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齐鲁最美教师”美在何处?请您品评(學生教師自己的)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齐鲁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采取专家评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轮评选,共评出2017“齐鲁最美教师”人选10名。
此排名不分先后
贾翠珍
33年坚守只因心中有爱
——记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田家柳小学
贾翠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济南章丘大山深处就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多次放弃调往市区任教机会,33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如青松般坚守,如大山般博爱,默默用爱播撒知识的种子,用知识和奉献改变了山区孩子的一生:她就是章丘市官庄镇田家柳小学的贾翠珍老师!
贾翠珍,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33年了。一直以来,她坚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任教,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并曾先后获得“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山东美德人物”等光荣称号。2016年3月11日,又荣获济南市“身边好老师”的光荣称号。她表示,坚守山区任教,只因心中有爱。
33年的坚守,源自对山区教育的挚爱
贾翠珍介绍,她的丈夫叫王绍山,也是一名人民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们夫妇俩就一直辗转于山区的各个学校,33年如一日,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把青春献给了大山和孩子。她爱自己工作过的学校,更爱山里的孩子。她的爱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和欢迎,每次调动,山里的村民、家长都不舍得让她走。虽然这是工作需要,但面对家长真诚的信赖,贾翠珍万分感激,她说,这说明自己在家长心目中是位好老师,为此也感到很欣慰。“我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学生和家长就是我最亲的人,我感到幸福。这或许就是我对教育事业充满真挚情感的真实写照吧。”贾翠珍说。
贾老师和王老师工作的地方位于章丘市官庄镇南部山区,地势高交通极其不便,距离繁华的市区遥远,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条件极其艰苦,因此有好多同事都先后调离了山区,可他们夫妻两个依然坚守至今,丝毫不动摇。他们的一位邻居曾经问过:“你的好多同事都在市里买楼房了,也调到好的单位工作了,你们两口子咋还呆在这儿不动呢?”每当问到这样的问题,他们都含蓄地回答:“我们又没钱买房子,干嘛调走啊?”其实没钱买房子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离不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这片热土和学校的孩子们。“这里养育了我们,这里需要我们,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我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才会更好的得以体现。”多么朴素的话语!
的确,就是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从未后悔过,也从未抱怨过。在这期间,他们曾收获了掌声、荣誉,但从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曾经受过困难、挫败、委屈,但更没有因此而彷徨、退缩,而是以执着的信念坚守着这份责任。
33年的坚守,用爱呵护学生茁壮成长
从教33年,贾翠珍当了33年的班主任,从未间断过。33年来,记不清接过多少班,教过多少学生,但对每一个班、每一名学生她都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细心呵护,关怀备至。
2015年9月,贾翠珍担任田家柳小学的一年级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学生叫张澍桧,他的家庭比较特殊,爸爸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双腿还患有股骨头坏死病,连走路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做体力活了,一家人就靠母亲种地为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贾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特别关照这个孩子,去年冬天,她跟爱人商量着给张澍桧买了羽绒服,同时还曾先后两次给他现金来接济他,为此他的父母非常感激,并亲自找人做了一面锦旗送给贾老师,以此表示感谢。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创造奇迹。”这是贾翠珍一直以来最坚定的信念。发自内心的爱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受着爱,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让爱在学生心田里生根发芽,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用自己真诚的心灵去拥抱学生的世界,用一腔真情滋润孩子们茁壮成长。
2007年,贾翠珍所在的学校还有寄宿生,班里有个孩子叫董泽文,因父母外出打工,这个学生就成了少有关爱的留守儿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她格外关注他。5月8日是董泽文的生日,他的爸爸、妈妈没回家,董泽文则躲在没人的地方掉泪。贾翠珍自己掏钱给董泽文买了生日礼物,并利用晚自习在班里为他举行了“我们和你在一起”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首先让董泽文许愿,其他的同学为他唱生日歌,然后每人再给他写一句生日祝福语。看到这一切,董泽文当时就被感动的哭了,此时,在董泽文的眼里,贾翠珍不仅是他的老师,更像是他的妈妈了。从此,他和贾老师更亲近,学习更努力,性格更阳光了,还经常主动帮助学困生,期末考试他取得了级部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笑了,全班同学笑了,贾老师也笑了。爱,创造了奇迹。33年来,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
33年的坚守,花开有声一路芬芳
33年的教坛生涯,有过彷徨、有过挣扎、有过伤痛。有人曾经问她,是否想从事别的工作?是否想调到城里去工作?“我离开了大山,离开了讲台和学生,我将会失去自己的灵魂。”贾翠珍说,从教一万多个日子,她发现学生和课本已经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爱,让她留在了山村的讲台上。
33年的耕耘,贾翠珍付出了很多,在她的感召下,好多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大山当了教师,充实了山区的教师队伍。贾晓霞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曾先后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及章丘市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贾翠珍说,33年的耕耘,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的坚守换来的是巨大的回报:在我和丈夫的影响下,2015年,我的女儿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我们并肩作战,圆了我们教师世家的梦。我也为此深深感动着。
33年的坚守,她为城乡教育发展献策献力
2016年,贾翠珍荣幸地当选为章丘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贾翠珍呼吁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发展的难题,并提出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016年以来,章丘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重点加快实现优质教育均等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着力构建以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条块教研“三大板块”为要素的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对山区学校而言,部分硬件设施已经跟上了城区学校,但是山区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教师老龄化,教育缺乏年轻生力军。年轻教师长期坚持在山区学校任教,由于交通不畅,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很难处对象,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加之工作环境与城区差别极大,导致年轻教师的思想不稳定;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学校资金缺乏,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山区孩子的身心发展,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加之当前,南部山区学校吃水困难,一直以来学校靠花钱雇人拉水吃。因此吃水难一直困扰着全校师生。
就此,贾翠珍提出了切实解决农村学校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山区长期任教。另一方面在职称聘任方面向山区教师倾斜。这样既有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第三个方面对山区学校尤其是人数比较少的学校,上级经费拨款要完全按照不足100人按100人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第四个方面恳求给学校安装上自来水。
此建议的提出切实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重视,现在贾翠珍所在学校的自来水工程正在施工中,师生吃水问题马上得以解决。
“选择了教师职业,一路耕耘,因为心中有爱,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实现了教师的价值,无怨无悔。”贾翠珍说,教好书,育好人,自己将一如既往把爱的接力棒传承下去,把山区的孩子培养成有品质、有气质、有素质的好学生,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梦想。
孟凡芹
单腿跳跃在讲台上的“生命舞者”
——记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种庄小学教师
孟凡芹
初见孟凡芹,很难将“坚强”二字与她联系在一起。难以想象的是面前这位架着双拐的女子,每天是怎么辛劳奔波在家校之间,用她那弱小的肩膀扛起既要照顾家人,又不误工作的“重担”。
这以后,随着我们和孟老师接触次数的增多,才知道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岂止这些?一个个鲜活生动故事的背后,向人们展示着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用青春谱写的一曲曲感人的奉献者之歌。
永不放弃,是她人生的信条!
1987年,十二岁的孟凡芹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向往。在她心目中,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便是自己的理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充满憧憬的孟凡芹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缓缓向她逼近。这年5月份的一天,她上山放羊不小摔断了左腿。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伤口不幸感染,导致左腿最终高位截肢。孟凡芹一下子跃入到“万丈深渊”。
“但生性要强的她,并没有因此消沉!
