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历史上真实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武則天自己的士族)

admin admin
2024-07-20
一,武则天的出身之谜  武则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了。她先后嫁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同时自己还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有关这个女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谜团需要我们解开。诸如:她如何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她……

一,武则天的出身之谜

  武则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了。
她先后嫁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同时自己还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有关这个女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谜团需要我们解开。
诸如:她如何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她为什么会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又如何能在一个几千年来由男性统治的世界里成为声威赫赫的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为什么又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呢?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政权,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却始终将她视为自己的皇帝,对她尊奉有加呢?……凡此种种,扑朔迷离。
兴亡千古,得失一瞬,当厚重的历史演化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女皇的举手投足,便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她真的那样刚硬狠毒吗?她真是个狡诈淫乱的女人吗?她有着怎样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缔造出那样一个绚丽多彩的皇皇盛世呢?她的生命轨迹又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呢?诸多谜团,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从最初的那个谜团开始探幽之旅吧!作为一个非凡人物,武则天究竟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身世呢?

  说到武则天的出身,我们首先会面临一个籍属问题。
我们中国人填履历表,往往要填写籍贯。
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个问题自然也避免不了。
根据名人效应的原则,一个人只要出了名,愿意攀附他做老乡的人就多了,而他的故乡也就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暧昧不明起来,甚至成为各地方争夺文化资源的一个聚焦点。
比如大名鼎鼎、逍遥梦蝶的庄子,就有过类似的遭遇。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按照《史记》的记载,他是宋国蒙城人,可是蒙城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山东、河南、安徽各省为此争执不休,庄子也就依违在几个省市之间,成了不同地方的形象大使。

揭密历史上真实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武則天自己的士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武则天呢?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自然更有攀附的价值了。
所以关于她的故乡,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哪三种呢?第一是并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第二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第三是利州,在今天的四川。
这三个地方都留下了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和各种离奇的传说。
利州那儿有一个龙潭,传说武则天的母亲曾经在那儿游玩,忽然水中跃出一条金龙,围着她就盘旋而上,嬉戏交欢,武则天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武则天。
这样一个故事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叫做“人兽情未了”,但是,按照古代的说法,可就叫做“神灵感孕”了。
它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就是,武则天的出身太神奇了,她的父亲不是一介凡人,而是龙,她是一个龙种,所以后来才能成为真龙天子。
这个传说后来还被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写进了《利州江潭作》一诗里: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在诗题后面,他自己注明利州是“感孕金轮所”,“金轮圣王”为武则天当皇帝时臣子们给她上的尊号,“感孕金轮所”就是说武则天是在利州由母亲感孕而生的。
可见,武则天生于利州的说法流布之广。

  既然伟人们需要神道设教,所以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
根据《史记》的记载,上古三代时商王朝的创始人商汤就是“感孕而生”的。
有了这个先例,以后凡是伟人名家的出生,都会有些光怪陆离的感应神话。
武则天的降生传说也是如此。

  可是,传说固然有其荒唐性,不足采信,但也都有它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传说之所以在上述几个地方流传,关键是这三个地方都和武则天有关联。
其中并州是她的祖籍,长安是出生地,而利州则是她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
中国人一贯重视祖籍,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人。
文水在现代还出了一个女英雄刘胡兰,所以说这可是一个盛产女英雄的地方啊。

  当时,文水武氏还是个当地小姓。
何谓小姓呢?就是介乎世家大族和平头百姓之间的门户。
祖上做过几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可是也不会太高。
武则天就出生在这么一户人家。
她的父亲叫武士彟,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第四,三个哥哥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武士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一辈子当个修理地球的土财主。
他想发财,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什么生活呢?据《太平广记》记载,武士彟经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
武士彟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隋炀帝统治时期。
隋炀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有个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喜欢大搞基本建设,到处修建离宫别馆。
特别是他修建东都洛阳,对建筑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
武士彟是个精明人,他看准了这个商机,开始做起长途贩运木材的生意,借此发家,一夜暴富。

