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0公里_兑现“庄严承诺”!来看浦东这些援疆干部为莎车带来的新变化(幹部大棚項目)
浦东新区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今年3月18日入疆,历经了两次疫情。他们不忘初心,践行自己的使命责任,抢回了失去的进度,保障各个援疆项目顺利开展,确保莎车县今年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任务。
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每一批援疆干部来到新疆,都会面临灵魂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尽管满打满算来到莎车县工作不过半年有余,但这一批援疆干部已经有了答案。
“刚刚进来直播间的宝宝们记得点个关注哦,我们首先介绍的是巴旦木,这是我们莎车县的特色农产品,现在我们都是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古丽鲜·阿卜力米提和她的搭档正在进行直播,直播地点位于由援疆资金兴建起来的莎车县消费扶贫(电商)服务中心,今年年中刚刚建成。
莎车县电商直播间内,主播正在推荐莎车县特色产品
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影片《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开启创业旅程,通过电商为家乡咖啡代言的故事,一举成为档期中的“黑马”,票房表现很好。而类似这样回乡建设的故事,其实也发生在莎车县。
古丽鲜·阿卜力米提就是其中一个。四年前,她来到乌鲁木齐上大学,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毕业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让她站在了直播行业的风口。援疆资金打造的平台,则让她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别看现在坐在直播镜头前的古丽鲜相当熟练,但几个月前刚刚成为一名主播的时候,她每次播出半个小时就坚持不下去了,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只能通过跳民族舞蹈来维持直播间的人气。”支持我直播下去的一个动力就是观看直播的网友们都很友善,看到我们穿着民族服饰就很喜欢我们,会有很多互动。现在我有一部分直播打赏的收入,还有一部分直播带货的提成,妈妈很支持我继续直播下去。”古丽鲜说。
与莎车县高级技工学校一墙之隔的馕产业园和新实训楼同样也是由援疆资金支持建设的,也是今年才刚刚建成。这里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培训和走上社会之间的过渡桥梁,也能让更多莎车县的青少年手握一技之长。
在服装设计的课堂上,热依麦·吾拉木和热依马·阿布力克木睁大眼睛,跟着老师认真学习三节裙的划版。刚刚入学没多久,她们对这门技术充满了信心。两个女孩子名字相似,年纪相仿,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个小区,是很好的朋友,而且两人的母亲都是裁缝,在县城分别开着一间裁缝铺。
女孩子天生爱美,都向往漂亮的服饰。她们喜欢裙子,还特别喜欢韩版宽松的服装,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热依麦说,她想继续学好文化课,将来考大学;个子更小一点的热依马,愿望就是和妈妈一样,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裁缝铺子。
像这样的孩子,职业技术学校里有7000多人。学校党委书记曹力介绍,2009年学校刚建立的时候,只勉强招收到百十来个学生,“非常感谢援疆资金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持续不断地投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20个专业,像汽车修理、美容美发、食品加工(检疫)、服装、烹饪等专业的学生,有了一技之长,毕业后的就业情况非常好。甚至有些孩子还能去乌鲁木齐、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莎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旅局副局长奚伟浩最近经常要花上两个小时,往返指挥部和叶河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监督项目的实施推进。这是今年援疆资金中6个涉及旅游的项目之一,也是其中投入量最大的项目,在当地的一片胡杨林里建设起长廊步道,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10月25日,今年首架“浦东号”包机又要来到喀什,游客将游览上海援疆四县,看当地特色景点,品当地特色美食,感受部分反映援疆成果的点位。莎车县一般都是包机游游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这里的旅游景点包括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莎车老城、莎车美食城,还有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喀尔苏沙漠,以及上述正在收尾的胡杨林步道。饮食方面,则有莎车县特有的烤鸽子、鸽子汤、鸽子拉面等鸽子系列,以及烤包子和品种繁多的各种馕。这一次,奚伟浩还特地约上了春秋旅游的产品负责人,邀请他们一起实地走访,共同研究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莎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奚伟浩调研文化援疆项目
