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传艺千百年_前生今世把手牵”——《百心百匠》的滋养与提问(技藝磚雕滋養)
故事要从哪里讲起?
【胡同里跑过的孩子】
秋天,是北京这座大都市“乡愁”最浓的时节。尤其走在“内九城”的老北京,生机勃发也乱花迷人眼的现代生活如胶片倒放,渐渐模糊直至彻底淡出,与此同时,旧日生活悠悠然从时光深处走了出来。2017年秋,52岁的张彦带着几位新朋友穿行于老北京的胡同,为的是看砖雕。砖雕,看似普通,内有乾坤。这一传统技艺经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明清之际普遍应用于皇家与寻常百姓住宅中,如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在张彦导览的“胡同砖雕行”中,从宅门口、影壁到回廊,富贵牡丹、清凉莲花、松竹梅兰,不同的纹样、营造手法连同用砖质地,共同透露出昔日主人的趣味与地位——容易被人们一眼带过的砖雕变得生动起来,好似有了生命一般。300年前,匠人张尚祖从江南北上进京,专事皇家园林的建筑雕刻,成为北京“砖雕张”第一代开拓者,张彦正是第六代传承人,在他这一代上终于实现祖上做微型砖雕的梦想。张彦做的微型砖雕如四合院,构件小如指甲,薄如纸,多次被选做政府礼品漂洋过海。亦有海外机构慕名而来,请其客居海外,无一不被拒绝。
就在张彦和朋友们刚刚跨出老宅的垂花门,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从眼前跑过,打破午后的寂静。待男孩跑远,胡同重新安静下来,偶有国槐的枝叶在空中哗哗作响,这风与叶也顺便将金色的碎阳洒落一地。张彦倏地垂下泪来。随行的朋友们不敢做声,唯有沉默地陪伴。
原来在那一瞬间,张彦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和那时的父亲。父亲张世全曾凭借手艺被派往山西修复古建,随后世事动荡,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在生计困难的日子里,父亲白天再累再忙,晚上也要拿出半月刀、蝴蝶铲在灯下刻上个把小时。张彦就痴痴地坐在一旁,一只手托着腮帮子看个没够。裹刀、挑刀、摇刀,外行人眼中一闪而过的刀法在父亲那里面目分明,160多道程序之后,游龙戏凤、牡丹满堂……呼之欲出,“灯下的父亲凝神专注,有如神明。”
六岁那年,张彦试着刻出一朵卷草花,引起了父亲注意,也从此开启漫长的学徒生涯和砖雕人生。
【秦岭人家的传习所】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
近2000年后的今天,“蔡侯纸”依然流传。不同于工业造纸,“蔡侯纸”纸寿可达数百年,韧性强,且自带木材本身的清香。手工造就一张“蔡侯纸”,历时一个月。如今,专事古法造纸的地区不多,尤以西安周至县起良村为代表。起良有“弃粮”之意,自汉末成为皇家御用造纸工坊,两晋尤盛。村中几乎家家有纸坊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中叶。上世纪70年代,响彻千年的造纸声戛然而止。
李亚鹏和张逢学老人学习抄纸
刘晓东,退休前的起良小学校长,退休后发愿要让中断了的造纸技艺重新赓续。从自筹资金到各界支持,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成立,2010年农历三月十六,中断了30多年的起良“蔡侯纸”恢复生产。古法制造“蔡侯纸”,几乎每个环节离不开“天地人”的合作。比如木料选材,自古以来,起良人多取材构树的树皮。造纸选木虽不同传统宫殿大工匠选木的眼光,但也有一套讲究。选好木料取好树皮,再经过一百多公里山路,翻山越岭地将这些构树皮带回造纸工坊。
张逢学,一辈子生活在西安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年近八旬,看上去就像陈忠实笔下原上的老乡亲,粗布粗衣,话不多。这位老人完整熟练地掌握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家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书“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张逢学不善言辞,一双手却在无声地倾诉。这双手骨节粗大,皮肤皴裂,右手虎口处明显塌陷,那都是一辈子造纸留下的痕迹。蒸皮、踏碓、切番、打浆、抄纸……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无一不是在这双手下完成。
【百心百匠的滋养与未来】
一个人,一辈子,一门手艺。
一门手艺,几代传承,贫富贵贱,不离不弃。
类似的人与技艺相伴一生、几世相守的故事还有福建福鼎百年制茶世家、北京袖珍人皮影艺术团、湖南浏阳夏布手工匠人,等等。将这一个个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与匠人故事娓娓道来的,是一档名为《百心百匠》的系列纪录片。纪录片于2017年秋季开播,第一季集中了十位匠人,十种技艺。
制片人朱坤
孙冕
“我们何德何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说话的人是孙冕,《新周刊》创始人。孙冕爱笑也爱哭,一头银发也遮挡不住他的朝气和赤子之心。记录下100位民间手工艺人的技艺与人间故事,是《百心百匠》的发心。和孙冕一起投资做这件事的,是他的“小兄弟”,年轻的传媒人朱坤。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以一己之力做此类题材纪录片是“吃力不讨好”的;从滋养人心、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大地的角度来看,能去做这样的事又是难得福份。
这就好比对一个专心事农、勤力付出的农夫来说,他会觉得土地才是无私奉献的那一方,自己反而是被悉心照顾着的那一个。文化亦然。来源于民间,野草般强韧也山花般素丽的民间工艺尤是,它会滋养每一个走近它的人,也会给每个想要探索自己来处的人以回应。“我以前以为自己是文化人,结果一脚踩进去,发现自己其实一窍不通。那么深厚的土壤,那么广阔的天空——刚刚开始去触摸。”孙冕的话可以代表很多人的心声吧!
但是如何让人们知道这种文化的存在?《百心百匠》借明星之力也借助孙冕个人品牌吸取“流量”:每一集都由一位明星和孙冕共同担任某一传统工艺的“导览者”,李亚鹏、柯蓝、李艾,诸多明星同时还是这一技艺的新学徒。与部分综艺节目迫切等待艺人加入不同,没有片酬的《百心百匠》自开播以来,许多一线明星主动联系节目组,想要加入到新一季的拍摄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许亚军和周小寒学习植物染色
李泉跟裴金宝学习古琴的演奏与制作
镜头之外,传统手艺的未来在哪里?《百心百匠》没有直接作答,但是抛出了这个问题。“任何一种技艺,如果社会真地不需要它,那就让它消失吧。”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李亚鹏如是说。这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可能的未来。在孙冕和朱坤看来,年轻人是关键。年轻的传承人,将决定新一世代如何诉说祖辈相传的手艺;年轻的设计师,将决定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需求的对接点;年轻的消费者,将决定传统手工艺的持久力。因此,对《百心百匠》来说,片子的制作与播出只是第一步,它更大的“野心”是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手艺的匠人匠心,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寻找“百心百匠”、拍摄“百心百匠”、欣赏“百心百匠”,都是走进传统手艺的路径。因其蕴含的人与物的深情、天地人的和谐,以及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百心百匠”滋养着每个走近它的人。而当千万个你我在这条道路上相遇,所激发的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尊重,所绽放的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 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