  但是中国古代是个身份制社会,老百姓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被分成四个等级。
第一等是士,就是知识分子,这是最高级的,因为有可能做官。
第二等是农,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所以农民比较受重视。
第三等是工,就是手工业者,靠手艺吃饭的人。
第四等也是最末一等,那才是商,靠流通来赚钱,自己不生产任何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叫投机取巧,对商人曾经有过很多歧视性的政策。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对商人特别歧视,商人出门不能骑马,不能坐车,甚至穿鞋时两只鞋都不能一个颜色。
比方说你左脚穿个白鞋,那右脚就得穿个黑鞋,让人们老远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商人,是个下等人。
这就叫只富不贵,虽然有钱,可是社会地位并不高。

  武士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不愿意这样一辈子老遭人鄙视,他不满足仅仅当个富翁,他还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宫里无疑是最好的捷径,就这样,武则天走进了皇宫。

二,武则天:从才人到皇后的传奇之路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励志情怀。
她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凭借自己的美貌、才智和手段,先后得到了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宠爱,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为自己称帝建立武周而奠定了基础。
她的上位之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她的故事吧。

进宫成为才人

大唐贞观十年(636年),山西文水武家门前车马云集,原来这家的女儿被唐太宗李世民选为才人,正要迎入宫去。
这个女孩就是武则天。
她当时年仅十四岁,却已经有着超乎寻常的气魄和野心。
她对母亲说:“此行是去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做儿女之悲呢!
” 她隐隐感到自己的命运将不平凡。

进入宫中后,武则天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很快就吸引了唐太宗的注意。
唐太宗给她赐号武媚,意为“武家之媚”。
武则天也表现出对唐太宗的忠心和敬爱,曾经在唐太宗生病时照顾他,并且向他推荐了《老子》等道家经典。
唐太宗对她十分欣赏,曾经说过:“武媚者,千载一遇也。

出家为尼姑

然而,武则天在后宫中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宠幸。
因为当时有一个规定,皇帝不能同时与父亲和儿子喜欢过的女人发生关系。
而武则天正好是唐太宗和他儿子李治都喜欢过的女人。
所以,在李治即位后,武则天就被迫出家为尼姑,住在感业寺里。
按说武则天的宫廷生活从此便永远结束了,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于含风殿。
李治继位为唐高宗。
他曾经在父亲生前就对武则天有过好感,但因为礼法所限而没有机会接近她。
这一次,他趁着祭祀父亲之际,来到感业寺,在众多的尼姑中,他立刻注意到了美貌动人的武则天,尤其是她那娇艳妖娆的样子,更使唐高宗怦然心动。
他暗中派人打听她的情况,得知她就是当年的武媚,便想方设法将她召回宫中。

重回宫廷成为妃嫔

皇后王氏不久便知道了这件事,她当时正在为唐高宗专宠萧良娣发愁,便想利用武则天来抵消唐高宗对萧良娣的宠幸。
就这样,武则天又重被召回宫中,成了唐高宗的妃嫔。
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唐高宗李治二十三岁。

这一回武则天的手段才智才得到发挥的机会。
起初她处处讨好王皇后,装出一副恭敬忠诚的样子。
王皇后自然十分高兴,在高宗面前说了武则天不少好话,很快便将她晋封为昭仪。
自从她得到昭仪的地位之后,就不再奴颜婢膝地去讨好王皇后了,虽然这时候她还不能公开与之抗衡,暗地里却处处与其作对。

王皇后是个处事简直的人,经常得罪周围人,自己却不大注意。
武则天就在这上面下工夫,凡是与皇后关系不好的,她都去结交,给她们好处。
这样一来,皇后和萧良娣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告诉武则天,她得到机会便向高宗告状,可是唐高宗见她们争宠互谗,索兴谁的话也不听了。

杀女陷皇后登上皇后之位

武则天见这样不成,于是下了狠心。
她当时正好生了个女儿,王皇后来看她,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就回去了。
武则天待皇后走后,自己下手,将婴儿闷死,等到高宗来时,她装成没事的样子,有说有笑,高宗想看看孩子,掀开被子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
武则天故作吃惊地问左右,侍女们吓坏了,都说不知道怎道回事,只知道刚才皇后来过,逗弄过孩子。
武则天于是痛哭流涕,大叫:“后杀我女!

