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发展史(美容護膚品化妝)
美容是通过物理、化学的功能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艺术加工和修饰以及运用医学手术的方法,改善不理想容貌和病理缺陷以达到化丑为美以及驻颜撤抗衰老的目的。
通过物理、化学的功能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这一句话指的是生活美容(通俗的讲就是保养)
通过艺术加工和修饰这一句话指的是化妆。
运用医学手术的方法改善不理想容貌和病理缺陷这一句话指的是医美整形。
二、中外美容的发展简史
美容使容貌美丽,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进程,美容从形势到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那美容的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翻开史籍,不乏记载着历代古人对美的追求。
“窈窕淑女”、“粉白黛绿等形体美、容貌美的记载,“浓妆艳抹形容妇女妆饰打扮得十分艳丽”、“淡妆素裹(形容打扮得比较朴素)的化妆以及历代美颜护肤的敷面秘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美的风貌”:从美容发展史来看,由爱美之心的萌发到懂得利用佩饰来装点身体,用颜色来美化身体,直至美容化妆,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始终。
上古三代时期(公元207年以前)“禹选粉”、“纣烧铅锡作粉(商纣王时代,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大概苏妲妃,就是用这种粉化妆取悦纣王的吧,而当时的粉,大概还不易得只限于宫室,所以《古今实采》记:妇人傅粉,始于秦时。随着秦国力的增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粉的制作已开始大量生产,老百姓也用得起了,于是,民间妇女也开始得以使用使用了。所以这种粉,最初叫做宫粉。由于它取于铅,所以又叫铅华。后来,人们又把香料与铅合在一起,制成香粉。“周文王敷粉以饰面等都真实地记录了护肤美容与帝王的切身联系,表现出人类追求美的迫切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粉敷面”、黛(一种黑色的矿物)画眉”盛极一时,华夏美容史正式揭开了序幕。美发、美容技术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有了提高。在文字上出现了“妆饰”、“扮妆等词汇,美容开始普及,化妆的用品也随之进一步发展《毛诗疏?注》中说:“兰、香草也。汉宫中种之可著粉。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制作化妆用的粉。)”这不难看出当时不仅能制作化妆用的粉,而且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制作化妆品的人。此时的妇女化妆不仅十分普遍,而且还有创新。有名的故事是张敞画眉的。
传说张敞画眉的技法不俗,他经常给他的夫人画眉,长安人称他画的眉妩媚动人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擅长打扮,她的仪容新奇妩媚,独创了偏侧的坠子髻,在面部化妆上改鸳鸯眉为“愁眉(八字眉)”。
盛唐时期(618-907)文化繁荣,国际交流广泛,生活化妆有长足的发展。眉型有时兴阔而浓,有时兴尖而细长。
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型(十眉图),以示提倡,并赋予每一种眉型以美丽的名称,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称“却月眉”)、“晕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等。还有在眉目之间饰以金银、羽翠制成的五彩花子,名“花钿(同音惦)”有的妇女在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色点出各种形状如月形或钱形,名“妆靥”;有的妇女用一种鸦黄的染料,蘸水画在额上,称为“鸦黄”面部化妆有“白妆(以粉为主),“红妆(以胭脂为主)之分。
唐朝时在长安还流行一种时世妆,即在白妆的基础上,不用红色,嘴唇改用乌膏,画愁眉,给人一种忧伤的印象,故又称“啼妆”。还有“飞霞妆”,即在面部薄薄施朱,以粉罩之。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北苑妆”,即在淡妆基础上,将大小、形状各异的茶油花籽贴在额上。随着美容化妆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注重美容化妆术了,开始向养颜和调整皮肤生理机能方面发展。一些医家常常以入药的植物和动物的某些组织为原料,按比例配成药,长期使用,收到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编撰的《干金复方》明确提出了治疗痤疮、雀斑、润泽肌肤的验方80余个。可见,当时利用中药美容护肤已经相当普遍。相传,武则天曾炼益母草泽面,皮肤细嫩滋润,到了80多岁,仍保持美丽的容貌。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曾用桃花粉与乌鸡血调和敷面,其面色红润,皮肤光滑。在民间,人们还把美容药品制成面脂,在喜庆佳节相互馈赠。与面脂同样受到青睐的首推面膜。唐代著名歌妓庞三娘常用薄纱贴面,再将云母等中草药、细粉和蜜拌匀涂于面上,称为“嫩面”。唐代宫廷中使用的面膜以名贵中药提炼,其中有珍珠、白玉、人参等,将其研制成粉,并配以上等藕粉一起调和。这类面膜不但可以使皮肤白嫩光泽而富有弹性,还可以将毛孔深处的污垢及死细胞清除。