”出院后不久,孟凡芹便架起拐杖重新回到了学校。从那时起,她不断地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听有关张海迪的故事,并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
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甚至承担着比常人更加艰难的一切。1996年,孟凡芹最终如愿以偿考上枣庄师专,并进入到心仪的英语系学习。两年后,她顺利毕业,但工作分配的结果,又给了她致命的一击。
“当听到因所谓的‘体检’不合格,被学校拒之千里之外时,我十分绝望,真是欲哭无泪。”孟凡芹说,自己的腿虽然残疾了,但脑子是清醒的!
况且还有手、眼睛和耳朵。
说到激动处,孟老师的眼角湿润了。22年来,正是渴望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的信念支撑着,她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经过不断地奔走和多方交涉,令人欣慰的是,孟凡芹终于走上了梦萦魂牵的三尺讲台,开始自己的从教之旅。
就这样,她靠着毅力、责任心和使命感,一站将近二十年,练就了单腿跳跃讲课的硬本领。她用自信的眼神,从容的举止、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征服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永不服输,是她生命的支撑!
板书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为了能写出潇洒自如的粉笔字,孟凡芹专门让人做了一块小黑板,常常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有时,星期六、日也不闲着。时间长了,右手拇指和食指都磨出厚厚的茧子。
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当婉言相劝时,总被她一句“教学没有一手好字怎么能行”回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以后,孟老师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劲,写出了一手漂亮、流利的粉笔字。
为了书写方便,讲台上的孟凡芹干脆丢掉拐杖,扶着黑板或讲桌做单腿“跳跃”运动。可以想像,一节课45分钟,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右腿上,她要忍受怎样的折磨。但是,对她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刚开始的时候,我心跳加速,汗流满面,腰酸背痛。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扶着讲桌进行调整。”孟凡芹说,为了能让自己“活动自如”,她常常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挺住,坚持就是胜利。
镇教育办主任种道允介绍说,镇上和学校领导对她也十分关心,曾不止一次地劝她坐着讲课。可孟老师总是笑着说,“没关系,我能坚持。作为教师,坐着讲课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祸不单行。就在孟凡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灾难再一次降临。2007年10月29日,她的爱人不幸遭遇车祸,前后共三次做植骨手术,卧床静养达10个多月。
爱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到两岁的女儿无人看管,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教室里的学生也离不开自己…… 一连串的难题,加上从未有过的无助,一下子向孟凡芹涌来。
得知情况后,领导想安排她照顾家里。然而,信念支撑着孟凡芹克服心灵的伤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把女儿托付给年迈的母亲,把爱人所需用具一一摆放在床头。忍受悲痛,孟凡芹又穿梭在教室和办公室,学校与家庭之间。
好心的同事们都说孟凡芹”傻”。 她却告诉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家事而耽误了学生们。”只有她自己知道,对学生的那种爱有多深,对工作的那种热情有多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的严冬,气温达到零下14摄氏度,滴水成冰,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上天再一次给孟老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孟老师的丈夫再次遭遇车祸,身体总共7处骨折!
因失血过多,在重症监护室度过了漫长的6天,住院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在这期间,孟老师再次深刻的体验了人间的百般苦滋味。
生活不相信眼泪,有人就有希望,就是揣着这个想法,她们一家四口只能坚强,再坚强!
为了加强锻炼,让丈夫尽快康复,孟凡芹每天都陪着丈夫,带着孩子,拄着拐杖,到外面散步。左边是拄拐的爸爸,右边是拄拐的妈妈,女儿在中间,一个不协调的音符,却奏响了一曲优美的歌声。“妈妈,长大后我要给您买一辆舒服的轮椅”,当听到这4岁孩子的话语时,孟老师哭了,却又是幸福的,甜甜的!
超越自我,是她不断地追求!
在一线教学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的双拐踏遍了学校的每一寸土地,她的目光审遍了学生作业本上的一笔一划。能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里,虽然清贫、辛苦,但却是充实、满足的。
2009年冬季的一个下雪天,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2摄氏度。刚刚上完第4节课的孟老师拄着拐杖从三楼往下走,天寒地冻,还没来得急明白怎么回事,已滑倒在地,拐杖甩出去很远,屁股重重地摔在了楼梯边上,手也磕出了血,痛得半天没能起来,那一刻所有的无助,所有的辛酸,所有的苦楚一股脑涌了上来,孟老师心里百般滋味,眼泪止不住的流。
本应该在家养病的她,想到马上就要期末冲刺了,想到教室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想到教学实践中一个个需要创新研究的课题,她怎能临阵脱逃!
强烈的责任心再次将她推向了前行的路。
在种庄小学采访时,当问到孩子们谁对他们最好时,一个个充满稚气的童音齐声答道“孟老师。”看着孩子们发自纯真内心对孟凡芹的尊敬,一股敬意也在心中油然而生。
孟凡芹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倾注到孩子们的身上,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当有英语课时,学生们总是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大声喊着:Yeah!。课前,他们会主动进办公室,帮孟老师拿上课资料、录音机;课下,学生们愿意找她说说悄悄话。这个时候,孟老师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长期以来,孟老师总是超负荷地工作,一边忙着学校的事,一边勤学不辍,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了备好课,她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炎热的夏天,她常常手摇蒲扇批改作业;寒冷的冬天,她往往蜷缩在被窝里写教案。
为了跟上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家境不富裕的她却买上了电脑。凭着自己的毅力,她自学了打字、微机程序安装等等,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件制作,并积极参与教研博客,浏览大量先进教育理念与名师风采,现在还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孟凡芹不服输的精神也影响着孩子们。“从孟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热情中,我们找到了自信。”学生李艳说,身有不便的孟老师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因此,原来很多不爱学习的学生,突然间变得更加自觉。
多年来,孟凡芹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她教的学生平均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在当地先后被评为十佳师德标兵和学生最满意的老师。
2011年入围全国“寻找乡村最美丽教师”前一百名,2012年被评为“感动薛城十大人物”、“薛城好人”、“感动枣庄教育十大人物”、“枣庄好人”、“枣庄市师德标兵”;2013年入围“山东好人榜”、被评为薛城区“感动学生十佳教师”等等。她的事迹先后在《教师报》、《枣庄日报》、《枣庄教育》等报刊杂志发布过。2012年,两次在山东教育台“世说新语”栏目播放长达半个小时的专访。2014年,她再一次被薛城组织部重视,先后四次派薛城电视台的对其进行专访,事迹材料在《枣庄电视台》、《薛城电视台》“党建时空”播放,长达15分钟,并循环播放。2015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职工道德建设标兵”、“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同年12月被授予“枣庄市第四届全市道德模范”称号。2016年3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5月最美薛城好青年、2016年度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
回首6000多个日日夜夜,刚届不惑之年的孟凡芹更显成熟,坚毅的目光折射出她的执著和刚强。她相信:只要努力,定能创造出如夏花之绚烂的人生!