唐高宗哪里想到武则天会狠心杀掉自己亲生女儿,又有人证,自然相信了她的话。
他怒道:“过去总是在我面前进些谗言,我还不大信,如今又干出这种事来,这还得了!
”从此以后只相信武则天的话,不再听信皇后的话。
他渐渐有了废掉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意思。
只是由于大臣们反对,一时未能下定决心。

武则天见时机已到 ,就诬告王皇后与其母柳氏诅咒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624年-705年),原名武曌,山西文水县人,是唐朝至武周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武周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即位时已经67岁。
武则天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更是充满了励志情怀。
她14岁进宫,时为唐太宗的才人,后逐步做到皇后,直到最后建立“武周”称帝,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在用人上,武则天能知人善任,明察善断,并重视人才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
又改革吏治,奖励农桑。
在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
但她也兴起酷吏政治,晚年时豪奢专断。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势沉重,宰相张柬之领导发动了“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同年11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82岁。
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赞扬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政治家和改革家,有人批评她是一位残暴的权力掠夺者和道德败坏者。
不同的评价往往反映了不同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进行分析:

正面评价,打击保守门阀世族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地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 ,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 ,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

促进经济发展

武则天在经济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她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减免赋税 ,奖励农桑 ,开发边疆 ,发展对外贸易 等,使唐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她还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修筑了许多水渠和堤坝,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
她还大力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鼓励工匠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
她还派遣使节和商人到各国通商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对外交流和影响 。

延揽人才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有一定的眼光和胆识。
她能够根据时势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来辅佐自己的政治 。
她重视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首创了殿试制度 ,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选拔了许多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 。
她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选拔了一批有武艺有文化的武官 。
她还创立了试官制度 ,选拔了一批有政治能力的官员 。
她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问出身,不论亲疏,只看能力和忠诚 。
她重用了许多中兴名臣,如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 ,他们都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历史上的武则天:武则天几个未解之谜

  武则天是事迹繁杂、角色多变、且性格极其复杂的一位历史人物,故在她的身上笼罩着层层疑云。
推究起来,其形成原因有三:或好事者为之,如面相之谜;或经史混淆之,如年寿之谜;亦或不明原因而成之,如乾陵前面的那通“无字碑”。
正是如此,后人才对她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通过不同角度来研究她,或通过不同形式来演示她。
本文意图拨开疑云,探究原委,以帮助大家看清她的本来面貌。

  面相之谜

  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于今山西中部的文水县。
武则天执政后,因她生于此地之故,曾更名兴武县,还效仿汉高祖刘邦,免除了这里人们的租赋。
武则天逊位后,旋即恢复文水县名。

  关于武则天的相貌,《旧唐书》称为“美容止”;《新唐书》说她“其有色”;《唐会要》称谓“有才貌”;而《太平广记》引《感定录》则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其父武士彠请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贵也。
武则天当时还在怀抱中,穿着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过来,袁天罡“举目一望”,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
并预言若是女子,日后当为天下之主。

  《唐新语》中又说,袁天罡不仅看了武则天的面相,还让她试着走了几步,才确定“若是女,当为天子”。
史书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灵异之貌,以此证明“君权神授”。
那么,武则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名字之谜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三个名字。
台湾学者考证,她在叫媚娘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约”。

  《通鉴》对此有简略记载,并将此事记在永徽五年。
总之,不管是出于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则天所“潜毙”,武则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实,而此事也确实成为武则天打击王皇后的一个利器。

