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初入大学排名“倒数第三”_毕业面试进北大读研(海洋齊魯動力學)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是怎样“炼成的”?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次获奖的这位大科学家也曾经历过考学失败的挫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吴立新的求学之路。
吴立新。资料图
因视力不好,错过重点高中
1966年,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
回忆儿时岁月,吴立新说,父亲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每年夏天放暑假,吴立新就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那正是粮食收购、储藏的关键时期。他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辛劳,也学到了尽职尽责和一丝不苟。父亲在他眼中很能干,电工、泥瓦工、木工等什么都会。年少的吴立新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父亲那样全能的人。
带着这份梦想,吴立新一直刻苦学习。初中毕业那年,他的成绩排全县前二十名,进入安徽重点中学应该毫无悬念。然而在体检中,由于视力不好,他没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一直到各个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他的档案才从省重点高中放出,然而这时吴立新已经无学可上了。后经几番波折,他才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读。
高中生活艰苦,早饭是清汤米粥,午饭、晚饭是米饭配着从家带来的咸菜,营养跟不上,吴立新常饿着肚子学习。天道酬勤,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吴立新笑着说,他并不是从大学就开始接触海洋领域的,他在清华学习的是流体力学专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升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等,让他从小就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从事力学研究的科学家十分崇拜。
刚入学时,吴立新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三,在清华的五年,他扛住压力不断努力,毕业时成绩排到前三名,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期间,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成为山东的科学家很幸福”
1994年,吴立新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到美国的首站,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1995年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结题,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招聘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里,他完成了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
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经过十年的积累,吴立新实现了他的“美国梦”,他买了房子车子,妻子在美国有着稳定的工作,儿女相继在美国出生,生活美满安逸。然而这时,他却有一种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他想追寻新的目标,为自己多年积累找到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个地方就是祖国。
恰逢2001年前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推出“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向吴立新伸出了橄榄枝。2005年,吴立新与妻子双双辞了工作,卖了房和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来到了海大。
“当时有人认为我可能到了山东会‘水土不服’,其实成为山东的科学家我感觉很幸福。”吴立新说,山东是海洋大省,文化包容开放,聚集着非常多海洋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青岛崂山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科学家的热土。
齐鲁·齐鲁壹点 范佳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