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路如何走宽(手藝手藝人傳承)
有人说,若提起地名时脑海里能“自动”匹配当地特色手艺,大概就能表明该手艺现状兴旺,传承有望。
比如提起青岛,游客自然而言就能想到各式贝雕,好奇带着泡沫的啤酒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妙;提起潍坊,就想知道让广大网友“上头”、万物都能上天的风筝,到底是如何“扎”“绘”“糊”“放”的;提起德州,就立马想感受一下“吃鸡不吐骨头,吃完嘬手指头”的美妙,也想“扒一扒”德州扒鸡背后的“烧油炸”和“入汤煮”……
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人们在感叹手艺人技艺高超的同时,也不免担忧,自己见过的“美不胜收”会不会在下一代成为口口相传的“记忆”?
“剃头、刮胡子、刮脸”三件套,随着老师傅的年纪渐长,要慢慢消失了;传统非遗宁海耍牙,即将因没有表演用的牙而失传……甚至有人开玩笑,现在的父母为了增加孩子记忆力会买各种吃食“投喂”,以前可没这么麻烦,爸妈只需要给两巴掌,我们就会永远记得了。
手艺人的手上功夫,要有人记得,更要有能力“既得”。
手艺人传承面临窘境,寻找合适的接班人阻力重重,科技引流,手艺如何走稳传承之路?
01
何为手艺?释义为用手工从事的技艺。说得通俗点就是手上的技艺。
手艺不仅包括非遗名录上的项目,生活中的磨剪子戗菜刀、挖扣眼撩裤脚、理发烫发、美睫美甲等,都是。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千百年来,手艺是手艺人养家糊口的金饭碗,顺时,能锦上添花,逆时,能雪中送炭。
许多手艺都需要借助工具完成,但水平高下往往在人而不在器。工具在进化,手艺也在不断更新,有些手艺跟不上时代,慢慢就被淘汰了。其实淘汰的只是工具而已,技巧和娴熟度永远不会被淘汰。手艺不等于工具,手艺是使用工具的艺术。
手艺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外在具象。例如陶瓷烧制、刺绣、雕刻、剪纸、年画等非遗技艺,既内蕴匠心,也体现着中华审美。
手艺里也藏有生活态度。“菜好吃,手艺不错啊!
”通常是人们对于做饭技艺的夸奖,人们已经将“柴米油盐的搭配之术”与手艺挂钩。精心做饭、热爱生活,还带有种种看不见的努力向上,手艺里有认真生活的态度。
02
迭代是近年才流行的新词儿,但迭代现象不是。
社会的进步,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需求日渐减少这一事实。我们坦然接受,但更要积极寻求改变。
手艺为何传承难?
“现代化”。科技进步,人工成本偏高,机器代替手工,生产模式的变革,将效率与速度放在突出位置。
“断层化”。老龄化严重,新生人才不足,无人接班,没人肯学,导致“人员断层”。
“面子化”。认为没有体面,通俗来讲就是缺少社会认可,不少手艺年轻人喜欢但家里反对,最终停留于爱好,没有变成工作或职业。
“浮躁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普遍缺乏“凝神静气”的专注力,经年累月将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反反复复,很多年轻人耐不住这种寂寞。
“守旧化”。缺乏创新,对老手艺的改造利用赶不上大众的需求。
03
手艺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是千百年来的情感与积淀。
手艺要“守”,但不能单纯依靠手艺人来守,手艺人用热爱抵岁月漫长,我们也要为手艺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怎样干?
“紧抓”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者不仅满足于现有产品的实用功能,而且希望承载精神归属,这也是如今文创产品盛行、明星周边风靡的原因。老手艺要对接流行趋势,对手造产品进行升级,甚至创造新的需求,赢得市场。草柳编产品市场越来越广阔就证明了这一点。
“紧盯”品牌升级。对手艺故事、“身份定位”、文化内涵、配套宣传等进行全方位升级,用策略+文化+美学+品牌的方式,沉淀手艺,传承内涵,增加精神承载,树立品牌形象,吸引客户。在这方面,即墨老酒、大欧鸟笼都蹚出了自己的路子,覆盖齐鲁大地的“山东手造”工程更是积累了丰富经验。
“紧扣”产业转型。从今天的视角看,老手艺想要“破圈”,亟需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行产业转型,持续在引流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如过去全靠人工一针一线手作完成的即墨花边,如今不仅完成了工业转型,在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下,产品畅销海内外。老手艺融入文旅产业大有可为,沉浸式体验老手艺既是不错的文旅项目,也有利于老手艺的推广和传承。
“紧把”时代脉搏。老手艺的“老”既是财富也是桎梏,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守正和创新缺一不可。守正就是不断沉淀提炼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内涵、文化意蕴、审美意趣,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丰富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
眼下,老手艺传承确实有难度,唯其如此,我们更要不断探索,走着走着,路就会变宽的。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