  “杀姊屠兄”之谜

  骆宾王所撰《讨武氏檄》批评武则天“杀姊屠兄”。
“杀姊”当为不实之词,因为在诸书中连其大姐韩国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
但韩国夫人两个女儿为武则天所害是实,而其中一女贺兰氏之死,又与武则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关联。
武则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节上略有分歧。
例如,毒死贺兰氏的场合,《旧唐书》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而《通鉴》依据《则天实录》说是在纪念封禅泰山的宴会上。

  武则天大姐魏国夫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居于宫中,服侍唐高宗。
当时,贺兰氏年龄仅二十多,而武则天却已四十七岁。
因此,她嫉妒这个妙龄的外甥女。
于是,她在封禅泰山后百官向皇帝、皇后献食的宴会上,密置毒药于食物之中,让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怀运二人向魏国夫人献食,使其食后暴死。
事后,又归罪于武惟良兄弟,将他们杀死,并将他们改姓为“蝮”氏。
蝮是一种毒蛇,与“武”字谐音,即综合其谐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诋毁之。

  武惟良、武怀运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据新、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父亲武士彠死后,他们“遇杨氏失礼”。
杨氏,即武则天的母亲。
“失礼”,所指不明。
武则天参政初期,因为需要本家亲戚的帮助,尽管对武惟良兄弟衔恨在心,还是把他们提拔起来做了官。
可他们兄弟却不领情,竟扬言说,如果是因为皇后的缘故升官,我们是“引以为忧,不引以为荣”的。
武则天于是新仇旧恨一块算,“一石二鸟”,借机先杀了自己的外甥女,接着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
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
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
然而,武则天陵破例立碑,却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议论纷纷。
一般认为,表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任其评论。

  可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这是她生前亲自立下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赘述。
此说不然,因为《述圣纪》便是颂扬唐高宗的纪念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

  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
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
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
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
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

  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
显然,当时不会有人提出如此奏议。
那么,死者入土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备之碑又立于陵前,此葬礼也就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了。

  媚娘之名载于《新唐书·武后传》:“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既见帝,赐号‘媚娘’”。
算起来,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时间。
因为她自感业寺二度入宫后,其身份已经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
无论是从伦理出发,还是从政体考虑,继续称呼“媚娘”显然是不合适了。
可以明确的是,她在登基后,立即弃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载于《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元载初敕》:“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为名。
”明,人世间;空,佛教用语。
四大皆空。
可能是刚刚登基,为了表示低调行事,故选用了这个略显消极的名字。

  曌之名载于《资治通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
”很有可能,武则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称“曌”了。
“明”字加“空”组成为“曌”字,音读为“照”,彰显光亮。
在她独创的十二个字中,第一个即为“曌”字。
为了避讳,遂改诏书为制书,而其孙李重照也得改名为李重润。
此后,武则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据台湾学者考证,武则天还有一个叫做“约”的名字,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中关于“孙处约者”因“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这条资料并引旁证而作出的结论。
因无实证,只能存说立此。
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岁之前还有一个名字的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所生女暴卒”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产四子、二女。
其中,长女死于襁褓。
对于这个婴儿之死,武则天与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杀人”的罪名。
然而,究其真相如何,众说纷纭。
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情断言“恐武后亦不至于轻浅如此”,可一般人则宁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在《旧唐书》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记载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绝襁褓之儿”,详情不明。
《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
”《新唐书·武皇后传》则做了详尽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笑,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馋媢,今又尔邪!”

