对于色素沉着和疤痕的治疗早有认识。 浩如烟海的相关医学古籍中, 记载了大量具有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 可被应用于痤疮后皮肤的养护。 本文挖掘整理此类方药, 旨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 秦汉以前—— — 仅有部分药物记载
我国有关皮肤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14 世纪, 距今大约有 3 000 多年的历史。 在 1973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 记载了 6 个治疗瘢痕疙瘩的方剂, 例如以水银、男子精液及丹砂制成外用药敷于患处。 该书还提供了一首治疗痤疮(面皰赤) 的方剂, 可惜缺字太多,药物组成不全 [1] 。
秦汉时期出现了一批中医学经典著作, 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些具有美白祛斑功效的药物。 其中一类可润肤美白: 如“蜂子,味甘平……久服令人光泽, 好颜色”; 白瓜子“主令人悦泽, 好颜色”; 白芷“长肌肤润泽, 可作面脂”等。 另一类功专祛斑: 如女萎、菟丝子(汁)、旋花、辛夷、熊脂、白僵蚕 6 味, 其中女萎(别名白木通或小木通)“久服去面黑干”: 旋花“味甘, 温……去面皯黑色”; 白僵蚕“灭黑 , 令人面色好” [2] 。
2 两晋时期—— — 辛热温通, 散斑除疤
两晋时期是中医皮肤病学及美容学形成时期, 此期有不少代表医家和代表著作, 其中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和刘涓子撰《刘涓子鬼遗方》载有较多治疗粉刺、黧黑斑等皮肤疾病的外用方药, 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有所启发。
葛洪作《肘后备急方》意在把实践医学介绍给群众, 故方剂药少力专, 取常见之药材, 使用方便。 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 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 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 该书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黑发秃身臭方”,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美容专篇, 篇中集中了多篇治疗粉刺和色素沉着的方药, 如“治年少气充, 面生疱疮方”、 “治面多黯, 或似麻卵色者方”等。 在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白润泽肌肤的处方, 如“服药取白方”、 “令人面无光润、黑及皱, 常傅面脂方”、 “治人面体黑, 肤色粗陋, 面血浊皮厚, 容状丑恶方” [3] 。葛氏认为面部色素沉着是由脾肾不足, 水邪上泛聚于颜面而致, 故方中多用温药, 温阳利水, 使面部气血畅通, 水湿得散。例如, 其所载“隐居效验方”即选用乌贼骨、细辛、瓜蒌、干姜、蜀椒, 以苦酒浸药, 加牛髓共煎。
《刘涓子鬼遗方》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对皮肤疾病论述全面, 针对病因用药精当。 其认为面部瘢痕是由于风热袭表, 经络不通所致, 故选取祛风泄热, 畅达经络之药以消除瘢痕。 例如, 其所载“小品灭瘢方”即选用鸡屎白、辛夷、白附子、细辛, 诸药与羊脂共煎。
这期间常选用具有辛散温通之效的药物, 例如辛夷、细辛、干姜、蜀椒、白附子等。 其中辛夷辛温芳香, 上窜头目, 可解肌散表, 善治头面目 口之病,《本经》记载其“主五脏身体寒热, 面酐”,《药性论》中谓其“能治面生 皰。 面脂用, 主光华”。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 辛夷煎剂对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多种致病性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并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分泌物吸收和炎症消退, 有抗炎症、抗过敏作用。 应用辛散温通药物的同时, 常常配以涤痰消肿除垢及功专灭瘢除痕的药物, 例如瓜蒌, 其性苦寒甘润, 含有皂甙、有机酸、脂肪油等,《品汇精要》谓其能“消结痰, 散痈毒”,《本草纲目》记载能“润肺燥, 涤痰结, 消痈肿疮毒。 ”
此时期相关外用方所选用的辅料也颇具特色, 或以苦酒(即米醋) 散瘀通脉而助药力, 或以牛髓煎诸药增其滋润之性, 或添加羊脂滋养保护皮肤, 联合方中诸药共同达到美白祛斑、散结除疤的功效。
4 隋唐时期—— — 通调气血, 芳香畅达