公茂双
耕耘教坛四十载 不忘初心育人才
——记临沂第十实验小学教师公茂双
他自称是一个思想晚熟的人,40岁才知道怎样教书,50岁才懂得如何育人。在学校,他年龄最大、教龄最长,但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精神头最足,担任着比年轻教师更重的教育教学任务——毕业班班主任、数学课、校本课、三年级六个班的硬笔书法课、每周的教师书法培训、写字课题主研人、软笔教程的编写和学校少年宫的书法兴趣组。四十年的光阴,改变了他的容貌,但没有改变他教育工作的初心,默默耕耘、矢志不渝。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他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精心培育。
他就是临沂第十实验小学教师公茂双,1961年出生的他在当地教育界是一个有着谜一样神奇色彩的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教师责任,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
从“吹胡子瞪眼”到“幽尔一默”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962年,22岁的父亲光荣的被评为山东省教育战线劳动模范。以后由于其它原因,父亲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公茂双始终认为,是父亲引导他走上教师的道路。1977年,高中毕业的公茂双在父亲的建议下,参加了民办教师招考,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三百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蒙阴岱崮的一名民办教师。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这条路虽然是父亲指引的,但和那个时期的多数教师一样,刚开始工作的他简单的以为,当老师只要会拿着教竿训斥学生,会“吹胡子瞪眼”就够了。而课堂上发生的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公茂双的这一看法。当他示意一名女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可这个学生怎么也不听他的使唤,就是不吭声,大怒之下,他以暴力的方式把女学生拽到教室外,学生哇哇大哭,引来全校师生纷纷围观。
通过与领导同事聊天交流,他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理智。他开始认识到,上天给我们学生就是给教师饭碗,将心比心,礼尚往来。不能总是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换个角度看学生,多一份关心少一份粗暴,多一份真情少一份冷漠,其实学生是挺可爱的,自己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问路才不会迷路”。公茂双觉得,作为教师,让学生天天向上,自己首先要天天向上;让学生勤奋学习,自己首先应勤奋学习。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读书是最省劲的学习。读书多的不一定是好老师,但不读书的一定不会是好老师。他坦言,班级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是“拿来”加以改造。
他不放过任何外出学习的机会,他坚持每年都买一批新书。他家里最大的家具就是书橱,里面放置着多年买来的价值几万块钱的各种书籍。有人说没时间读书,他就用“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来励志。在他看来,只要想读就能挤出空余时间。不能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关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读书学习,让他和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于永正乃至鲁迅、齐白石、莫言们成了朋友。而学习,更使他学会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遇到大事不糊涂。如今,他仅做的读书笔记就有20多本,几十万字。他对说,这种不出门就学本事的好事,大家千万别放弃。
回顾几十年的教学,公老师觉得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口口相传,更应有艺术性,尤其是幽默风趣能体现出灵活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他说,教师要会把“阳光打在学生脸上,把温暖留在孩子心理”,师生教学应达到“教的有趣、学的轻松、玩的开心”的境界。
他有在学生试卷上留言的习惯,他把这当成是和家长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他曾给一对双胞胎姐妹(朱炎、朱灵)留言,将两人的试卷叠放在一起挫开后写道“六年后,老师等你们这对姊妹花来自清华园的信”。这“一分为二半边字,合二为一就整体”的留言,学生佩服老师的巧妙,家长高兴老师的祝愿,两姐妹如今上高中了,现在还保留着他的留言。学困生《家庭报告手册》中的评价也记录下公茂双的精心呵护,对于大胖子孙宇航,他这样写道:“天性属纯真,虽胖但聪明;关心班级事,执勤还真行;可惜基础弱,听课别放松;复习加思考,没有学不成。”而对活泼大方爱好广泛又不爱写作业的王红他写道:“兴趣爱好广泛,性格开朗大方,宽以待人很好,严以律己稍差,常因作业挨批,但愿来年变化。”在插班学生李悦的作业本上,他写下了“五三欢迎你,有难找老师!
”短短十个字,让李悦着实感动了一学期。
一次课间操前,公老师满身大汗地推着自行车走进校园,立刻被学生们围起,有学生问“老师,你没有车吗?”他忙说“有,你看,还是自行的!
”学生们都笑了,当有学生发现他衣服上浸满汗水,他当即给学生们作诗一首——“老师骑破车,汗水湿透背,一年两万里,马路知我累!
”学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一学生还接了一句——“学生知您累!
”
说到这里,公老师总会笑着说:“都说教育工作不好做,其实老师只要用心有心,孩子多么这么懂事,教学工作是不难的”如今,公老师的教室里依然能找到教竿,只是这个教竿实在过于纤细,原来是用钓鱼竿的上半截做的。平时他几乎不用,因为担心吓到孩子们。现在他只要轻轻拍手,孩子们就会秩序井然。
自主管理让“最差班”成最好班
“看着学生一天天进步,我无比兴奋。我就喜欢和孩子一起玩,当老师就要当班主任!
”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肯定,无疑是对他努力工作最好的回报。他下定决心,要在教师这条路上走下去。这一走,就是40年。
公茂双常说,班级就是一个“风筝”,他只是一个牵线人,学生自主管理才是班级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偷
2007年,公茂双调到临沂第十实验小学任教。在这里,他身兼数职,却乐此不疲。他经常自嘲“比校长还忙”,但丝毫没有放松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作为班主任,他知道班级管理如同养花一样,是一件慢活、细活、功夫活,需“深耕细作”会“田间管理”。只要老师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有信心,一定会有惊喜出现。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公茂双结合班级特点,创新了一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激励加控制”的“红星中队”自主管理模式。“激励就是争星,调动学生争星的热情,控制就是百分制考核,两者结合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标准。”公茂双介绍说,他还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班规,民主定班规,制定了就必须执行。
他充分发挥中队委的作用,选出五位班主任助理,各负其责,配合老师展开工作。班长也实行按学号轮流制,班内还成立了群众监督委员会,有五位群众监督员,看班干部是否不作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班级管理由此从“人治”走向“法治”,这样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既让学生养成了守规则的习惯,又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什么是根?——做人!
什么是本?——爱国!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养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他坚持认为,班主任要做大人、有大心、有大的教育理念和育人高度。
他常对学生说:“练字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做人不养德,到老很难说”。在品德养成方面,他首先让学生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和“德行天下,唯信而立”的道理,分清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他把“珍惜、感恩、责任”六字挂在教室门口和学生共勉,亲手写下了“十个不能”,学生每人都有一份,贴在床头。每每读起,教室里就安静许多。“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面对国旗,我们向祖国宣誓!
”他的班始终留着“爱国励志教育”的烙印,是全校唯一开展《班级誓词》的班级,每天早晨用一分钟宣誓,宣誓时即便是再顽皮的学生也是一脸的庄严。
“教育除了创新之外,有心更重要”。他深知,要想比别人优秀,只有在每件小事上多下功夫。教室,是学生每天在学校时间最多的地方,其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让教室布置为班级管理服务,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室,他在教室文化布置上真是做到了用脑用心。为了让教室保持安静,他利用休息时间把每个学生的凳子腿下钉上了地毯垫,从而减少了学生起立和坐下带来的噪音。
凭借优秀的班级管理模式,公茂双带的班级一直保持先进班级的荣誉,他带的数学课成绩,曾多次夺得河东区第一名。很多次,公茂双接手的成绩最差班级,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就变为第一名。
既要教学相长更要心与心的交流
公茂双不仅重视传道授业解惑,更珍惜和学生和家长们的友谊,重视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每届学生毕业时,他都会为孩子们精心制作毕业手册,上面贴着所有学生的一寸照片,标记着班级姓名,便于自己时不时拿出来翻看。每送走一个班,他也会给每个学生一幅书法作品留作纪念。
他的学生毕业离校都不愿离开,打扫卫生、擦讲台、摆桌子,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走。当学生进入初中后,他总会将厚厚的学生档案袋和他写的《推荐书》一并交到初中班主任老师手中。他把这一做法称之为“扶上马再送一程”,给学生的发展铺好路。据了解,在临沂乃止山东省,他的做法是唯一的。
可别小看这一做法,有时候真能起到大作用。一个学生家长想把孩子送到临沂城里学校上初中,找公老师想办法帮忙。家长摆摊卖水果,没有关系不认识人,怎么办?公老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拿着学生的成长档案,与家长一起找到临沂八中校长,当校长惊讶的看完装满日常行为规范、获奖证书、素质教育报告书等内容的学生档案袋后,连连说:“放心,这个学生我们要定了!