四,武则天有不少功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

没有人说武则天不高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手腕。
但她没有粉丝说的那么夸张,客观的评价才是对历史人物的尊敬。
武则天有不少功绩,比如打击门阀、整顿吏治、明察善断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其实一般的皇帝能做到如此已经不错了。
至于什么亚洲大战、世界霸主那真的是无稽之谈。
不是说一个皇帝非要开疆拓土才伟大,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君王霸业。
汉武帝够伟大了吧,可史书还是说他穷兵黩武,差点让汉灭亡。

唐太宗的武功也够耀眼了吧。
但后世主要称赞的还是他的文治,司马光是标注的武黑,但评价武则天的时候,他还是得说明察善断。
他是李世民的粉,但还是吐槽他不会教儿子。
写史书的人并不代表他就可以胡乱写,很多历史人物都是有功有过的,并不是非黑即白,大部分史书还是客观的,毕竟古代有以史为鉴的说法。
资治通鉴,整个史学界都点评女皇可圈可点,这些人觉得自己认知比这些大拿高,觉得武则天要不是女的就是昏君,做的事就是耻辱。

好吧,要是这么论,那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就是耻辱中的耻辱,那康乾盛世里的康熙更是耻辱,连带着汉高祖刘邦都是耻辱,因为他们都丢国土了,我想着你们是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标准要求女皇帝的啊,做不到就是能力不行,现在基础知识普及率高看一段史书都胡乱评论,慈禧都比女皇厉害了,慈禧太后得感谢各位恩公老爷们给她打嘴炮,现在不批判一点历史定论的事情,就感觉自己没观点一样,可惜你的观点根本不配叫观点。

不过,人女皇心胸宽广可能也不在乎,留了块无字碑,让你们随便说,别的我不提,这份心胸倒是在一众皇帝里面独一份,还有什么是开天辟地,什么是历史独一份,别人都没做成你做成了,你就是独一份的厉害,就因为是女的所以评价高?我告诉你,本来就是,怎么慈禧没做成女皇帝,怎么吕后没做成女皇?这就是本事,你别又跟我扯什么吕后当时的历史客观因素,什么吕后是实际统治者,司马迁都给她写本纪了?

但是没有称帝可以是不想,也可以是能力环境各方面还不够,再说女皇帝她难道当的时间不长?她难道在位期间不是国家实际领导者?还是那句话,承认别人优秀很难吗?天枢,武则天纪功柱,史书上记载,波斯大酋长阿罗撼提议并由各国首领合资修建,还武三思讨好武则天呢。
宋真宗封禅纯属不要脸,讲道理,按照武则天的功绩绝对可以称做千古一帝,世界霸主的。
但是对于唐朝来说,武则天改宗庙,换国号,这就相当于灭国了。
这让唐朝的皇帝以及文人怎么想?肯定是非常仇恨的。

再加上宋朝皇帝基本上崇拜李世民,这就对夺了唐天下的武则天没有好感,最重要的是程朱理学对于女性的压迫,这是根本上使得文人评价武则天的主观臆断。
再经过元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才真正使武则天被黑得这么惨。
别人在疆域这一块评价其他皇帝都是在任期间最大的一次,评价武则天是在她刚刚登基时国内外动荡时期,不曾想武则天登基第五年疆域就达到了1341万平方公里,并且当时世界主要文化的国家比如波斯,罗马,吐蕃这些大国承认的世界霸主。

并且在亚洲大战中,以一敌四,三线开战的情况下都大获全胜奠定亚洲霸主地位。
这是那些黑武则天的人口中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我笑了,武则天有黑点,也有亮点。
功绩有很多,错事也有很多。
我没有刻意说武则天多么多么伟大,但是光记载的武则天所做的利国利民的事就足够伟大。
她让男宠霍乱后宫,扰乱朝纲,让武家人掌握大权都是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在历史上,她的功绩确确实实被那些文人黑得很惨。
土地兼并自古以来盛行,不管是先秦时期贵族体系。

自汉以来世家门阀,武周之后官僚体系,你告诉我,哪个体系哪个上层阶级没有土地兼并?那你告诉我,古代饥荒,洪水,旱灾以及蝗虫过境,这些哪个是古代农民能够抗下来的?他们抗不下来怎么活?拿什么吃?你真以为古代是土地国有制?和现在一样?虽然天下都是皇室的,但是那时候的理论像现在一样?这个土地就是国家的只能使用转让不能占为所有?想什么呢?这个问题问为什么许多人觉得武则天很差,只是把武则天的功绩讲出来,她并不是没有错。

