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美的你决定在脸上“动刀”时 请务必记住这四点(醫療美容機構投訴)

水光针、光学美白嫩肤仪、肉毒素……这些名称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并不陌生,可大多数人或许并不知晓,有资质用到这些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并不是美容院,而是专业的医疗美容机构。
3月21日,浙江省卫生监督所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通报了2017年浙江省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的情况,对公众开放了部分执法成果。在执法成果展示室内,见到了各类医疗美容仪器和设备。
“这些仪器是在美发店、美容院、酒店、私人工作室等场所查获的,可以说非法医美无处不在。”省卫生监督所所长朱红说。

我省医美行业乱象频仍
微整形变身“危整形”
我省医疗美容消费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率,也催生了浙江省医疗美容机构的高速增加。截至2018年2月底,我省医疗美容机构586家,自2017年6月开始平均每月增加20家。据中国美容协会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值将达8000亿元,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
医疗美容市场迅速“膨胀”的同时,群众对非法医疗美容的投诉事件也不断上升。据2013年至2016年浙江省卫生计生投诉举报中心数据统计,医疗美容类投诉事件占比分别为2.73%、6.60%、10.60%、17.07%,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我们身边,“微整形”变“危整形”的案例不在少数。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吴溯帆告诉,他们单是收治注射肉毒毒素中毒的病例每年达20多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眼睛睁不开、呼吸困难等肌无力症状。
令省卫生监督所倪胜科长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发生在龙游的非法行医案件。当地一家美甲店员工刘某为王女士鼻子部位注射玻尿酸,造成王女士右眼失明,刘某构成非法行医罪被最终判刑。然而,王女士的右眼却再也看不见光明。
这些从事非法医美业务的场所因其隐蔽,分散,多样,对执法造成很大的困难。据了解,目前,较为集中的场所分布在美发店、美容院、美甲店、酒店、私人工作室等。医疗美容市场的快速增长,亟需监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为我省医疗美容市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蓝盾”行动严打非法医美
没收非法器械约1705万
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的通知》及专项行动部署的要求,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同步组织实施了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蓝盾”专项行动。
在“蓝盾”专项行动中,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机构一方面加强医疗美容机构监管,重点检查医疗美容机构依法执业行为及相关从业人员资质,规范医疗美容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另一方面根据社会投诉举报,严厉查处生活美容机构、酒店、写字楼和居民区等场所开展非法医疗美容活动,通过平面媒体、移动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在公交、车站、生活美容院等人群聚集、消费场所,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普宣传,提高医疗美容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在集中行动阶段期间,全省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机构共接到群众医疗美容投诉举报线索326条,摸排可疑场所5332家,立案查处无证医疗美容案件384起,罚款368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08万元,没收药品估值158万, 没收器械估值1705万,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8人。
对检查中发现有违规行为的117家医疗美容机构进行立案查处,罚款44.41万元,其中对2家存在严重违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实施吊证处罚。2017年医疗美容类投诉事件占比为16.75%,非法医疗美容投诉比例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浙江特色的打击非法医疗美容长效机制,在严打非法医疗美容活动的同时,与行业协会共同制订医疗美容机构规范建设指南,加强行业自律;与国内大型社会服务公众平台进行战略合作,推出医疗美容机构黄页公示制度,接受相关行业协会的技术评定和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强化社会参与等。此外,通过各方努力、共同促进我省医疗美容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朱红所长说。
爱美之人应找对医美机构
四点消费提醒牢记心间
医疗美容是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四点消费提醒应牢记心间:
(一)注射美容、激光美肤等美容活动属于医疗美容范畴,生活美容场所等非医疗美容机构内不得开展。
(二)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专业培训,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培训师资和培训对象应当符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
(三)消费者接受医疗美容服务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咨询正规医师,使用正规药物和器械。
(四)市民可以拨打12345对非法医疗美容行为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