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水”共赢:为“一带一路”共建注入“澎湃动力”——湖南与澜湄国家共话区域水资源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水資源合作污水處理)
2016年,澜湄六国以水为媒,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20年,在科技部、水利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湖南省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即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秘书处,以下简称中心)成立。短短几年间,中心通过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联合工作组等机制建设,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在人员培训、项目合作、联合研究、课程开发、科普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科技部委托,中心牵头实施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项目“低影响开发背景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及环境保护科学普及的技术示范与推广”历时三年,于今年6月按期完成任务。这份成果斐然的答卷标志着澜湄水资源合作进入了稳步成长期,不仅凸显了“澜湄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湖南经验”的独特价值。
当前,澜湄水资源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给沿线居民带来了丰盈的红利。那么,“澜湄文化”的精髓何在?“湖南经验”又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呢?
因水结缘,湖南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中心协同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泰国曼谷城市管理局、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柬埔寨湄公河委员会等国内外参与单位,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的示范区域内,推广和宣传湖南省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的“湖南经验”,积极推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开展中小学生环保科普教育,促进澜湄区域水文化交流和民心相亲,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水资源科技应用与合作。
“虽然前几年受疫情影响,但我们克服困难,跟澜湄国家开展了很多合作交流。”中心负责人将这几年的工作概括为五个部分,“因地制宜,共同开展本底调查;知识共享,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多管齐下,制作视频课程并上线;因材施教,出版适用于当地的中小学水环境教材;对症下药,编制适用于当地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手册。”
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凝结着全体参与方的汗水与努力。
2020年,中心针对泰国、老挝、柬埔寨当地城镇污水处理现状与中学水环境教育现状,在当地聘请4名专家开展本底调查,完成4份调查报告,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项目培训奠定了基础。
疫情期间,中心通过线上交流,与国内外参与单位共同建立更加高效实用的联络协同机制,搭建务实交流平台。3年间共举办3次线上对接会及培训会,来自柬埔寨、老挝、泰国等澜湄国家的50余位政府官员、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相关专业在华留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培训和讨论。
联合协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编写培训课程教案10余万字,摄制培训视频16学时,为参训国家学员提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中学水环境教育等3个专题的线上培训课程。
联合协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根据在湘环境教育相关经验与实践,结合柬埔寨、泰国、老挝三国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出版了适用于中小学生课程的《中小学水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导引》。
根据柬埔寨、泰国、老挝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性策略和技术及设施改造意见,构建涵盖工艺条件、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作业环境等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达到深度挖掘污水处理厂效能潜力的实效目标。联合协作单位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完成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手册》。
以水为媒,外方专家访湘开展水资源科技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澜湄流域国家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领域进行政策互鉴、经验交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下一步合作,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邀请老挝、泰国、柬埔寨的专家学者访湘。
金秋九月,外方专家代表团抵达湖南,开展了为期4天的访问交流活动。
本次访湘,专家学者们实地参观了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学习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管理经验并交流污水处理运营管理相关问题。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前洋湖再生水厂智慧水务运营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污水处理全过程在线监测自动控制系统。10多个工艺段及配套车间的调试运行情况,都能在智慧水务运营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这令参观的专家们赞叹不已。
“这是我第一次来长沙。早有耳闻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感受到,她不仅是文化古城,更是科技之城。”柬埔寨国家湄公河委员会副秘书长宋孔(Sok Khom)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泰国曼谷城市管理局排水和污水处理部长杰萨达·钱德拉帕巴(Jessada Chandraprabha)直言要把“湖南生态化、智慧化、精细化的污水治理理念和技术经验完整带回去”。
在湖南师大附小多媒体教室内,科学课《神奇的地下水》吸引了所有专家的目光。课堂上,孩子们利用小石子、沙子、小草、落叶等合作搭建水井模型,自主探索地下水的来源,通过模拟污水实验切身感受到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外宾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孩子们中间,有的用英语参与小组讨论,有的干脆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实验。
一个小时精彩的课程,让“保护地下水 守护生命线”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令柬埔寨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行政管理部部长华特·波特斯卡(Watt Botkosal)赞不绝口,“水环境教育所秉持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澜湄流域国家人民友好交往的情感纽带。”
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助力生态环境标准制定及在线监测是代表团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为此,专家代表团走进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实地考察全自动AI水检系统。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环境实验室水质高级分析家克伯格·卡曼尼(Keophoungeun Kanmany)对自动化水质监测系统赞叹不已,“我们希望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大气和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环境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专家学者们此行还参加了湖南省科技厅举办的座谈,交流湖南省与老挝、泰国、柬埔寨三国在下阶段科技合作的重点及计划;出席与湖南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同期在郴州举办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就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化、水资源管理、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相关案例研究以及发展模式发表演讲,并学习郴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案例。
遇水而兴,共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结缘,聚民心,利民生,惠长远。澜湄基金项目实施三年多以来,各参与单位通力合作,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为澜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下阶段,各方将聚焦水资源科学利用、水域治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继续夯实基础,扩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使合作国的相关组织与民众在合作中真正受益,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巩固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局的目标。
一是打造区域科普合作平台,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环境教育科普交流合作平台,交流分享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及环境教育经验及成功案例。为青少年儿童参与澜湄区域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青少年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科学互通与交流。
二是探索环境教育培养师模式。探索水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进课堂,实现“小手拉大手”的环境教育模式。通过人员互派、线上课程等形式培养一批真正适用于澜湄地区国家国情、教育系统的当地环境教育师。
三是面向澜湄流域国家的青少年,聚焦水文化、水安全、水发展等主题,开发适用于当地的科普绘本等相关产品。以“一滴水的旅行”为主题,以绘本形式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我国优势科普工作经验,发挥国际影响和示范效应,共同推动国际科学传播事业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执大象,天下往。澜沧江-湄公河滔滔不绝、奔腾向前,一如澜湄六国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心在与澜湄地区共抓机遇、共迎挑战,“引进来”的同时,将继续推动湖南经验“走出”国门。与各国合作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