而且土地兼并问题,这个从古至今都有,并不是一朝影响的,你想想古代农民靠天而食,但是老天又不稳定,遇到个饥荒年农民就没吃的了,只能把田产抵押给地主,这是大环境影响的。
古代生产力底下,这个没办法的。
武则天在位不依靠外族,摁着那些异族捶,捶到他们给自掏腰包给武则天建通天柱,捶到武周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一百多个国家俯首称臣,李隆基登基以后干啥了,先把柱子给推了,导致130多个国家断交,海外商贸基本上没了。

然后就是推行分封制,这李世民多多少少。
然后更好笑的是,你说李隆基开疆扩土,唐的部队战斗力确实厉害,但你知不知道那些战斗力猛的是府兵制的军队,而府兵制的部队的掌控权在节度使手里,等于李隆基把最牛的部队送人了,后面要和异族作战,节度使没人听他的,或者说他指挥不了,这时候,无语操作来了,募兵制,本意是招募30万青壮用于保卫自己,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之前终于感觉自己有危险了,自己部队太少了,就5万左右。

而且还打云南一个附属国打完了,就开始搞募兵制,结果募兵制里的人,全是偷奸取巧的商人和官吏,因为募兵制里的军士可以不用交税,还有高额工资,导致一堆人挂名薅ZF的羊毛,加上无能李隆基,调查也不查,等到大名鼎鼎的杨丞相在云南又送了30万的人头以后,安禄山看见造反的机会了,安史之乱就开始了,这时候李隆基一点都不慌,他自以为自己还有30万的募兵,结果……30万的建制,最后真正用上的就3万不到,那些商人早跑了。

你说李隆基是不是败家子,他接的武则天留下的无敌开局。
只要好好按照武则天的治国政策走,绝对在历史上会留下一个好名声,至少不会战绩这么难看,李隆基在位期间,对外战争,自己出手的全输,反而那些节度使能赢,因为厉害的军队都在那些人手里,自己作死。
有人说武则天只是一个过渡人物罢了,过渡人也可以是杰出人。
而要探讨武则天这个过渡人是否是杰出人,我觉得只用讨论一个问题——她是否确确实实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而个人倾向于肯定的答案。

至于功过,评价一个君王不应该只看她执政期间,还得看对后面的影响。
个人认为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她做出一些改革,尤其是各方面制度性改革,十分具有远见。
单凭这个,我个人倾向认为她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皇帝了。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其实我个人并不热衷于推崇阿武,只是有些人充满了纯粹的恶意。
虽然说评价一个事情允许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但起码评价时也要稍微客观一点。
她执政期间有功有过,但起码在武周时期,唐朝依旧呈发展上升之势,这点总没什么好辩的吧?

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像有些人说的一无是处。
为黑而黑要不得。
武举在当时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但武则天对科举的贡献远不止武举,而且制度创制的意义价值是不能只看一朝一代的。
至于有人说什么梁武帝,把相关性和因果性混淆就很无语。
就像一个坏人,但他孝敬父母,你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坏人就说孝敬父母是错的吧?人才方面,确实奸臣多,没用的庸臣也多,但人才也多呀。
客观一点,不要只提负面。
疆域问题,是女皇身上被攻击的主要点。

但是大部分人除了拿地图说话,压根拿不出确凿史实证明,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史学家,为攻击而编造,谈论时抛开客观史实、证据。
至于破除门阀等其他制度,一项政策、制度施行肯定是有利有弊,所以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只要不是为黑而黑、或者为吹而吹,我都不反对。
可惜这个问题下面很多人,为黑而只提弊端,只字不分析正面。
还是那句话,我不热衷于吹捧武皇,我只是看不惯像有些人那样纯粹出于抹黑、打压而评论的人。