隋朝时期虽有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 对“面皰候”、 “面皯候”、 “面黑皯候”、 “酒渣皶候”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多有论述, 认为“面黑皯者, 或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皆令气血不调, 致生黑皯。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 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 人或痰饮渍藏, 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 或涩或浊, 不能荣于皮肤, 故变生黑皯”, 但鲜见具有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出现。
唐朝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 中医美容学也日趋繁盛, 这期间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代表。《千金方》不仅全面论述了有关医学方面的各科知识, 而且在较多的篇章中阐述了美容概论, 并记录了大量的美容方药和方法, 将祖国医学理论灵活而妥帖地运用于美容方药的研究和损容性皮肤病的防治上 [4] 。 孙氏认为, 面部瘢痕及色素沉着是由于风热毒邪蕴于肌肤, 日久造成气滞血瘀, 经络不通, 郁而成斑。 故相关的外用方中选取的药物颇具特色, 其一方面开始运用芳香类药物以行气活血, 畅达经络, 另一方面多选用活血散结、祛风化瘀之品。 例如“丹参灭瘢膏”采用丹参、羊脂共奏活血化瘀, 润肤除斑之功; “玉容散”选用白附子、密陀僧、牡蛎、茯苓、川芎达到祛风活血, 润面除斑的功效; “白面方”选用牡蛎和土瓜根可清热散结, 润肤增白。
《千金方》中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方在药物选取上注重气血的通条畅达, 而常采用行气活血通络之品, 例如丹参、川芎等。 丹参, 性苦微寒, 有活血化瘀之效, 既能宣通经络, 又可养血。《日华子本草》认为其能“生肌长肉, 补新生血”, 可用治恶疮疥癣、瘿赘肿毒等。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丹参可扩张外周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并能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 而起到去除疤痕的作用。 丹参中还富含丹参酮, 对多种皮肤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川芎, 味辛、性温, 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川芎对微循环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其水浸液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力。 此外, 川芎还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从而对各种色素沉着类皮肤疾患起到治疗作用。
《千金方》的另一用药特色是常采用利湿化痰软坚之品,例如牡蛎、茯苓等, 其中牡蛎咸寒, 长于滋阴降火, 化痰软坚,能润皮肤、除黑斑。 还因其属贝壳类药物, 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粉质白细爽滑, 似珍珠, 涂于面可令人“好颜色”, 具有增白之效。 在辅料方面,《千金方》中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处方常选用甘温质润的羊脂, 以补虚润燥, 祛风解毒; 以及滋润营养肌肤的白蜜, 令颜面光白润泽。
在药物的配伍上, 孙思邈善于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首先, 遵循“寒温并用求平衡”的原则, 通过辨识疾病本身的寒热轻重来制方用药, 常以寒凉之品辅以辛温散寒, 或以温通之品辅以苦寒清泄 [5] 。 例如“治面疱方” [6] ,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六·面药第九》, 方中选用清热化痰解毒的荠苊(又名甜桔梗) 和温中散寒肉桂, 二药一寒一热, 一甘一辛, 配伍使用, 相得益彰, 用于气血郁积所致的面疱、黑 、黑痣、瘢痕等面部疾患。 其次, 孙氏善于将补虚与泻实诸药集于一方, 补泻同用, 补中有泻, 泻中有补, 补不恋邪、攻不伤正。 例如“令人面白净悦泽方” [6] , 方中选用益气健脾的白术使气血生化有源, 配以白芷、白蔹、白附子、藁本等祛风散寒、辛香行气之品。 补中有泻, 补而不滞, 用于脾失健运, 气血不和, 不能荣于面而致的黧黑斑、面色晦暗等色素沉着类面部疾患。
