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 看到中国乡村的未来(鄉村未來建設)
温州网讯 从平阳昆阳湖屿村走出去的设计师黄俊,近来回到家乡。他用多年所学和手中的画笔,勾勒出未来乡村之美。在他的设计理念中,结合湖屿村的独特地形环境和塘河文化特色,融入瓯派建筑风格的元素,以及建设技术智能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全村民居和庭院进行逐步改造。他用智慧融入,激发了乡村全新的活力。
在温州,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未来。
昨日召开的温州市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为“美丽中国温州风景”明晰了路径:25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通过“五化十场景”的打造,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探索高品质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人们梦想中的“乌托邦”,即将照进现实。未来乡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单元,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场景,也是“重要窗口”建设的重要标志。
“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我市在未来乡村的顶层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政策机制、创建体系、考核指标以及机制保障等方面,积极探路、先行先试。
未来已来,我们试图从人们的切身感受和所怀揣的美好希冀中,从专家学者的关注关切和献计献策中,为未来乡村建设集民智、聚民心、合民力。
乡村之变
从新场景看见新未来
在市区城郊,一个老旧小村通过改造,摇身一变,变成了悠悠塘河的“乡愁之地”。山根小村里中西方音乐的碰撞,现代时尚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古建筑和现代风的交错,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没有围墙的世外桃源”里。
人与自然,美美与共,这是未来乡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场景。
更让人们欢喜的,是梦想与现实的高度融合。
在乐清下山头村,一个“三产融合”示范项目撬动了“三金惠民”的共富之路。铁定溜溜,“溜”出了石斛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让村民们通过租金、股金和薪金的收入,腰包变鼓了,日子红火了。
当地正在打造的“农业物联”项目,示范打造“环境监测+标准生产+联动控制+安全溯源”的农业物联网,让不少农业专家很是惊喜:“在这里,我看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
曾几何时,人们躬耕的乡土,借助数字赋能和生态赋能,“未来感”逐步转化为实景。
平阳昆阳湖屿村,“塘河·粮仓”未来乡村的蓝图徐徐铺开。依托数字化改革,打造村域整体智治平台,实现一图知村、一图治村,村务线上办理、“三资”阳光监管,构建了高效协同的“乡村大脑”。
瓯海区茶山街道山根村,通过布局优化、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低碳生活四大维度打造低碳场景,开展“零碳”试点。
……
人们赖以生存的乡村,正在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巨变”。
问需于民
在守望中迎接现代化
对于未来乡村的建设发展,老百姓是直接受益者、参与者,也最有发言权。
“烟花灿烂不夜天,金沙碧浪海鲜甜”,这是在洞头半屏山经营“吾乡民宿”的青年业主谢宾祥,对半屏山这两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形象描述。在他看来,当乡村“遇见”未来,就是要在生活上兼具现代化的便利,在文化上不失邻里守望的传统,在生态上回归自然山海。
谈起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浙江云涧旅游投资集团董事长金斌坚滔滔不绝。他认为,仅仅开展基础环境提升和设施改造还不够,更要注重未来乡村人群结构的变化。“引入一批有创造力、领导力的新乡村人,助推产业兴起,才能更多引入大量乡村游消费,带动村民致富。”
从邻里守望到情感依托,人们对未来乡村有着满满的期许。
小桥流水河埠头、青砖石板民院落……在几年前,市民绝不会将山根这座既偏僻,名字又土到家的小村落,与艺术和音乐联系起来。在谈到山根村的振兴模式是否能“复制”时,茶山街道办事处主任伍苏丹有不同的想法。她说,不可否认,要发展未来乡村,基建与投资等基础动作必不可少,但每个乡村都有各自的现状和特点,要想在我市众多未来乡村中脱颖而出,更需要基于现状和提炼亮点的加工动作。能吸引外人来,还能留住自己人,这样的乡村才是有未来的。
“如果能加快高档餐厅、酒吧、商场、书店、健身房、美容院等实体消费场所进驻农村,将对年轻人回乡建设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毕业后在市区工作,成家后回到农村生活,乐清大荆镇的刘君眉很是感慨。
未来乡村的建设,更离不开数字化改革和社会治理。苍南县公安局望里派出所所长顾金国,用“共建、共治、共享”来形容他的理想乡村。乐清市大荆镇党委书记郑志坚说,在下山头推进未来乡村“十大”应用场景中,基层干部化身网格员在走访排摸中了解到,数字化应用是当前迫切的要求,从共享自行车到行政审批,从掌上办事到5G医疗,都关乎着民生之需、群众所盼。
问计专家
未来乡村的美好生活
“未来乡村,一定要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活化的、开放共享的、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一语道出未来乡村的意义所在。在他看来,温州建设未来乡村,应该充分利用好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丰富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充满活力的市场化机制。
王珂说,未来乡村既要继承乡村自然和人文底蕴,又要发展满足美好生活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市民记得住乡愁,享受乡村悠然的生活,这要求在未来乡村建设中,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检验标尺。数字赋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数字赋能在哪?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其根本在于能够提高效率、为产业增加活力,让人民能够有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直言,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大有作为。他眼中的未来乡村建设,是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立足数字化转型,集智慧农业、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乡村善治与品质生活于一体的乡村全面振兴。首先,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打造。从信贷服务、农资供应、组织生产、加工储运、农产营销、社区生活,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精准对接的智慧农业,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维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达到产业兴旺。其次,尽力消除数字鸿沟,让乡里人享受数字化便利,让未来乡村居民有体面的生活,这就要求城市公共品的触角向乡村进一步延伸,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生活、生产服务。再者就是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
未来乡村,承载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迭代升级的乡村振兴,如何打造未来产业备受关注。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素雄,将目光投向资本下乡与农村土地的功能转型上。吴素雄建议,根据温州农村的自然条件划分为旅游、农林、海洋渔业等多种区块,每一区块为特别功能区并将其产业化经营,可以与观光休闲旅游业相结合。不能功能化经营的区域可实现原生态化,努力还原各种动、植物形成、生长与繁荣的原初生态系统。在两个转型的目标下,政府提供公共设施,比如向农村修建延伸景观公路及步行绿道。另外,功能区的产业化经营要以精准的规划为前提,并在法治框架下利用市场规则与市场力量来推动。由此温州不仅能获得土地战略储备,还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分治,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温州全域范围内发挥各区域的功能优势,并保证全域居民能同等享受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下,温州打造未来乡村的号角已经吹响。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是市委市政府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高水平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未来乡村建设的“利益链”,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通过“五美联创”“绿化彩化”“低碳实践”,抓好未来乡村的“基底色”。在全面提升未来乡村建设的“辨识度”上,既要做好“五化十场景”的打造,同时要突出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短板,“乡村之于人民,是根脉,是情感的依托,在未来乡村建设中,我们还要突出乡村特质,全力守住未来乡村建设的‘乡土味’。”
第二期话题征集
共同富裕奋进曲,嘹亮了瓯越大地。由市委政研室、市决咨办、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的“风从东方来——共同富裕 温州畅想”大型全媒体活动启动后,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在首期#看见乡村未来#话题征集中,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乡村能人、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唱响未来乡村的赞歌。第二期话题我们将聚焦#钱袋子与新生活#,探讨如何发挥好先富带动后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共同富裕社会结构。恳请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敬请关注!
本文来自【温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