”对于公老师的倾力相助,家长一再表示对他的感谢,但不知该怎么表示才好。对此,公老师笑着说:“行,你就送我一个西瓜吧!
”
他教的班里曾有一个小刘同学。小小年纪就有“人活着没意思”的念头,对班级的管理制度置若罔闻,打人骂人,周围垃圾成堆,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整天把头埋在漫画书中。公茂双接班后,主动与他结了帮扶对子,与他交流谈心。最终慢慢帮助他改掉了不好的习惯,成长为一个优秀少年。
爱学生,似乎已经成了公茂双的本能,他每一次对学生无意识的帮助,却都刻在了学生的心里。李晓兰同学家境贫寒,一次家里连六十几元校服钱都拿不出,公茂双主动帮她垫付。此后,李晓兰每次放学后,都会找理由返回教室,将原本应该是公茂双送回教室的带队用的班牌放回教室。一开始,公茂双没有发现晓兰的意图,反而责怪晓兰丢三落四,但晓兰从来没有解释过。
在晓兰第三次借口返校后,公茂双终于明白了:晓兰借口有事回教室送班牌,就是为了让老师少走路,借此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我们班教室在四楼,我每次把班牌送回教室后,还要再返回一楼书法教室教学生书法。”公茂双回忆说,晓兰替他送班牌后,一年能让他少走几百里路。晓兰细腻的心思深深地打动了公茂双,每次想起此事,他都无比感动。
2004年5月的一天,当时在一所寄宿制学校工作的公老师收到一封学生来信。打开信封,让他吃惊的是折叠的信纸上工整地写着“爸爸收”三字。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请原谅我这样称呼您,我确实不敢也不好意思当面这样叫您。我今天之所以这样称呼您,是因为您对我的要求,对我的关心就像我的父亲。。。。。。恳求您给我回信。”
面对这封幼稚却真诚的来信,他为自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而高兴,但也为自己各方面做的不够而惭愧,心中不由得对这位胆怯而勇敢的孩子产生了怜爱之情。是啊,寄宿学校的孩子更加让人疼爱,他们年龄这么小就远离自己的父母,心灵上享受不到应得的爱抚和家庭的温馨,这一切就要靠教师给予补偿。那一刻起,他越发觉得教师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他从心底提示自己,教师不但要传授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还要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和关心他们的成长,要努力做到集“学高、身正、父严、母爱”于一身。他感慨,孩子们其实是非常敏感和容易满足的,给孩子一微笑,真的那么难吗?
他的倾心换来孩子们的纯真童心。只上一节课,多数学生就喜欢了他的课,喜欢上了他这个“丑老头”。孩子们纷纷用心里话表达着对公老师的喜爱,如“数学,我的最爱!
”、“老师,别下课,不过瘾!
”,等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三年级学生林某更是在书法教室的“心愿树”上写下:“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公老师永远不死!
”看到这里,学生们纷纷举报他“骂老师”,可公老师看到孩子的“奇葩”心愿后却笑着说:“其实他是希望我长寿,只是表达的不到位,他的心情我能理解,谢谢他!
”
公茂双还特别珍惜与家长的友谊。他经常说,家长把宝贝孩子送到咱手里,这是对咱的信任。老师要尊重家长,正确对待家长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和难处。多年来,他坚持不轻易叫家长来学校,认为这样伤害了家长、孩子的自尊。作为教师,他还注意不把学业负担压给家长。对此,他很是自豪——“我布置作业最多,但是基本不用回家写,学生几乎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基于通过抓作业质量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他撰写了篇论文《抓作业,促教学》,获得临沂市优秀奖。家长委员会代表还全体家长专门送来写有“孩子的好老师,家长的贴心人”的锦旗,表示对公老师的感谢。
在学校开展的“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评选中,公茂双每次都是最高分。
禚基娥
用心做教育 用爱为人师
——记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禚基娥
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她知道自己注定要承受异样的眼光,注定不能桃李满天下,注定要付出比普通老师多得多的努力。但她从心里爱这些残疾孩子,把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当看到一个个残疾学生圆了大学梦,能在社会上立足,她就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她就是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禚基娥。
捧着一颗心来
今年42岁的禚基娥,身材瘦瘦弱弱如一朵雏菊,目光赤诚而坚定,谁都想不到这小身板里到底蕴含着多大的能量。无论在教育进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她都能想办法克服。
1999年9月1日,禚基娥第一次走上特殊教育中心的讲台,就发生了一场“大事件”。由于面对听障学生,禚基娥在上课时要打手语,可是,她打的手语学生看不懂,学生给她打的手语,她也看不懂。她满肚子的话讲不出来 ,只能靠板书;而学生是看得一脸茫然!
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开学前的暑假中,禚基娥已经认认真真自学了两本厚厚的《中国手语》,为什么学生看不懂呢?原来,这些从全省各地招来的听障学生用的是“土”手语,根本不懂老师所用的标准手语。
和学生交流不了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初出茅庐”的禚基娥,她立刻做了一个决定——要义务“盯”学校6个班的晚自习。每天晚上,她把6个班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大教室上晚自习。她就坐在学生中间,在和学生的亲密相处中,她和学生互为老师,渐渐学会各种“土”手语,也教学生学会了标准手语。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生病发烧,禚基娥就这样毫不间断的“盯”了两年晚自习。这种必须克服教育问题的“狠劲”和毅力,一直贯穿在她的教育生涯中。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学生分为两类:视障和听障。禚基娥带的是听障学生,孩子们被禁锢在无声世界里,即使经过语言训练,部分学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人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这些残疾孩子本质上淳朴善良,但个别学生身上还存在一定的性格扭曲和心理问题。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禚基娥,以前从未接触过特殊教育行业,但她一接触到这些残疾孩子,就从内心深处心疼她们,她愿意“捧着一颗心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多少次,孩子们给这位新来的小女老师“下马威”,教室门把手上被涂上胶水,教室门顶上掉下扫帚,用老师看不懂的手语“骂”她,几个男生自编自导“监守自盗”事件,逼老师破案……看似瘦弱的禚基娥内心无比坚强,她坚持用爱去融化坚冰,用心去温暖孩子们。
工作初期,禚基娥住在学校集体宿舍,她就像“长”在学校里一样,天天和学生在一起,都忘了学校一墙之外的繁华世界。2004年禚基娥怀孕生小孩时,担任着11个班每周26节课的教学任务;家离学校来回3个小时,她骑着电瓶车来回奔波,却从不迟到、早退,直到临产才走下讲台。 2014年9月,她被查出得了肾囊肿,需要尽快做切除手术。当时她所教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专业教学任务重,可分担的教师少。作为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她恳求主治医生将手术安排在十一假期。节后第一天她就返回学校上课,没有耽误高三学生一节课。师生们都心疼得说:“真没见过这样‘傻’的老师!
