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企業創新科技)
2021年,铜川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机遇,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重点产业“链长制”为统揽,以创建国家高新区和省级农高区为承载,加快推进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助推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聚焦创新平台打造,构建立体联动“孵化器”
一是高标准建设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名校、名院、名企共建工程,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光学机械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42家高校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先后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谢赫特曼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复旦大学葛均波院士、西安光机所侯洵院士等院士专家团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21个,建成谢赫特曼诺贝尔奖(铜川)新材料研究院、陕西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铜川空间科技研究院、铜川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等重点企业研究所(院)31家,引进高端人才263人,取得知识产权372项,培育孵化企业62家。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铜川产业基地和西理连铸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其中,谢赫特曼诺贝尔奖铜川新材料研究院研发的高稀土镁合金增材制造专用丝材试制生产工艺及设备,填补了国内稀土镁合金3D打印空白,解决了高性能镁合金3D打印原材料及设备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直径0.3mm的镁合金美容线出口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使我国由原镁出口大国转变为含有高附加值镁合金产品出口国;将我国镁合金箔带产业的生产能力由0.5mm提升到0.05mm,推动了整个镁箔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并成功应用于军工和3C电子等领域。
还与陕汽集团合作,通过镁合金半固态射压成型技术,为德龙、奥龙等多个重卡品牌提供镁合金方向盘骨架,实现年产10万套产品生产能力。依托西安理工大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色环保铸铁水平连续铸造生产装备及成套技术”的西理连铸产业基地,落地转化18项发明专利,建成投产LZ500-4、LZ100-8两条连铸生产线,生产智能装备专用微合金化、高强度、高致密的铸铁型材新材料。特别是研发生产的φ25mm以下的小直径型材,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工程机械用柱塞泵用材料替代进口,研发生产ADI材料可以应用于代替齿轮钢和汽车曲轴,具有提高耐磨性、降低噪音、减轻重量的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铜川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依托蒋庄德院士团队,利用相关技术已经孵化出4家专业化公司,其中陕西华腾云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物联网智慧楼宇节能降碳系统产业化运营,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中发挥巨大作用;陕西华腾研究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智慧酒店系统开发,已经在全国近20个酒店得到应用;陕西青蛙医士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纳米杀毒液、紫外消毒灯开发生产;陕西华腾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微生物土壤修复液研发生产。为适应发展需要,今年又专门成立了陕西华腾产业园项目公司,正在建设占地35亩的西安交通大学物联网产业园。
二是高效率建设中国西部创新港铜川创新谷。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挂牌成立铜川创新谷,共建飞地科创中心、成果孵化中心和人才引育中心。抢抓高校校办企业规范清理、提质增效机遇,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双向对接机制,积极探索高校优势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方式,共同打造“铜川总部(生产基地)+高校产业孵化园研发中心”的园区联动模式,聚焦数字经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快推进校办企业股权划转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工作。目前,对接高校院所32家,推进落地近百项科技成果,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达成校办企业划转意向。
三是高效能建设铜川创新创业孵化园。深入实施“1155”工程,推动建设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6家(新增1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8家(新增8家),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近2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0.41%。新增双创孵化载体2个,铜川市麟字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孵化器,铜川创业大街成功升级省级众创空间,新培育认定市级孵化器4家。铜川创业大街搭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和市职业技术学院“双创”平台,成功孵化企业89家,培育规上企业6家、新业态企业6家。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打造成果转化“加速器”
一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库和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申报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后的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分类指标体系。多渠道征集分析市场技术需求,收集企业技术难题76项,推动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的无缝对接。
二是加快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对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面摸底,将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培育库,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培训和资源链接服务,提高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企业专利提升行动,全年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增长75%。
三是加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速育计划”。设立2亿元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首期到位5000万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新增科技服务机构5个。制定出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办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板等上市企业”全链条阶梯式培育体系,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44家)、瞪羚企业1家,增长50%。
四是加大实施上市企业“飞龙计划”。深化与海越能源等上市公司业务合作,力促在铜川设立功能性总部。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星邑空间、大唐种业、隽美经纬等7户企业获批为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依托陕西股权交易中心,举办注册制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路径选择专题培训会、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秦创原专区暨企业规范化运营专项培训会等,开展上市政策解读、辅导培训,加快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和直接融资工作。
五是加紧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制定出台方案并对标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加强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获批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铜川受理窗口,持续开展企业专利提升行动,全年新增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对象10户,在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达到20户,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笔3700万元、金额增幅110%,专利授权同比增长85.4%,位居全省第一,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件,实现国际专利申请“零突破”。
