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致残10万人_目标瞄向“00后”!医美乱象怎么治?(行業未成年人機構)
2月18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下称《条例》)修订通过,将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法与未成年人进行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交易行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未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为何在一部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中,会出现“医美”的内容?“医美”给未成年人及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哪些伤害?面对各种“医美”乱象,又该如何规范治理?本期法治观察,我们聚焦“医美”话题。
01
医美行业已将手术刀伸向“00后”
在如今的整形美容市场,每逢寒暑假、毕业季,都会有大批学生扎堆整容。近年来,医美行业的消费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早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医美行业白皮书就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00后”占比过半。
为了追求颜值,不少未成年人瞒着父母到美容机构去手术,有些家长甚至主动带孩子去整容。而打开社交软件,搜索“医美 学生”,便会出现各类五花八门的分享帖。显而易见,医美行业已将手术刀伸向了“00后”。
在这种容貌焦虑下,医美整容市场需求火爆。而与此同时,由于医美行业鱼龙混杂,维权事件也是频见报端。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中心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对2021年全网公开的医疗美容负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共汇总出当年787例不良事件典型案例,涉及680家医美机构。
比如,1月6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微发消息称,2021年青岛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全年共查处医疗美容违法案件151起,罚没款247.23万元。
02
不良广告扭曲认知每年“黑医美”致残10万人
事实上,受到伤害的远不止未成年人。如今医美行业打出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广告,正在严重误导到消费者。
法治网研究院梳理发现,近年来,很多医美机构广告上都印有精美的照片,再配上夸张的文字,以及整形机构的名称、“知名”的整容医生等等。一些不良医美广告标榜着,只要在手术台上躺一会儿,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
不难发现,如今很多医美广告语已经僭越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它们一味鼓吹无痛、微创,却对风险和后遗症避而不谈。更有甚者,打出“整容改变命运”的口号,扭曲大众的审美认知。
除了不良医美广告,整个医美行业最致命的问题为“三非”乱象,即:非医疗美容场所从事医疗美容治疗、非正规培训的专业医师执业、非合格的医疗美容产品使用。
更严重的,是一些“黑医美”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正在构成威胁。
有发布称,目前我国医疗美容行业事故高发于“黑医美”机构,平均每年“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10万人,而消费者却面临维权难的境地。
03
医美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为整治当下的医美行业乱象,规范行业有序发展,自2021年以来,相关方面正在陆续采取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
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舆论认为,以此为标志,医美行业正式进入到新一轮的严格整治期。
2022年1月14日,上海公布十起非法医美典型案例,涉及无资质医美、违规使用假药等。
2月17日起,小红书开始分批次取消包括医美机构、医美平台和医美服务商等在内的共计216家私立机构的认证。同时还将持续引入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医美科医生入驻,提供优质安全的专业内容。
据统计,小红书医美品类治理专项启动以来,首批共处置违规笔记27.9万篇,其中下架站内涉嫌营销引流的医美笔记14.2万篇,包括不限于涉及违规医美项目、医美机构、整形外科医生、医美产品等所有医美营销内容。同时,处罚违规账号16.8万个。
近日,中国整形美容学会发布《关于起草 “十四五”规划的报告》,内容涉及行业管理、行业技术、教育培训、行业基础4个方面超过40个标准,覆盖机构准入、人员准入、皮肤美容、光电技术、毛发移植等。
医美行业的“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法治网综合澎湃、21世纪经济发布、中国青年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