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绝技:“扎脸”治全身(針刺穴位療法)
颊针疗法是由王永洲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的一种针刺疗法,属于微针疗法的一种,是传统针刺疗法的一个分支。颊针共16穴,全面分布在面颊,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有效治疗多种疾病。这篇文章便大家了解这种特色疗法。
选穴
基于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理论等核心理论,结合医者详细的查体,在明确诊断后形成靶点治疗。颊针将穴位理解为穴区,根据病灶的大小及牵涉的部位作为选择穴位的依据。
颊针标准穴位图(正面观)
颊针标准穴位图(侧面观) 来源:《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穴位用法
1.同为对应法:与同名穴位保持一致,如左肩病变时,取左侧面颊的肩穴。此法临床最为常用。
2.左右对应法:以缪刺法取穴,如左侧偏头痛时,取右侧面颊头穴。
3.前后对应法:根据人体解剖前后对应取穴,腰痛时选择下焦穴。
4.交叉对应法:依照全息论的相似原理取穴,如左侧髋关节痛时取右侧肩穴。
5.上下对应法:依照全息论的两极相关原理取穴,如头痛时选用骶穴。
6.相关对应法:根据病变部位解剖结构连续性取穴,如下肢静脉曲张取髋、膝、踝穴。
7.针效对应法:可一穴一针,也可一穴(区)多针,或多穴一病,视病情而定,以有效为度。
8.协同对应法:颊针与其他微针系统及传统针灸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不拘一法。
针刺方法
常用的是单针刺。特殊针法有双针刺、三角刺。特殊情况会有菱形刺、梅花刺、单排刺、双排刺等。特殊针法的使用,主要针对病情较严重、病程较长、病变范围较大者。
针刺深度
直刺0.2~0.5寸,斜刺0.5~1寸,透刺0.5~1.5寸。其原则是根据病位进行调整,病轻则浅,病重则深,具体参照疾病的性质、部位及患者个人情况而定。
进针
提倡无痛进针,选择快速进针法。强调气至、症状改善为有效,不追求针感;强调纠错操作,以症状变化为主导,反复调整针刺方向、角度或增减针刺数量,直至得效为止。
出针
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片刻,切忌揉挤,以防出血、渗血。
留针时间
20~60分钟,视患者病情而定。留针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反应调针、补针。慢性、顽固性疼痛及需要精神放松者的留针时间应长一些,其他则留针时间短一些。
疗程
通常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
颊针的适应证分三个层面。
1.全息层面:以四肢、脊柱部位的急慢性疼痛为主,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急慢性颈、肩、腰腿疼痛。
2.三焦层面:主要针对胸腹腔的内脏病机及症状,如胸闷、心悸、咳喘、痰多、乳房胀痛、胃痛、泛酸、烧心、腹胀、腹泻、便秘、尿频、尿急、痛经等,部分与内脏疾病相关联的颈、背、腰、骶疼痛。
3.身心层面:如烦躁、紧张、焦虑、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类疾病、内分泌疾病、顽固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顽固性失眠、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头痛等。
这三个层面通常合为一体,可能以某一层面为主,有时是两个层面相互影响的结果,比较复杂的慢性病会出现三个层面相互交织。在临床中需要以诊断为依据,有的放矢,以效验证。
特色疗法好书
《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十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40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真实可靠,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便于传播,本书采用了相对统一的编写体例,适配相应的视频内容,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读者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达灿 杨志敏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