”既便这样,每天面对至少4节连堂,有时甚至一天连着8节课,虚弱的禚基娥丝毫没有退缩,天天超负荷运转,直至把所有高三学生顺利地送入大学的校门。
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禚基娥用自己的拼劲儿感化了学生,走近了学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特殊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
特殊教育中心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心酸的故事,几乎每个家庭为了治好孩子的病都会倾家荡产。来自农村的禚基娥,深深地理解残疾孩子家庭的那份无助和渺茫的希望,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残疾孩子能够在社会上自强自立。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设有职业中专(包括高考方向)。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想上大学主要是考美术方向。禚基娥是这6个班级唯一一位专职素描老师,她面临的教学困难是巨大的。特教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很多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只相当于普校学生小学六年级的水平,禚基娥要带领任课老师在两年半多的时间里给学生补近6年的课程。而且,听障学生高考是每个学校单考单招,每个学校教学大纲、教材、考点甚至考试科目都不一样,备考压力极大。
怎么办?面对教学难题,禚基娥敢于攻坚,勇于创新,她开创了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素描专业教学特色。参加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国培回来后,禚基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积极探索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她研创的“体验—合作探究—引领”的美术教学模式,在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在2011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大赛现场角逐中,她上的美术课获听障组特等奖(全国第二名);在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美服装“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全国第四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上大学,禚基娥带领教研组教师一点一点地“抠”各高校的考纲、教材,五年内开发校本教材20余本,她所带的工美教研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
2006级是禚基娥带的第一级毕业班,高考前,她撇下刚刚4岁的儿子,一个人带着学生踏上了送考的火车。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她坐着“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送学生到一个又一个学校,指导、鼓励、陪伴,既是老师又像妈妈。那一年,15个学生有14人圆了大学梦!
这是学校设立高考班后取得的最好成绩。谁都不知道,回来后,禚基娥不但瘦了好几斤,而且失眠了整整三个月。每每深夜,持续不断的“哐当哐当”久久萦绕着她、折磨着她……
禚基娥的手机里有个微信群,里面有她教过的191个学生的微信。禚老师自豪地告诉:“这个孩子现在已经读了硕士,成为全国听障学生中屈指可数的高学历人才。”“这个女孩考上了长春大学,两个班专业第一名。”“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坚持做公益事业,现在也是一名特殊学校老师。”……学生成就了禚基娥“省、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但她更开心的是学生们都能够自强自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对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能够独立、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对整个家庭来说就是最大的救赎。”禚基娥心里只有欣慰,不曾留下一点点委屈、抱怨或者辛酸。
毛晓青
爱拼才会赢
——记潍坊商业学校教师毛晓青
毛晓青,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教师。她跟许许多多的教师一样,没有传奇的经历,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然而,从教二十年来,处处表现出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对学生的赤心热爱,恪守教师的天职,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她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并享受政府津贴、“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两次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潍坊市教学成果个人特等奖”。
师德为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兢兢业业
毛晓青老师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爱岗、敬业、勤业、诚实、守信,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心。毛晓青自1997年起担任班主任,任班主任的十余年间她爱护学生、教导学生,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爱戴。还记得97级的两名学生张某惠和刘某玲因为家境困难,学费解决不了,作为班主任的毛晓青了解到情况后为两名学生进行了垫付,鼓励她们学好专业回报社会和家人。时到今日,她们两人一位成立了工作室,作为影视化妆师,跟着各大剧组辗转于各地,成绩斐然;另一位成为了美容导师,在青岛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在岁月静好里经营着自己的幸福。
毛晓青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注重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创新,用她的话说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让自己不被时代的潮流抛下。十几年来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摸索提炼出的 “产学联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实践”成果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这个成果的实践过程中,毛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带领专业老师们架构产学联动体系,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在国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学联动的企业基础,还与韩国的专业学院及美容美发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老师们说起了一个小插曲,在与老师们带学生到韩国职场体验期间,有一天学生从店里回来,感叹韩国老师教她们美容手法演示的时候,手指的感觉太美了,我们也想做成那样,毛晓青老师适时的鼓励她们“加油啊,自己真正有兴趣去做,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爱好。”毛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拿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儿”,尽善尽美的完成任务就是毛老师的工作信条。毛晓青利用两年时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之《美发与形象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子课题的研究,2013年10月通过验收,作为课题成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推广应用;主持编写了《山东省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13年7月经山东省教育厅审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出版,在全省起到了广泛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被教育部美容美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为“《美容美体教学标准》起草专家”,主持编写全国《美容美体教学标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多方位培育开发课程资源,主编参编的教材《护肤技术》、《化妆基础》、《美容美发企业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审定出版;先后指导学生在上海曼都、北京兰瑜伽、深圳王氏果菜美容等多家企业实习,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了企业发展现状和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持修订教学计划,实行“产学联动2+1+1”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办好“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这个“潍坊市职业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带动了全系的创品牌意识,并在2014年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品牌专业” 2014年初,主持教育部立项 “美容美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2015年5月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结题。2016年,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团队又在毛晓青的带领下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曹炳友
三十二载风雨兼程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泰安第二中学教师曹炳友
曹炳友,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学校校务委员会执行主任。工作32年,送过10届毕业班,做过17年班主任。他集全国优秀教师、首届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荣誉于一身,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达30万字,完成4项省级课题。在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彰显的是他对教育工作赤诚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
追求卓越铸辉煌
1985年,曹炳友大学毕业来到泰安二中,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伴随着对教学工作的了解,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专业成长规划和教学计划:第一个10年,他要全面打造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达到优质课水平;第二个10年,他要努力培植教学的特色,课堂教学在优质课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个性;第三个10年,他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化水平。为将规划付诸实施,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第一个10年,他刻苦训练教学基本功。学习教学大纲、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撰写教案、课前试讲、练习普通话、练习板书、练习画图、撰写教学总计与反思、解题训练等等,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在办公室的水泥地面上练粉笔字、画图,与其他老师讨论解题方法。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承担教研组公开课、校级公开课、市级公开课,伴随着1993年(工作第8年)省优质课一等奖的到来,他的第一个10年专业规划圆满地达到了目标。
第二个10年,他提炼和培植教学特色。在教学基本功比较过硬的基础上,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特点呢?1997年春节过后,他自费来到天津市宝坻县,求教于著名特级教师杨之老师,在天津,杨老师仔细向他介绍了“MM教育方式”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回校后,他结合自己对数学独到的理解和教学感受,在反复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观察——猜想——证明”教学模式。1999年,他的论文“数学猜想的基本途径”获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因此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2004年,他凭借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首届齐鲁名师的评选,成为首届齐鲁名师,这标志着他的第二个10年专业规划——形成教学特色(观察——猜想——证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三个10年,他要使教学形成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就教学而言,之前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特色两个阶段,都没有摆脱知识教育的圈子,如何发挥数学教育更多的功能呢?经过查阅资料,加上个人的理解,他提出了“三味数学”的教育理念,“三味数学”指的是,“数学的生活味”“数学的技术味”“数学的人文味”。 “数学的生活味”指的是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数学研究的成果又运用到生活中,又为生活服务,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忽视其生活色彩;“数学的技术味”指的是数学是一门技术,即思维技术,通过数学学习,人们的思维变得严谨、逻辑、条理、深刻,这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数学的人文味”指的是数学本身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数学理解与认识,促进学习者的思维与发展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习者的真、善、美修养,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它体现了数学对人的生命关怀。“三味数学”的诞生,深受专家的肯定、同行的赞赏和学生的欢迎,标志着他的教学已经进入了艺术性的阶段。
德高艺馨情更真
