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被立案调查 公司官网停止运行(公司美容美發)
日前,“今日文峰”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秘书眼中的上海文峰美容美发集团总裁陈浩》,赞叹浩哥“掌握万物之规律”“有天眼”,再次引发热议。此外,文峰还多次因诱导大额消费且拒不退款、售后服务拖延推诿等原因被投诉。目前,该公司网站被“停止运行”,微信公众号无法找到。另据央视12月9日消息,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已对文峰公司立案调查,目前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
宣称“有天眼”包治百病
文峰公司各类推广文章称,该公司创造的一系列产品能够祛除人体内过多的“热能量”和“湿能量”,帮助顾客缓解头发头皮、面部皮肤和身体亚健康等问题。更离谱的是,文章还宣称总裁陈浩所创造的“六合还阳术”能包治百病。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已成为文峰公司的重点客户。上海一位七旬老人曾在上海长寿路文峰理发店3年间累计消费235万元,其中就包括文峰店员为老人办理的8万多元的养护套装,而其余巨额资金则仍未有清晰结论。
未取得许可证擅自营业被罚
实际上,文峰却多次因违规在广告中使用医疗用语及未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而受到处罚。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其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及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对文峰公司罚款20.6万元。同年,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因其未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对文峰处以警告并罚款5500元的处罚。
北京青年报从裁判文书网上发现,2017年,文峰公司在浙江嘉兴的一家店曾因非法行医致一名顾客死亡。法院判决书显示,原告李某持有一张文峰美发美容全国连锁机构的预充值会员卡,其在浙江嘉兴一店内消费时,在该店店员游说下,接受了该店的高温洗浴及针灸理疗服务,并由一名员工对其进行了施针、放血等违规医疗操作,导致李某当场昏厥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北青报注意到,文峰公司曾辩称该店系加盟店而非直营店,称店内有独立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文峰公司与该店老板签订过加盟授权书,称其经营期间所有法律责任和后果由该店自行承担。
但法院审理后认为,尽管嘉兴这家美容店办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但该店的门头形象(上海文峰美发美容全国连锁0417)、对外宣传以及具体经营项目上的联系、员工培训等均反映出,该店系文峰美容公司的直营店;另一方面,受害人李某是基于其与文峰美容公司建立的合同关系至嘉兴该店消费,因此涉事店铺系直营店而非加盟店,文峰美容公司应对侵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文峰被立案调查
今年6月,上海市消保委就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诱导大额消费且拒不退款、售后服务拖延推诿、以“加盟店”为由怠于承担企业责任等问题,对文峰公司进行约谈。
然而此后的5个月,文峰公司的投诉量仍居高不下。11月,上海市消保委点名文峰公司,认为其商业模式或暗藏重大风险。
而来自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截至12月7日,上海市消保委系统今年收到对文峰美发美容的投诉476件,同比增长45%。
该公司所在地的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表示,今年7月,该局对上海文峰美发美容有限公司未履行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信息对接义务的违法行为,作出顶格5万元的罚款。到11月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文峰消费警示后,普陀区市场监管局立即对辖区内文峰公司及门店开展检查,发现上海文峰美发美容有限公司存在涉及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价格和广告宣传等违法行为,并对文峰公司立案调查,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
目前,上海文峰官网已经“被管理员停止运营”,其官方公众号也已经无法搜索到。
探访
洗头变洗脑?
工作人员推销“办卡”
北青报以消费者的身份,来到位于北京朝阳区一家文峰门店。该店门头上有创始人陈浩的照片,大门上贴着“想要自己幸福,先让别人幸福”的红字口号。而在店内各处均可以看到该品牌创始人陈浩照片配文的海报——“浩哥说9种发型”“浩哥说面部”“浩哥说身体”等。
一些剪发位之间还有小型视频播放器,内容为陈浩的演讲视频。根据店员的口头报价,该店剪发最低70元,多则数百元不等,美容则可以以较低的折扣价进行体验。工作人员一直向北青报推销办卡,最低3888元起步。店内员工对顾客使用手机非常“敏感”,并声称店内不允许拍照。
据北青报不完全统计,文峰美发美容在北京约有30家门店,但是这些门店在大众点评网上最高只有3.3分(满分5分),低于美发美容行业的平均评分。
在众多评价中,服务和技术是文峰美发美容的两大“槽点”:“不停地推销办卡”“办完卡后,低价档的剪发就没有了,起步138元档”“说洗剪吹10元,结果是每项都要10元”“疫情期间,还不让用卡,非要交现金”“店里明明没客人,但还是让我等了50多分钟”“剪发技术不好”……
根据其官网等介绍,陈浩一直在文峰推广其风水命理式营销,宣称改个发型就能“逆天改命”。陈浩还以封建迷信方式要求店员根据顾客八字和天时,来推荐与其命格和运势相符的发型和发色。在2020年3月,文峰集团还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抵御病毒”为卖点,对旗下的一款化妆品进行虚假宣传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
文/本报 张鑫 张月朦
供图/视觉中国 统筹/余美英 蒋朔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