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兼职当“医生”_非法行医致人死亡被判刑(被告人醫療器械楊某)

海淘代购“日本神药”当事人被判刑
被告人郭某一、郭某二、高某从事海淘代购生意,三人在北京某文化园租赁办公室用于开展电商业务,客户群体主要来自微信、淘宝用户及线下销售商。
2017年至2019年3月期间,在无药品销售资质的情况下,三名被告人在微信代购群、淘宝店铺发布销售信息,通过快递邮寄等方式在北京市朝阳区等地,向个人及“进口商品”门店销售未经批准生产、销售的日本著名品牌眼药水、头痛药和日本龙角散等物品。
案发后,民警起获用于销售的眼药水、头痛药、龙角散等物品400余盒。
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鉴定,上述起获物品均应按假药论处。

经法院审理,以销售假药罪判处郭某一、郭某二、高某6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资质网售无菌注射针头,被告人获刑三年
被告人张某作为法定代表人于2017年9月在北京注册成立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但经营范围为销售一类、二类医疗器械。
根据风险等级不同,一类医疗器械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20日间,被告人杨某、张某、邵某、王某在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淘宝、QQ、电话销售等途径对外销售不同型号、品牌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针头等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金额达人民币近150万元。
涉案医疗器械需要进入人体,隐藏的风险较高,而本案被告人始终未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件。
2017年12月19日,被告人杨某、张某被民警查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查获近万个不同型号、品牌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针头等第三类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为9万余元。
2018年1月15日,被告人邵某、王某接民警电话通知到案。
经法院审理,判处被告人杨某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3年至3年3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理发师兼职治疗皮肤病,非法行医致人死亡
被告人杨某系某美容美发中心理发师,其在网上认识的一个网友免费寄给其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其使用后治好了自己的牛皮癣。
此后,杨某在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情况下,在社交平台上打广告,组建了“牛皮癣康复群”,在群中自称是中医皮肤病专家,有祖传秘方可以治疗牛皮癣。
其在自己工作的美容店内也放置了中医治疗牛皮癣的广告牌。
2016年4月9日,被害人范某得知消息后到杨某工作的美容店内治疗牛皮癣。
杨某向范某介绍是个人祖传偏方,声称是“纯中草药,无毒”。
杨某为范某身上涂了药,收了6000元。
范某回家后,身上出现刺痛、起水泡、头晕、呕吐等症状,便打电话问杨某,被对方告知是正常现象。
次日,范某被送往医院抢救,于2016年4月11日2时许抢救无效死亡。
经鉴定,范某系外敷药物中的苯甲酸进入血液中毒,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敷药物与其死亡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经法院审理,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外包科室雇戏精医托,诈骗“救命钱”
北京某医院设立于2006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肖某,田某于2013年来该院任院长。
2015年4月至7月间,被告人肖某、田某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将该院中医科诊室承包给被告人彭某一,并由彭某一负责该中医诊室医生朱某的工资支付。
彭某一雇用、组织被告人彭某二、刘某等多名医托,分别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寻找外地来京的看病人员,以自己与病患得过相同疾病并在某医院治愈,或自己也要前往该医院为由将病患骗往该医院就诊。
就诊过程中,被告人朱某夸大其医生身份和治疗效果,开具不明配方的高价中药,并由彭某一或医托带领病人付款、取药。
被告人向某为医院挂号及收费员,负责收取被害人钱款、给中医诊室及医托人员结算提成、为病患办理退费等工作。
上述被告人共骗取被害人曾某某等31名被害人11万余元。
2015年7月6日,肖某等10名被告人被抓获归案。
最终,肖某等10名被告人均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刑。
新京报 刘洋 编辑 白馗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