在曹炳友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教学工作是不够的,班主任工作意义更加重大。17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他始终把“教学生做个好人”作为追求目标。利用3年的时间,为学生设计完成108节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认真践行“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为了使这项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他集思广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诸如:励志修学、登山远足、风景区捡拾垃圾、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节假日为退休教师打扫卫生、清明扫墓等;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南京·南京》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带领学生去红旗渠参观,感受60年代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寒假安排学生观看38集电视剧《搭错车》,感受主人公可歌可泣的人性美;节假日期间,安排学生在家帮助家长洗衣、做饭,感受家长的辛苦,接受生活教育。
从2006年起,他主动申请担任后进班的班主任工作,多数学生问题多、习惯差、成绩差。为了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除主题班会外,他设计了许多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如轮流谈话、家访、给学生写信、为学生填写优点单等。他曾经在一个冬天用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28个学生家庭,让浓浓的师爱和富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温暖着每一个后进生,他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在实践的基础上,他出版了《高中生发展心理需求》专著,并完成了“学生厌学情绪调查”和“后进生教育转化的‘课程+案例’策略研究与实践”两项省级课题,这些经历和成果为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所带的每个班级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2015——2016学年度,他争取到了去薄弱学校支教的机会,带着体验生活、磨练意志的初衷,来到了宁阳四中,学校领导安排他教两个班的数学课(一文一理),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他愉快地接受了。作为特级教师,他要把每节课上成精品课、示范课,他积极参加日常的教研活动,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及考试后的教学反思等工作。不仅如此,他积极执教县级公开课,多次为该校全体教师、全体班主任、全体高三学生做专题讲座,每次讲座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作为班主任,他精心策划每周一次的班会,设计系列班会,每周一个主题,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感教育、优秀品格教育落到实处。早晨天不亮带着学生跑操,晚上和周末陪伴学生自习,课间和学生谈心、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艺术节期间与学生一起同台表演话剧。如此繁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于每周回一趟家,来回奔波150公里又不会开车的他来说,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支教任务结束时,他和四中的师生惜惜道别,依依不舍,学生哭了,他也落下了热泪。
2013年,他被选为首批泰安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为使团队发挥巨大的作用,他根据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专业素养需求,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学习、课例打磨、课题研究、给大学生送教等等。在他不辞劳苦、率先垂范的引领下,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已参与了省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获得省、市优质课一等奖,4年时间,硕果累累。同年,他被聘为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在这个新的团队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批改学员作业,如何点评学员的文章,如何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如何撰写引领性的文章,于是很快成了这个团队的骨干。也同样在这一年,他被聘为泰山学院客座教授,指导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校生如何提升教育素养,每年还要具体指导若干名学生参加山东省师范院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为数学统计学院创下了该赛事以来在全校各个学院中的最好成绩。对于这些公益活动,他总是乐此不疲。
55岁的他,至今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教学一线,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志愿者服务、泰山名师公益大讲堂,处处是他忙碌的身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谈及他未来的打算时,他十分谨慎地说:“未来还是要专注于两件事情,一是立足于对学生‘人’的教育,通过系列班会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扎实作风,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新人;二是学科教学,通过‘三味数学’的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在和数学的交往过程中,发挥数学在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对人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辩证、严谨、灵活的思维习惯和自信、坚强、持久的个性品质”。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件事始终没有脱离、始终紧紧围绕着人民教师的两大职责——教书、育人这个中心任务,这就是曹炳友——一位优秀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三十二载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梦、教育梦,逐梦的他一直在路上!
刘乃志
三尺讲台酬壮志
——记青岛胶州市第八中学教师刘乃志
青岛胶州市第八中学刘乃志,二十年如一日,深度扎根乡村教育;他,执着的成长自己,一名乡村教师却走向了全国送课、讲座的舞台;他,主持了两个名师工作室,不断引领教师成长;他,创立了全国首个初中数学骨干教师联盟,为教师搭建高端免费培训平台;他,志愿服务不辞劳苦,热心支教情撒农村......
二十年风雨稠,深度扎根乡村
1997年,大学毕业的刘乃志老师被分配到了一所乡镇中学。毕业报到的第一天,他就问校长:“校长,我是否可以申请担任班主任工作?”校长欣慰的说:“当然可以了。有这种想法很难得啊!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他也很想能到城区工作,但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喜欢,很快他就迷上了农村这片土地。他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他一个人担任了一个级部6个班的几何课,周课时24节。他离家虽然不远,却总是每月只回家一次,周日又赶回学校照看学生晚自习。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他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几乎每天和学生一起起床,学生都睡了,他才可以安心的睡觉。为了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孩子,他很注重和家长的沟通,有几年暑假,他干脆住在学校整理教务、拜访家长,事情传到乡镇党委书记的耳朵里,书记惊讶感动之余,随即在全镇大会上做了表扬。这下,他成了乡村的“明星教师”。
后来,刘乃志当上了级部主任,可他还兼任班主任,有人觉得不解。他却理直气壮:“我们是老师,哪有老师不教学生的?”秉承勤奋实干作风,他很快交上一份“全市第四”,农村中学第一的傲人成绩单。2009年,他调任胶州市第八中学担任副校长,仍然兼教数学,像陀螺一样忙碌着。那时,他的孩子正处于需要父亲呵护的年纪,可他却活跃在三尺讲台,做着更多孩子的“老师爸爸”。刚毕业时想进城工作的想法早就没有了,后来有几次考录的机会他也放弃了,他已经深深爱上了农村教育这片更加美丽的天地。
20年弹指一挥间,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这个岗位付出多少,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付出再多都无怨无悔。
治己治人治学,大浪淘金不尽
他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作为一名教育者,他把专业成长作为自己重要的课程来做。刘乃志在教学之余注重自学充电,他常说:“只要有一种执着的学习力,在乡村一样可以大有作为。”他注重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将读书、研究融合于课堂,并不断在思考中沉积。自己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不断充电。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自费参加各种读书会和各种培训活动。利用晚上时间或者进行网上学习,或者对白天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写作。先后在重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出版个人著作3部。“十二五”期间,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一项,青岛市课题一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一、二等奖各一次。“十三五”期间在研课题三项。获得全国NOC决赛一等奖,山东省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一等奖,青岛市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参与了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微课程开发与制作。先后多次到江苏、安徽等地和青岛周边区县出示数学观摩课或作报告。
为了扩大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2012年,刘乃志创办了“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联盟”。联盟聚集了全国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骨干教师、青年优秀教师、教研员、特级教师、期刊主编、大学老师等。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教学研讨。起初的研讨主要采用线上交流的形式进行,每周一个小主题,每月一个大主题。从2015年开始,联盟在扬州开展了线下研讨活动,活动命名为“首届全国初中数学高峰论坛”,2016年,在胶州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初中数学高峰论坛”。开创了专家免费做报告和参与教师自费参与活动的教学培训模式。提高了我市和山东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让一大批教师受益,很多的教师成长为区域或全国的名师。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半岛都市报、金胶州和《中国数学教育》等进行了相关发布。
志愿服务不辞劳苦,鼎力孵化教学名师
师者仁心,刘乃志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心里始终装着乡村里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他一直都清楚,乡村教师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高。
2010年,他加入了青岛“支教岛”志愿团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候周五下午一放学赶往外地,第二天早晨匆匆填饱肚子就进培训会场,回家已是周日凌晨,但睡不了几小时,又去50多里地外的学校上班。
仅仅支教,能帮助的师生是有限的。刘乃志接下了“胶州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和“青岛市支教岛创新教师孵化工作室”的主持工作,积极举行读书活动,带动教师“送教下乡”,引领专业研讨交流……“教师圈”被他搞活了。
对于工作室的建设,刘乃志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以“胶州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为例,他把工作室的组成老师分成三个梯队,共61人:
第一梯队:工作室核心成员梯队。工作室对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是慎重的,第一梯队由9位教师组成,这些核心成员都具备如下条件:
一是要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特别是有研究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工作室核心成员中有2人是山东省数学优质课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其他几人获得过青岛市、胶州市优质课一等奖;三是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成长愿望。
第二梯队:核心成员“徒弟”梯队。工作室第一梯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带一个“徒弟”,筛选“徒弟”时,要求他们具有五年左右的教龄,工作热情高,有敢于探究和教学革新的精神,具有有培养潜力。
工作室制定了详细的“师徒结对成长”方案,师徒之间依托工作室把数学教研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18个人,愉快行进在成为优秀数学老师的路上。不成想,这样的行走像磁石一般,将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吸”了进来。
第三梯队:胶州市青年数学教师成长梯队。2015年下半年,为了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教研员赵建英老师将教龄在5年以下的43名青年数学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团队,作为工作室的第三梯队。工作室的9名核心成员作为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指导工作。工作室为第三梯队制定了详细的“成长”方案,引领和“逼迫”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通过他们再带动更多教师成长。
2016年7-8期的《山东教育》杂志以“刘乃志和他的名师工作室”为题全面发布了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事迹。
刘乃志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胶州市拔尖人才、青岛市读书先进个人、青岛市支教先进个人等。
一名乡村教师,两个名师工作室,一个全国初中数学骨干教师联盟,一群爱数学爱教育的“数学痴”,在一个又一个圈子里兴奋地进行着思考与探索,收获着成功与快乐。这里有一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迅速成长,有一群思想者的诞生,有数学课堂新常态的新研究,还有无限美好的风景!
