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海:对《对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的修改》修改建议(修改課文頓號)

2011年9月29日《文学报》“新批评”第11版发表的梁建华《对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的修改》(以下简称“梁文”),读后另有一些想法,不揣浅陋,提出来商榷。
作者对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的珍视态度,令人钦敬,但笔者觉得作者的阅读方法过于“科学化”,有悖于欣赏文学作品应有或者说允许甚至应该提倡的态度和方法。按梁文的分析看,对学生来说,似乎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却不利于培养文学与审美的修养,可能使现在已经比较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其想象力进一步被削弱。对文学作品像梁文那样解读,好比请外科医生去给人“美容”,恐怕得不到好的效果。
好在梁文仅举了4个例子,下面就其分析与修改逐例探讨之。

例一,梁文认为孙犁《芦苇荡》中抗日老英雄“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一句应改为:“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改文”形式逻辑似乎严密了些,但读上去顿觉索然寡味,文学色彩消失了,文字力度也没有了。原文中老英雄“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中间省略了“如果用枪”这一假设的条件。
而那位老英雄的说法,是生活中常有的,比如,人们口头上“好容易”与“好不容易”两个短语,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孙犁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所以在人物中直接写出了文中的那个句子。课堂上,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体会其口语特点与韵味。
退一步说,课文的这里是对话描写,如果那个句子真的“不够通”,那也应探究是否为塑造人物形象有益与否,如鲁迅名作《孔乙己》中“窃书不算偷“一句,是人物的语言一般读者不会去分析这句话逻辑上是否成立,而着重体会这句话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例二,梁文认为《杨修之死》中“愈恶之”,随着语境中程度的层层加深,应将某个“愈恶之”改为“愈恨之”。笔者也以为大可不必。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成书前,主要情节早经不计其数的说书人无数次地说唱,其表述手法明显带上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
而某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恰恰是民间文学口口相传、易记易说、魅力无穷的重要特征。假如按照梁文的分析进行修改,课文可能的确朝“科学化”进了一步,但距离文学则可能远了十步。
例三,梁文说老舍《北京的春节》中“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一语的“农业”应改为“农产品”,认为这才符合“逻辑”。殊不知,老舍这里是“大词小用”,这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是语言大师语言诙谐的微妙体现。《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论文,笔者认为没有将“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改为“小型的农产品展览会”的必要,教学时点明其修辞特点即可。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也有好处。
例四,梁文对《女娲补天》的修改意见,虽有一些积极的修辞作用,但笔者还是认为这种修改没有多少必要。作为神话作品,课文原来的意境有较多的模糊空间,听众和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力予以补充。
学生读者与课文作者、课本编者以及课堂上的老师展开心灵对话,一道完成和丰富作品的内容,这正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如果将原来有些模糊的语境修改得十分“清晰”,将失去很多教与学的魅力。
而梁文作为一篇论述文,笔者倒要提出两点修改建议:一是带括号的序数词后不宜再带顿号。梁文中“【一】、”“【二】、”等连用括号与顿号,符号重复累赘,很不好。好的写法是:或者去掉括号,或者去掉顿号。
我们知道,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一些电脑顺序的设计员,由于语文修养不一定跟上,他们设计的软件其书写格式常常很不规范。上述表示序数的带括号的数词与顿号连用,就可能是他们的“创作”,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作者与编者,使用上述符号时应该将那些不规范的书写方法一一改正。
二是论述中引用原文(这里指带引号的“明引”),应该仔细地核对原文,消灭差错。遗憾的是梁文第四例共引述168字,竟出现了5处错误,一是“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后,课本上是逗号,梁文写成句号,使得文思阻断,不通顺;二是“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后是句号,梁文写成逗号;三是课文中的“喷火”,梁文写为“冒火”;四是课文中“喷火”后是句号,梁文又写成逗号;五是课文中“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的“被”字被梁文漏掉了,既改变了句式,也改变了原意。
(转载自《文学报新批评文丛·第1卷第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朱伯荣,笔名白沙海。1953年生于浙江平湖。本科学历,现任嘉兴市嘉兴一中语文教师、五彩螺文学社指导老师,浙江省总工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