宋元时期(960-1368)人们同样注重皮肤的养护,并沿袭和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美容秘方,美容术不断提高,制出了专门的珍珠膏。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对老人的健康作了详细的论述。此外,宋代从发髻款式到头饰和面部花钿的粘贴,比唐代也不逊色。但是后来几个皇帝比较保守,多次修改服饰制度,一些华丽的装饰被禁锢了,民风也不如唐代那样开放人们的审美观也由豪放转为隐逸,文弱颓丽的面容逐渐流行。宋朝面饰虽被摒弃,但对美容按摩却非常重视。到了元代,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妇女盛行“黄妆,即在冬季用一种黄粉涂面,直到春暖花开才洗去。这种粉是将一种药用植物的茎碾成粉末,涂了这种粉可以抵御寒风沙砾的侵袭,开春后才洗去,皮肤会显得细白柔嫩。
明清时期(1368-1912)用珍珠粉擦脸,使皮肤滋润。名医李时珍将医学与养生紧密结合,编撰出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700多个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既营养肌肤又美化容颜的验方。在所有这些美容养颜方法中,有外用的、也有内服的,药用原理主要是根据皮肤反映出来的现象,或从内部调整,或从外部加以润泽或保护,既科学,又无副作用。
清廷的美容方法集历代之大成,进而再筛选和补充,同时比较注重饮食营养,形成了一套系列化的养颜健体的独特方法。慈禧太后在美容上大下功夫,脸抹鸡蛋清,身洒西桂汁,口服珍珠粉,沐浴用人乳。合成护肤品时期(60-70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经济慢慢复苏,石油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护肤变美心理,以矿物油为主要成分,加入香料、色素等其他化学添加物的合成护肤品诞生了。但是,矿物油、香料、色素、防腐剂、助渗剂等化学合成添加剂会损伤皮肤细胞,造成长痘、长斑、敏感、毛孔粗大、早衰等肌肤问题。危险护肤品时期(80—90年代)随着合成护肤品的慢慢发展,在中国护肤品领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危险护肤品时期。利用人们求快,求效果的心态,在护肤品中添加入激素、铅汞等特效成分。
当时,在美业中有这么一句话:“无铅不白,无汞不亮”。大量的“三天美白,七天祛斑”等功效型产品在市场上火热销售。不过这类护肤品很容易造成使用者肌肤铅汞中毒,患上激素依赖皮炎等严重的皮肤病。在那个年代,全国各地“化妆品索赔案”更是层出不穷。天然护肤品时期(20世纪末—21世纪初)九十年代,在度过了危险护肤品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后,护肤品的历史发生了演变。合成护肤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伤害人体健康问题引起了极大关注。
于是,全世界掀起了“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市场上大量护肤品都打着自然无添加的口号。用黄瓜片敷脸,用新鲜芦荟涂抹在脸上,都是那个年代风靡的护肤方式。
虽然护肤品倡导天然了,的确更加安全健康了,但由于皮肤本身生理结构特殊,单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营养成分只能到达角质层,无法深入皮肤解决问题。细胞营养护肤品使用时期(21世纪—?)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利用高科技小分子、多肽、胶原技术,把肌肤真正需要的营养送入肌肤里面,且不添加对皮肤有任何刺激的化学添加物,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无添加细胞护理理论,成为当前国际护肤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历史向前的脚步从来不会停下,人类的护肤大业也会一如既往地突破创新,持续升级下去。而作为美业人员来说,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以及专业水平,不断进步,将更好的护肤带给客户,也带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