今天我们讲一下武则天的功与过。

武则天的一生几乎都在全力守护她的皇位。
唐太宗晚年,有一个女孩被招进了宫廷,她刚进宫的时候称为武才人,唐高宗上台以后,把她称作武昭仪,永徽六年时,她称武皇后,上元元年的时候,她称天后,随后就是武太后,再后就是武神皇,最后称帝。
这个人,就是人所共知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女人,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想掌权是很不容易的,是要冒极大风险的,顶着极大的压力,才能一步一步爬到顶峰,她们所走过的路,可以说是一条血迹斑斑的夺权之路。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几乎每一时刻,都在全力守护着她的皇位,从永徽六年她当上皇后开始,一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几十年内,她一直在同存在的、或不存在的敌人斗。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她也一直在同反对力量,或者说是男权的拥护者们做你死我活的斗争。
而到了晚年,她的私生活,又成为千年以后人们争论的焦点,那么武则天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她对历史的发展,对唐王朝的延续是有功还是有过?过大还是功呢?我以我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人无完人,看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帝王将相从头到尾都正确,没有哪个掌权者不犯错误,我们经常说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也都是毁誉参半,所以武则天也一样,这个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人们对她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过。

武则天活了83岁,掌权将近50年,从唐高宗年轻时就把握朝廷,一直到她改唐为周,建立了大周政权,最后晚年患病,被大臣们推翻,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盛世,既然她的治理时期能够成为两个社会繁荣时期的过渡点,其社会发达程度肯定不会差。
在治理国家上,武则天都采取国家什么样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口。
李世民时代,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全国人口才一千五百多万人,到了李治时代,永徽三年时,李治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当时全国的人口是三百八十万户。
我们算,假设一户五六个人,全国人口顶多也就不超过两千三百万,但是到了武则天时代,人口是六百一十五万户,也就是达到了三千多万人,隋朝鼎盛的时候,全国人口达八百九十万到九百万户,唐连续三代,才达到了隋的三分之二,可见当初建国时期,生产被破坏得有多厉害。
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来,唐朝这三代,人口一直在涨,直到武则天晚期,才达到了六百多万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经济在发展。

那么武则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武则天亲手写鼓励农桑的书

第一就是,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她深深懂得,一个国家要想恢复元气,达到繁盛,农业不可忽视。
垂拱二年,她曾经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兆人本业记》,这本书主要的内容就是劝农,鼓励农桑,同时把农业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重点。
武则天规定,地方官员对农业的管理,凡是能够达到“田畴肯辟,家有余粮”的,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你管理好,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这样的官员是要奖励的。
但如果你没管理好,为政苛滥,户口流移,也就是你管理的这块老百姓都逃亡了,不会管理,对农民很苛刻,那就是要惩罚的了。
怎么惩罚呢?轻则贬官,重则革职查办。

历朝历代的皇帝重视农业的有很多,但是像武则天这样亲手写出一本鼓励农桑的书,上下五千年只有她一个。
在她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封建时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发展了,种地的人多了、农民多了,生活稳定了,人口自然也就增长了。
但是,武则天还认为,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她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的脚步,还实施了一项措施,那就是兴修水利,武则天执政期间修了将近二十个水利工程,能够查到的有十九个,极大的帮助了农业生产。

在长安地区,有一个渠,叫升源渠,武则天为了帮助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把这个渠延长了,让它引入黄河中游的歧水和陇山的陇水,进入长安灌溉农田。
随后,她又在江苏涟水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新漕渠,把淮水、涟水两处给连接起来了,结果这一个工程,就让江苏海州、山东蕲州、山东密州的农田,都得到了灌溉。

十年以后,武则天又下令在湖州安吉兴修水利,引水入堰,灌溉了大量农田,接着在四川彭州,也令人开凿水渠,引沱江水入唐昌,也灌溉了不少农田,当地百姓受益匪浅。

武则天的水利工程不但在西部、南方、中部大量兴修,在北方也有,河北冀州,就有两处,一处是在衡水,叫羊令渠,一处在南宫,叫通利渠,这两处水渠,对当地的农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到武则天暮年的时候,还曾令人在山东潍坊兴修了一个水利工程叫窦公渠,这条渠引白浪河水灌溉田地,长达三十立地,非常壮观。