总有人问他:“你这么干都是为了啥?”
他说:“不为啥,就因为我是教师,人民教师。”
魏建
丰赡其学 性情其人
——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建教授
学者因治学而被称为学者,何为治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过程,包含了学问与生命、人世的关系,也即学问当是以滋养生命惠及人世为根本,偏离此宗,治学即步入歧途。这与农人耕种土地以养身成命并惠及他者是同一道理。学者作为治学之人,学术与生命交融,以学术滋养己身,从而惠及世人。魏建即是此种意义上的一位学者,而身处师范院校,作为以身垂范的教师,他的这种学人品格显得尤为可贵。
魏建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30 多年治学,从第一篇学术论文就引起学界名师欣赏到成为国际论坛唯一外方大会主题报告人,魏建的学术影响也从国内扩展至世界。30多年为师,精耕细作,收得一树繁花,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在各个领域各展风采。而这一切,均来自其丰瞻的学识,以及丰瞻学识滋养而成的通达性情。
无所不窥 而有所本
魏建 1958 年出生,和同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当过工人。这种契入生活土质层的经历,让他拥有了文学研究者必备的深度体验人生的能力。
1978 年 2 月,魏建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进入泰安师专就读,也进入了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特殊时代,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昂扬向上的风气之中。“那时不是我用功,而是所有人都在用功,个别人不用功也只是偶尔不用功。”在魏建的记忆中,大学生活为他建构了人学合一的生活方式,“平常上课,课下读书,走在路上背古诗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就像食物、水、空气一样,汲纳长养在他的生命里。
过去我们常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这种比喻,让人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一种悲壮的牺牲,一种生命光华渐次损耗的牺牲。而魏建这位教学名师,却让我们看到,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如此充盈,如此华彩。
从 1978 年进入大学读书,到 2016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作为一个博学广识又通脱率真的人,魏建的这条路走得稳健踏实而又激情飞扬。他用自身的精彩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他没有辜负进入学界之初前辈学者对他的评价和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学者生涯中,在教师这个职业上,魏建是一个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不倦求索者。他领衔的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被评为山东省一流学科,正向国家一流学科迈进……
崔波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润物无声桃李天下
——记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崔波教授
崔波,生于1971年,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任国家粮油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山东省食品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坚守教育教学一线,深入学生中间,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做人态度和过硬的做事本领,并指导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切实履行了教师职责和义务,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及技术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治学严谨,倾情投入,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崔波老师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以师表形象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天职,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尽职尽责,以身作则,积极奉献,以校为家,埋头苦干,勤奋敬业。任教二十四年,始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育、教学和学生身上。虽然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但是在教学工作上仍然兢兢业业,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先后主讲了本科生的《食品科学导论》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2门课程,承担研究生的《食品科学导论》《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专业英语》《淀粉与淀粉糖技术》《变性淀粉》等5门课程。在教学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拓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眼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在开设的《食品科学导论》和《淀粉与淀粉糖技术》等课程中,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将生产实际融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除了课堂教学,每年还承担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工作,从学生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实验过程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严格要求,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同时,作为硕士生导师,每年指导3-7名硕士生的日常学习和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所指导的研究生已经有37人顺利毕业。 在教材建设上,主编了全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规划教材《饮料工艺学》,参编《食品营养学》。完成了校内创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
献身科研,奉献社会,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崔波老师在认真完成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至今,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学院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工作,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硕果累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食品与食品添加剂;(2)农产品加工及天然产物提取;(3)淀粉深加工;(4)食品工厂设计及工程咨询;(5)食品标准与安全等。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等各级课题37项,主持企业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SCI收录16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省(部)、市各级奖励11项。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淀粉的深加工研究,从变性淀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到专用变性淀粉开发。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变性淀粉与食品体系中的各组分之间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Hydrocolloids、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国际期刊上。专用变性淀粉的开发和变性淀粉高效、绿色、高值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相关技术在山东正德食品有限公司、诸城兴贸玉米淀粉有限公司和平原淀粉厂等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10个亿。相关研究成果“淀粉衍生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1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变性淀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水溶性麦芽糖基β-环糊精的酶法合成及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主持在诸城兴贸玉米有限公司成立了齐鲁工业大学变性淀粉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山东省淀粉深加工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团体和技术力量,成为国内淀粉深加工生产领域中的领跑者,并将山东省变性淀粉研发推至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研发的相关技术在30余家企业得到应用,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奉献,累计年产值20多亿元。工程技术方面造诣较深,先后主持设计了9个不同的食品工厂。因为对济南市食品行业做出的贡献,2009至2013连续五年获济南市食品行业优秀专家称号,并在2011、2012获济南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2010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
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崔波教授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和紧迫的服务社会意识。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学校与齐鲁成立齐鲁工业大学百姓公益科技服务平台,承担了大量科普宣传工作,2012被评为山东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每年都积极参与各种食品安全调研,配合媒体做食品安全讲座。
搭建平台,培养骨干,传帮带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