奚伟浩说:“莎车县有很多旅游景点,停车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洗手间等硬件设备都基本齐备了,但是怎么才能做得出彩,吸引游客来到这里旅游还要深入探讨。借助今年西部旅游的热潮,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学习一技之长,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意愿来游玩,莎车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而浦东在明年以及“十四五”期间的援助计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旨在帮助莎车县继续保持住这个势头。
“排摸下来有这么几项是明年计划推进的重点内容。我们会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会在叶尔羌河流域建立一个博物馆,挖掘莎车县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会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浦东这两年新农村改造的经验可以复制到这里来。“谈及未来两年援疆干部的工作,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指挥长陈剑很有信心:“我们会按照’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要求,秉承’莎车所需、浦东所能’,全力以赴推动莎车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携手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8月,莎车叶尔羌机场实现通航,人们第一次有机会从空中的视角俯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城镇——
莎车县城,宽阔的主干道两边,造型独特的体育场,民族风情的图文信息中心,还有体量规模越来越大的学校、医院,随着汽车开动逐一映入眼帘;通往县城四周的方向,村民们已经入住了安居富民房,有三两间屋子遮风挡雨,还有院子发展庭院经济;即便是南部山区的原住村民,生活条件也有了大幅改善——经过历任浦东援疆干部的接续努力和援疆资金的持续投入,莎车县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这让浦东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陈剑坦言,“我们这批干部人才,很幸运能够赶上脱贫攻坚出成果的时刻,但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大的硬件项目建得差不多了,要如何继续开展援助工作,圆满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全部退出,在这历史时刻留下令莎车百姓满意的注脚。”
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莎车县委副书记陈剑调研莎车特色农产品
“携手奔小康”项目和“挂牌督战村”工作的推进,是今年援疆工作中继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两大重要抓手。其中“携手奔小康”项目是指:浦东新区从2017年起,开展对口支援莎车县的“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3年行动计划,安排浦东6个街镇、29家国企、6家民企,结对莎车县21个深度贫困乡镇和264个深度贫困村,实现精准帮扶的全覆盖。
李靖是这批援疆干部中“携手奔小康”项目的负责人。今年4月23日,沙尘季节难得的好天气,刚刚解除隔离也没多久,他和另外两名在塔尕尔其镇挂职的援疆干部曹琨、王涛,开始了又一天的实地走访。这段时间,他们每天坐车3个小时,每天走3到4万步,只为了能够更加了解深度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天,他们来到了距离莎车县城约半个小时车程的塔尕尔其镇库吾其(21)村。该村正是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高于标准以上。在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一行人走进了村民麦麦提明·热孜克的家里。
麦麦提明一家四口中,妻子、长子都患有重病,次子还是学生。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收入来自于67岁的麦麦提明,而他也因为年龄等原因,只能从事强度不高的体力劳动。
这样的状况,让几位援疆干部震惊,也感到难受,走访后他们第一时间上报了情况。除了为村民申请到项目相应的援助资金和物品外,结合村里还有其他丧失劳动力的情况,指挥部商议在村里设立一个公益性岗位,让麦麦提明从事定点服务工作。这样一来,他既不用走很远就能有一份收入,还能为其他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实帮助解决贫困户的难题。