六是加速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筹划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铜川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种子基金,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科技类、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力度。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投运、二期启动建设,加快建设铜川现代服务业金融总部基地。全市地方类金融机构达到22家,累计向150余家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支持19.84亿元,债权融资1.39亿元、增长149.71%,股权融资0.78亿元、增长420.37%。
七是积极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1+N”科技经纪人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开展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申报专题培训,已申报立项1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9人,争取项目资金位居全省第2位,进一步带动项目、技术、成果来铜转移转化。依托创业项目专家库,筛选具有中高职称的行业带头人,组建4支“新双创”队伍团队。探索建立1个科技经纪人联盟(市老科协)、N个成员单位的“1+N”科技经纪人铜川模式,铜川科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铜川科创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西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有限公司铜川分公司等5家科技服务机构落地。目前,已有43名科技经纪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各项服务工作。
聚焦创新生态构建,形成两链融合“促进器”
一是围绕“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加快建设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着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深化与清华、西工大等16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航天科技高端人才200余人,取得或引进知识产权近300项。入园企业31户,初步形成了集火箭、卫星研产、卫星测运控及航天动力、航空航天装备为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太空有星、天上有网、地面有研产”,努力打造全国卫星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在火箭研发试车和研发总装方面,深蓝航天“星云-M”液体试验火箭整箭百米级垂直起降飞行返回试验(VTVL)成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由泵压式发动机作为主动力的液体火箭回收技术重大突破。灵动商业固体火箭发动机冷试车试验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航天科技六院165所宇航新动力铜川实验中心、航天科工六院210所装备生产基地、航天科技一院702所检测基地等项目落地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在卫星制造方面,“铜川丝路卫星”星座首发验证星成功发射,智星空间、中星乾景亚米级卫星生产线入驻航天科技产业孵化园。在商业航天测运控方面,由陕西星邑空间布局建设的全球商业航天测运控网,一期铜川中心站、喀什、丽江、鹤岗“大三角”测控网已正常投运,目前在测卫星86颗、签订服务合同已逾百颗。在卫星数据应用方面,国家星网工程信关站、国家北斗数据分中心、卫星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在装备配套方面,航天振邦、大秦铝业、煜力科技等装备配套企业已具备规模化的研发生产能力。
二是秉承“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布局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着力打造光电子集成产业集群。复制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建成光电子集成产业园,成为陕西继西安之后的第二大光电子产业发展基地。
联合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院所高校,积极融入全省“追光计划”,制定出台了《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光电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电制造、光电传感、光电器件等发展方向,持续推进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双招双引”,到2023年争取聚集光电子产业集群相关企业100家以上,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先后举办2021中国铜川秦创科技大赛、2021光电子产业发展论坛暨秦创原铜川专场活动、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1秦创原光电子产业研讨会,“把脉开方”、建言献策,以“赛马制”筛选优秀项目,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澳威激光、隽美经纬、日月芯半导体、铟杰半导体等23家光电项目建成投产,已组建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设立运行国家瞬态光学重点实验室特种激光研究中心、侯洵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获批建设陕西省激光技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与省内外8所高校合作,加快筹建西安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芯片测试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工作站等新平台,全年实施光电子产业项目12个,初步形成了从产品设计研发、半导体材料生产制备到芯片检测封装、器件集成应用等光电子产业链。
省工信厅发榜“卡脖子”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项目,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光电子企业申报“揭榜”,协同攻关化合物半导体外延及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入园项目亮点纷呈:铟杰半导体在铜成功研发量产高品质多晶磷化铟半导体材料,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限制,各项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实现4寸磷化铟多晶半导体材料量产的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二等奖;一期建成投产的澳威激光光通信隔离器和激光器产品远销欧美日,进入华为供应链;日月芯当年投产、当年入规,芯片测试系统云平台项目荣获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创组三等奖,正在申报认定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平台;广东誉品积极响应秦创原号召返乡创业,落地试产的第三代金属遮光片项目,中试送检样品得到国内知名镜头供应商认证,将全面替代占据当前主流市场的非金属遮光片产品。
三是大力建设特色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承办2021数字陕西建设高峰论坛,举行铜川市第二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共商数字陕西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铜川“十四五”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将努力打造渭北区域数字经济枢纽和国家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及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样板。京东云数字经济产业园、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等数字经济重点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显,2021年1-11月培育各类数字经济主体396个(累计1002个),同比增长130.2%,1-11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51.11亿元,同比增长15.43%。其中,规上数字经济企业27户,实现产值(交易额)12.88亿元。
四是做实“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布局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着力打造轻量化新材料及装备产业集群。美鑫集团、铭帝集团、达美轮毂、陕汽兆丰数字化工厂、伟力凯恩PC生产线、山河丽铝板带、汉德车桥等产业链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卡美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得制动器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玲珑轮胎、江苏恒神碳纤维等一批项目积极落地,预计董家河园区全年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今年,铜川市科技局将紧盯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两链”深度融合;紧盯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提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紧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加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盯创建国家高新区和省级农高区,支撑引领全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作者:冯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