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积极进行食品学科的发展建设工作,有思路有想法,在学科建设做了很多工作,组织并参与了本校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申报等。积极筹建各种科研平台,搭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桥梁。先后负责筹建了国家粮油研发技术分中心、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食品安全与标准研究所、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企业共建了齐鲁工业大学诸城兴茂淀粉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院惠发分院、齐鲁工业大学康之源蔬菜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和企业社会服务方面起到了很大提升作用。年青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波每年都指导新入职的年青教师熟悉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同时还积极的组建科研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在团队中帮助年青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带领年青教师到企业去调研、实践,使得团队成员迅速成长,获得了较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多年来,崔波对学生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到科研工作中的每一步,他都努力尽到老师的职责。在荣誉面前没有止步,现在他虽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比平时更忙了,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新课题的研究中去,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张薇
用爱和智慧做学子生命中的摆渡人
——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薇
张薇,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普通的中文教师,从教33年。她是教书育人的教授,是致力文化启明的学者,是书写真善美的作家,但她更是学子生命中用爱和智慧为桨的摆渡人。
大爱善行的使者:捐立读书奖学金
2017年春天到来之际,张薇教授捐资十万元在学院设立“化雨读书”奖学金,有生之年每年再捐赠一万元,每年奖励10名喜欢读书、奋发上进的学生。“化雨读书”奖学金是学院教师个人捐资设立的首个奖学金,开启了学院教职工个人捐资助学的先河。
捐赠读书奖学金是张薇教育理想的延续,也是她多年来所致力的文化建设项目的延续,更是她作为一位文化学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春风和煦,化雨滋润,足以长育万物。”她期待青职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读书、砥砺品行、厚德有为,能够经由读书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爱读书的风气,让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给读书学子以磅礴之力。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张薇正在给学生们以价值引领,让他们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终有一天能够在获得自我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文化情怀的的践行者:主持公益读书项目
张薇教授在日常教学中觉察到我国留守女童成人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鉴于此,2016年,张薇自发推出了公益读书项目“青职化雨学圃”,秉承“春风化雨”教育理想,选择青职新生中具有留守女童背景及真正愿意读书精进的女生,读书研习,情感关爱。
张薇发现,当父母离家出外谋生时,孩子丧失了与家人谋爱的机会。女童缺乏女性气息的耳濡目染,亦无人引导她如何保护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内心累积伤害,除了让自己疼痛,也很容易刺伤他人,很难建立起与世界的情感关联。张薇认为教师能够帮助她们的除了让她们获得知识和技能,以便未来她们可以独立自由地承担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她们与这个世界联接的情感关系。
当学生把她当作最信赖的人倾诉自己的伤痛时,她为之颤栗,拥搂着学生放声痛哭,用母亲的胸怀去抚慰受伤的心灵。当学生对她说老师你一定要为这样的群体呼吁时,张薇知道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她倾听她们并且让她们学会倾听,让她们了解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会令她们在倾听与被倾听中更敏感、更能体察他人的痛苦,更愿意宽容别人也原谅和接纳自己。她为学生提供基础读书书目,每本书都有思考建议和延伸阅读的书目,以帮助学生打开读书的窗子,指导学生读书,在书籍中寻找生活的答案,让她们学会思考怎样理解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怎样成为真正善良、独立、自信、智慧的女性;怎样理解世界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怎样保存现代社会的人性与良知;女性如何建立平等、有尊严的爱……
张薇不收任何课酬,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除每周一次集中读书讨论外,张薇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聆听国内文化名人如《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的讲座,参加各类学科专家关于医学养生、心理健康、人格修养、女性文学的讲座沙龙,外出参观文学馆及博物馆等,令学生视野开阔,心情愉悦,情感逐渐丰沛,坚强健康的身心正在生长。在张薇受邀参加著名作家杨志军新书发布会作访谈嘉宾时,她为学生争取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访谈的机会,为学生买书,以帮助她们建立明朗自信的心灵世界。“青职化雨学圃”的学生阅读,写作,发现自己的生命,她们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意义。
学生们在结业仪式上动情落泪,说张薇老师像她们的母亲,让她们懂得了读书的真意,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者:创建文化大课堂
张薇教授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理想,她认为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而文化启明,是大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为此,张薇在学院发起创建了以“培养人的心灵力量,引领人的精神成长”为宗旨的“文化大课堂”,她构建项目整体框架,导引项目发展方向,承担子项目讲座与科研任务,带领文化大课堂项目团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讲授“新读《弟子规》”“诸子百家”“中西文化比较”“青岛文化”“礼仪文化”等主题系列讲座,同时推出系列相关活动,如张薇看电影、文化沙龙、百部经典文艺作品欣赏等,引导学生在思想交流中进行群体分享,在传统文化传播、人文思想培育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尤其是张薇开设的文化品牌《张薇看电影》,每月在学院推荐一部精神探索与人文教育的电影,每部均有见解独到的电影推荐长文,现场举办电影讲座与师生分享电影的魅力,受到学生的喜爱。
“文化大课堂”同时也走进了社区,在社区开设公益讲座的同时,张薇也为社区捐赠了大批图书。
“文化大课堂”目前已成为学院的文化品牌,无数学生从中受益。曾获第三届青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集体创新奖,基于文化大课堂的《构建高职职业人文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旅游专业为例》教学成果也荣获2014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点亮学生心灵之光的师者:开设荣誉课程创意写作课
建设“有尊严感的人文课堂”是张薇教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执着实践,她始终秉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传达是更为重要的教育,学生分享她的教育理想与思想历程,认识世界与生命本身,唤醒良知与情感,认知自身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张薇主要承担《文艺鉴赏》《大学语文》《阅读与欣赏》《中日文化》等课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2015年,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由荣誉教授选拔荣誉学生开设荣誉课程。张薇首创学院荣誉课程创意写作课《书写自我》,以读书写作为核心,以研究生培育模式,带领学生开展校内外文化探访活动。通过创意写作课,学生不仅在写作水平上获得了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人文素养、价值建设、生活方式上发生了质的提升。该写作课一学年一期学生,完成十五个主题写作,一期学生写作逾百篇文章,在学院校园网、学院校报、《西海岸》杂志、《江阴日报》发布发表。学生对优秀校友王伟欢的访谈作品《铁骨柔情,心纳四方》获得了2015年度山东省高校校报职业院校通讯类作品二等奖。
由于《书写自我》课的学生来自学院各个专业,无法统一上课时间,张薇老师利用自己的周末时间为同学们上课,她帮助学生修改每篇文章,从思维、结构,到段落、句子、字词甚至标点符号。学生从最早的完全没有写作意识,连散文是什么都分不清的懵懂;从起初的完全不知思考为何物,身陷语文教育弊端而不自知的莽撞,到最后能够用文字自由地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用语言自如地表达真诚性灵的思考,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在内心的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所在,这些学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张薇老师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她从构建价值观入手,在一个个的主题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回归真性情,用最朴素真诚的情感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生活,写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内心的灵性就在一次次的激烈碰撞中被唤醒激发,他们的写作渐入佳境,越来越靠近真实的自我,越写越走向真正的情感表达。学生们的内在生命日渐丰沛成熟,看到学生们犹如一只只被包裹的蛹,正在成为美丽的蝴蝶,张薇感到无比欣慰。尤其是学生的结业作品话剧,张薇指导学生改编剧本,分别演出了根据经典电影改编的话剧《十个公民》《终极面试》,现场观看的师生及企业家均反响强烈。在《书写自我》荣誉课程结束的时候,这些学生已成为张薇灵魂的孩子。
具有敏锐思考力的张薇教授一直关注女性自身的发展和历史命运,并不断超越女性身份,从而进入更高层面的文化视角,她把一种智性的精神生活的选择和坚持当作常态,始终进行思考、阅读与写作。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写作文学作品,成果斐然。在学报、刊物及报纸发表论文和评论60余篇,迄今创作百万多字作品。她主持完成的《20世纪人与自然的边缘书写》等研究课题,专著《寻找杨志军——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在人与自然关系命题及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探索上均有独特成就,《寻找杨志军——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获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德高为师,行为世范。张薇教授从教以来,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勤勉育人,用爱和智慧的力量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执着和热爱书写了不平凡的教育人生,用责任与大爱为学生打开了不一样的心灵之窗,用真诚和情怀影响着周围的世界,并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