同样,“挂牌督战村”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援助,更重要的是要用情、用心,帮助村民找到可持续的脱贫模式,巩固脱贫成果。今年4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了《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村项目实施指引》,进一步助力西部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乌达力克镇琼艾日克(24)村,村名在维吾尔族语中的意思为“大渠”。这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子,甚至连名字都跟其它村“撞名”——在喀什地区有四个村同名,分属于四个县。位于莎车县的这个“大渠”村,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挂牌督战的贫困村之一。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渠”村慢慢发生着变化——一笼一笼的兔子在不少村民的安居富民房里安了“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养殖——兔子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去掉养殖成本,保守估计一只种兔一年可以为农户带来600元左右的纯收入。并且,兔子非常适合农户饲养,只需早晚喂一把草料即可,不影响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
由上海援疆资金及惠南镇共同支持的乌达力克乡养兔产业已步入产销正轨
在浦东援疆干部、乌达力克镇党委副书记朱元龙看来,大力发展家兔养殖业,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也能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在他的奔走努力下,浦东后方企业引入的扶贫资金发挥了作用。村民搬离后的土坯房子推倒后建起了养兔场,引到村里的合作社可以提供技术培训、供种,在笼具、药械、饲料、防疫等方面帮助村民。另外,朱元龙还联系了企业到村子进行兔子的收购和加工,在村里形成了产业链。
古丽加马丽·麦麦提在养兔场的繁育基地当技术员,实习期的工资每月3000元,转正后会更高。由于爸爸年纪大了,妈妈身体也不太好,古丽加马丽家里的条件一直不好。好在几个孩子争气,姐姐研究生毕业不久开始在莎车县人民医院工作,妹妹刚刚上大学,自己也有一份工资,家里还养了几只种兔繁殖,今年已经完成了贫困户的脱贫退出目标。
“我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配种、摸胎之类的操作了,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尤其喜欢下乡帮助村民,有时候我还要帮他们一起去抓逃出笼子的兔子。”这样年纪的孩子,对兔子这样的“萌物”自然没有什么抵抗力,她常常会用手机去查找更多养兔子的知识,还会给它们拍照记录成长过程。她唯独不敢去想后续的处理加工环节,前一秒聊起兔子还挺高兴,后一秒一下子有了一点哭腔:“但是妈妈说了,养兔子可以赚钱,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看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琼艾日克(24)村驻村的第一书记乃比江·亚生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去年我们有92户村民完成了脱贫,从来都没有那么多的数字,今年剩下的59户也都可以脱贫,真是太好了!
”
叶尔羌河畔见证“浦东速度”
从莎车县城开往塔尕尔其镇的路上,产业扶贫园是必经之地,这也是浦东对口援建莎车留下的产业基础。在当地,提起产业扶贫园在什么地方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但一提起“上海大棚”,大家都知道。在莎车县老百姓心目中,“上海大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种植着许多优质瓜果蔬菜,可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莎车县阿热勒乡新建的浦莎大棚二期项目
今年,“上海大棚”迎来了“2.0版”智能大棚的升级——新建的浦莎大棚二期项目不仅可以通过手机一键控制卷帘机、遮阳幕布等设备,大棚主体结构也进行了全新调整。内部采用中空设计,加上外部包裹的黑色防火布,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起当地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在白天进行储温,晚间再释放热量。这要比其他地区需要烧锅炉来保持大棚温度的成本低得多。
种植的农产品种类也有了全面“升级”,在浦莎大棚二期项目的一个大棚里,一串串已经成熟的樱桃番茄娇艳欲滴,有红色的、橘色的,还有黄红夹杂的颜色。它有一个更加令人熟悉的名字,叫做圣女果。每一片试种区域,都挂着“金妃88号”“粉美人10号”“蜜妃5号”“佳美人801号”这样的牌子,显示对应的试种品种,总共有10种之多。
员工在浦莎大棚二期项目内查看圣女果生长情况
“‘金妃’的口感酸中带点沙沙,‘蜜妃’的口感比较甜,我觉得都挺好吃的。”米热班古丽·麦麦提吐尔孙会按照技术员的要求,每天记录不同品种的口感变化,看看哪些品种更适合在莎车县种植。大家都管她叫“小米”,是一个从新疆农业技术学院来这里实践学习的学生。以前在莎车只见过玉米、小麦,现在居然能种出西瓜、草莓、圣女果这样的水果,让小米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工作。她的心愿是掌握了大棚水果的种植技术之后,可以自己承包一个大棚。