唐代另一部记载大量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方药的著作是王焘撰写的《外台秘要》。 其认为雀斑、黧黑斑等面部黑斑常由风邪外搏, 火郁经络而致, 故从祛风清火入手, 以驱散风热, 宣泄郁火, 消除黑斑。 例如“祛斑液”选用羊胆、猪胰、细辛达到消风清热, 祛斑润肤之效;“古今录验苏合煎方”选用苏合香、麝香、白附子、女菀、蜀水花、鸡舌香、青木香, 诸药配合可疗面黑, 令人面白如雪; “文仲面脂方”选用细辛、葳蕤、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瓜蒌、木兰皮、猪脂, 诸药合用可收滋润抗皱, 悦泽颜色, 祛黑增白之效。 此外相关外用方还有“广济澡豆方”、 “崔氏澡豆方”、 “崔氏蜡脂方”、 “常用蜡脂方”、 “延年面脂方”、 “白附子膏”等。
《外台秘要》中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方常选用具有辛香畅达、祛风通络功效的药物, 以消退面部瘢痕。 同时, 亦重视调补气血, 与《千金方》相关外用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圣济总录》所言: “驻颜色, 当以益血气其为先”。 常用的辛香通络药物有白芷、蔓荆子、辛夷、白附子、细辛、川芎、苏合香、麝香、青木香、鸡舌香、甘松香、零陵香、蘼芜花、藁本等, 这些药物多辛温发散, 芳香走窜, 可祛风通络, 辟秽化浊, 理气行滞。 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白芷, 辛温芳香,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之效,《本经》谓其“长肌肤、润泽”,《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可燥湿排脓, 治疮痍、疥癣, 去面皯疵瘢。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芷对消退炎症, 并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时王氏常选用多种香料,馨香之气浓郁, 可发越郁遏不正之气。
此外,《外台秘要》中相关外用方常配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品, 以宣散面部郁热, 例如羊胆、土瓜根、木兰皮、冬瓜仁、瓜蒌、栀子花等。 其中有三味药物颇具特色: 羊胆, 味苦性寒, 具清火解毒之功, 可“主诸疮”(《千金·食治》) , 有消炎、抑菌作用; 土瓜根,《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治“面黑面疮”。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土瓜根富含山柰甙、氨基酸、胆碱等, 可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 对消退面部色素瘢痕有良好效果;木兰皮, 苦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 恶风癞疾”。 此外,《外台秘要》相关外用方还会使用一些功专去除瘢痕的药物, 如女菀(又名 白 菀) ,气味辛平, 长于治疗面部紫黑,《千金方》中记载以本品酒服可治面黑如漆; 蜀水花(即鸬鹚屎) , 为去 、瘢痕的常用药等。
《外台秘要》所载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方药所采用的剂型丰富多样。 有将药物研成粉, 以乳汁调和制成膏剂, 涂于面部; 有将药物煎煮, 滤渣取液, 涂于面部; 有将药物捣为细末, 用冬瓜瓤汁和为丸制成澡豆, 朝夕洗面用之; 有将药物细切, 以苦酒渍一宿, 加蜡油髓煎成蜡脂等诸多剂型。 此外, 此类相关方药中广用动物药材, 如“六物灭瘢膏”选用衣中白鱼、鸡屎白、鹰屎白、芍药、白蔹、白蜂六味药物, 专治各类瘢痕。 其中衣中白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 与鹰屎白同用可破积解毒, 涂疮灭瘢; 鸡屎白长于灭瘢痕、消癥瘕, 利水泄热, 祛风解毒以增药效; 配以芍药养血活血, 润肤红颜; 白蔹清热解毒, 消肿生肌。 诸药以乳汁调和则有滋润营养之效。
5 总结
纵观唐以前众多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 其遣方用药具有如下规律: ①常用行气活血化瘀之品, 药选丹参、川芎、芍药、当归、桃仁等, 以达到祛斑功效。 ②常用利水除湿之品, 药选茯苓、冬瓜仁、商陆、白术等, 联合软坚消肿之品, 如瓜蒌、牡蛎等, 以达到散结之效。 ③清热选用鸡屎白、土瓜根、羊胆等解毒之品, 栀子、木兰皮、竹叶等轻清上扬之品, 以及白附子、白僵蚕、藁本等祛风之品, 三者配合使用以使药力上达头面, 以清头面之热邪。 ④大量选用芳香通络之品, 药选苏合香、青木香、鸡舌香、白芷、蔓荆子、甘松香、零陵香、蘼芜花、杜蘅、藿香等以散结祛斑。 ⑤喜好选用功专去、瘢痕之品, 药选蜀水花(鸬鹚屎) 、女菀(白菀) 、白鱼、鸡屎白、鹰屎白等。
中医皮肤病学、美容学源远流长, 内容浩博, 仅唐以前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就如此繁多可见一斑。这些经典的方药流传至今, 等待着当代中医工作者潜心整理, 总结其中遣方用药规律, 将其应用于临床, 继承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