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绿杨邨茶楼_哪儿去了?(茶樓去瞭酒樓)
居然,我在度娘上,没找到一个有关绿杨邨的文字介绍。据我了解,该店的历史,可能比富春还长一点。最早的茶楼,在“新冶春”位置。因为没找到相关文字,只能用“据说”表达。“白底红字绿杨邨”是绿杨邨茶楼最有特色的幌子。明艳的三色,存乎于一个酒幌子上,夺目。
当年红火的绿杨邨酒楼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绿杨邨”被恢复发掘,是一家酒楼。“绿杨邨酒楼”五个字,用了红底白字,与位置一样有一点点小改变。新的绿杨邨酒楼,位居老城区最热闹的一带,翠园是政府招待所,珍园是私家园林不对外。绿杨邨有历史有美味,深得民心,是当时老饕们最心仪的所在。后来,起起伏伏,关关开开。
绿杨春因为经营还是什么原因?某一天发现,被改变了身份。一段时间,绿杨邨变成当时扬州著名高档理发店大山美容;又一段时间,是某大牌服装专卖。现在干什么?好久没注意了。短短几级不高的台阶的距离,终于把绿杨邨从我记忆中删除。
东关街的壶园、街南书屋等,巨资修复后,成了饭店和酒店。这座有历史有故事的绿杨邨,怎么就这样在扬州的大地上,湮灭了?找不到前因,不知道为什么一再改换门庭,只知道如今没了这个字号。偶尔经过,看不到那个曾经给文人墨客想象的幌子,叹息一声。
春花秋月,往事如烟
那天,因缘凑巧地遇到一个人,多少知道了一点点绿杨邨酒楼的前尘往事。这位是新时期绿杨邨恢复旧号后的第一位经营者。本着将淮扬菜(当时叫维扬菜)做好做大做强的理念,开始了“老板”生涯。
如他期望的一样,绿杨邨一度非常火爆,从某种程度上成了招待所的脸面。当年风华正茂的经营着,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他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和人脉,为绿杨邨搞到当时著名书画家的墨宝。“绿杨春酒楼”的红底白字大灯笼,是那时那路夜晚的一景。
因为工作关系,在绿杨邨最火红的时候,这位经营着离开了饭店。他因公去香港一年。回来后发现,饭店的口碑和生意,一落千丈。架不住热爱和责任感,他又一次临危受命,重新出山。不得不承认,经过不长时间拯救,绿杨邨的灯笼,又一次被点亮了。
一畦春韭绿
光阴荏苒。老板再一次应命出国,这一次时间更长,两年。等他回来,饭店又一次陷入危机:债务、工资、呆账坏账……面对这样的困境和一摊难以处置的麻烦,他选择了拒绝。于是,扬城再没有绿杨邨酒楼,人间多了一丝丝的小遗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一个商家的起落,本属正常。这些年,各级政府都有“申遗”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让老字号活起来也是其中之一。当年摇摇晃晃的谢馥春,在重新被盘活后,将扬州城的馨香,飘到了全国各地。这是个上佳的案例。
扬州如今不缺少饭店。更不缺少老字号饭店。连锁、扩张,成功、失败。不停地有新门店开张,也不停地有开张不久的关闭。疫情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实体店举步维艰。大小饭店不断洗牌,拼的是实力、能力、质量、口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与这位先生刚刚认识,没有更多的了解。几句话无意说到绿杨邨,他却打开了话匣子。我喜之不禁,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说到兴处,他将手机里珍藏的绿杨邨照片给我看。我趁机提出请他转给我。于是,我们加了微信。
老先生今年七十七岁。说起绿杨邨,他双眼发光,整个人都年轻了许多。那是他美好人生中一段不多的经历。“创业艰难百战多”。他成功地创业了,可惜因为工作原因一次次离开。打好的基础交由他人。而这个他人,用行动诠释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真理,将大好的饭店,整没了。
上海的“绿杨邨”,起名创意源于“绿杨城廓是扬州”诗句。南京的绿杨邨,我不知道起名缘起,想来与扬州脱不了关系。它们至今生意红火,兢兢业业。扬州最应该保留的“绿杨邨”,消失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呜呼!
绿杨城廓是扬州
在扬州“世界美食之都”这个牌牌下,有这位老者辛勤的汗水。我笑着对他说,一个“绿杨邨”倒下了,那么多新饭店开张,证明扬州人对吃的执着,一直没有改变。叫不叫绿杨邨,无所谓了。
他点头笑了。这位老先生叫薛泉生,扬州餐饮界都知道他,绝对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