有这样的心愿,援疆干部们非常乐见。浦莎大棚的实施方是莎车和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凭借浦东农发集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将上海先进的种源、种植技术与莎车县独特的光热资源、昼夜温差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大棚工厂”的扶贫新路子,目前已经被列为农业产业扶贫的模板,在自治区加以推广。
和谱农业的资深技术员田升超指着大棚里的圣女果说,按照试种的阶段性成果,一个棚一年可以出产约5吨圣女果,按照市场售价每公斤13元算,完全可以实现就业扶贫的初步目标。而像这样的“大棚工厂”,莎车县光今年就要新增600个。明年,三林崩瓜、8424西瓜、翠冠梨的种苗也会被带到莎车县来试种,说不定未来在距离浦东5000公里的土地上,还能打造出一个浦东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
“浦莎大棚二期是我们今年对口支援莎车的重点项目之一。我们3月18日入疆,结束隔离已经3月末,中间又有一段时间遭受二次疫情,其实留给我们推进项目的时间很紧凑。”在莎车县发改委挂职的徐炯炯,主抓今年65个援疆项目的推进进度。他还记得,当初大棚二期的选址看了很多地方,最后是在一天夜里,县委领导打电话到指挥部说找到了一块地方,指挥长立马带领几位援疆干部一起去察看后敲定的。
徐炯炯回忆说,莎车县这里一般晚上9点日落,那天去实地察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估摸着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当初还是一片紧挨着砖厂的鱼塘,如今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砖厂拆了,鱼塘填平了,大棚里的果子已经成熟了。
距离大棚二期不远处的小蜂农业二期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同样也见证着“浦东速度”。小蜂农业是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在新疆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这家来自浦东的企业是上海市重点援疆企业,已经在疆扎根发展十多年。目前,小蜂二期项目正在重点打造藜麦系列深加工产品。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耐盐碱、耐贫瘠、耐旱、耐冷,古印加人称其为“粮食之母”,看上去非常适合喀什的土地种植,市场价格也远高于其他谷物。从2018年起,一项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实施的“耐逆农作物高产优质育种及示范种植研究”项目在莎车县开始试验。
莎车县小蜂农业推出的新型藜麦产品
项目组选取了全世界1200多份藜麦材料进行栽培,从中筛选出更具本地应用潜力的材料,其中包括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2个藜麦品种(新藜1号、新藜2号)作为喀什地区种植推广的主要品种。2020年,进入种植的第三个年头,喀什地区已经有了1万亩的种植规模,其中在莎车县有2000亩。关键是要如何打开销路,体现藜麦的经济价值,让更多的村民有动力继续种植藜麦。
小蜂农业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起了藜麦项目产业化的任务。企业负责人郑金龙说,考虑到藜麦籽粒全营养、高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特性非常适合当前都市人群的营养理念和消费习惯,小蜂农业决定把藜麦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于都市的中高端人群,开发出了藜麦能量棒、藜麦燕麦片、藜麦巴旦木果蔬谷物粉等深加工产品。
莎车县小蜂农业二期工厂展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摆放企业深加工产品
然而,头一回参与藜麦产品的加工研发,小蜂碰到了困难。原来,前期的样品试产后,研发人员发现藜麦特有的皂苷,也就是外种皮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因此,藜麦加工设备必须实现“去壳除芯”,将果壳和皂苷同时剔除。这个时候,又是援疆干部帮忙联系引入了适合生产要求的加工机器,保障了工厂的正常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像小蜂农业这样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莎车县已经引入了好几家。此前莎车县作为国内“巴旦木之乡”打造的巴旦木“甜蜜经济”,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衍生出巴旦木油、巴旦木乳汁、巴旦木蜂蜜、巴旦木牛轧糖等二十多种产品,入驻全国各大知名商超。这样的模式一旦成熟,继而复制推广到藜麦等其他农产品,打出特色品牌,相信莎车农产品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附加值也会变得更高。
浦东、莎车,
相距5000公里,
一座从农田里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新城,
一座拥有千百年历史底蕴的历史古城。
这两片土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