除了兴修水利以外,武则天还一直在抓土地兼并问题,她曾经下令不准买卖世业田和口分田,什么叫世业田?世业田又叫永业田,比如你是个农民,到了十八岁以上,政府就给你一百亩地,其中二十亩,你是不用还的,直到你死了,这二十亩地也不用归还国家,世世代代都可以种下去,这一部分田地,就叫永业田,又叫世业田,但是这部分田地,你不能随便乱种,政府让你种什么你就种什么,一般让你种桑,如果这土地不适合种桑怎么办呢?那就种麻。
剩下的八十亩地干嘛呢?那八十亩,你就得种粮食了,这部分土地,叫口分田,你死后是要还给国家的,世业田和口分田,是当时农民的主要耕作对象,如果大量进行买卖的话,那农民岂不是没地种?没地种,要么就沦为佃户,给别人去种地了,给别人打长工,如果你不愿意种地,不愿意成为佃户,那怎么办?就只有逃荒了,成为了流民。
所以为了确保农业正常发展,武则天不让农民买卖土地,禁止买卖这类田地。

除了禁止买卖农民的土地以外,武则天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搜寻“隐户”,什么是隐户呢?隐户,就是为躲避徭役、赋税,跑到别的地方去的农民,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流民”,按照现在的话说,盲流,她搜寻隐户做什么呢?首先有不少的流民,跑到贵族豪门的府中,做了役工,给他们种田,那么武则天就把他们搜寻出来,不让他们继续给贵族豪门种地了,这样就间接减少了贵族和豪门的耕种能力,没有人给你种地了,你拉到府中的流民我都给找出来,不让他给你种地了,这样就减少了贵族豪门的耕作能力,这样就避免了贵族豪门进一步的兼并土地。

虽然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武则天对农业昌盛的期待。

另外,对于解决流民的问题,解决隐户的问题,武则天也有自己的办法,她规定只要这些流民主动去自首,我就重新给你户籍,你不是跑了吗?不是消掉户籍了吗?只要你主动找到政府,说我还是想回家种田,那我就主动给你一个户籍,给你户籍之后,你可以在新的地方开荒种地,一年之内,免去你的赋税和徭役,当然这个办法是不能够根本解决流民的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武则天一直在为解决这个矛盾而努力,她确实是在动脑,在想,怎么样解决这个事情。

对于军粮的问题又怎么办呢?唐王朝刚刚开始的时候,规定是从内地运粮到边关地带,但时间长了就挺不住了,为什么呢?道路行走困难,耗时长,有时候还被敌人袭击,所以武则天时,她命令各地边防军就地屯田,自种自吃,自力更生,打仗的时候运输也很方便,因为就是在当地种的田,不用辗转千百里,费尽人力物力运输,这些都不需要。

屯田政策也是武则天解决农业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个政策一直被后来的统治者坚持实施。
武则天的屯田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有多大呢?举个例子,凉州地区屯田五年所收的粮食可以吃上几十年。
也就是说,你种了五年的地,你所打的粮食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不愁没有军粮了,打仗不愁没有粮食吃了。

武则天曾经给唐高宗提出过十二个建议,当然,说建议是好听,实际上,从她当时的地位来看,无非是走个形势。
哪十二条建议呢?一、劝农桑,薄赋徭,鼓励农民种地,把徭役赋役减轻;二、给复三辅地,长安地区要经常的免除徭役,要给农民恢复生产力的空间和时间。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不要总是对外作战,不要总打仗。
四、禁止一切浮华虚伪的风习,动不动就盖房子,动不动就显得自己国力昌盛啊,这种虚伪的东西不要做、少做。
五、要减省功费、力役,要体恤民力,不要老发动老百姓去做一些工程。
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诬害忠良的谗言,其实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表面化的东西;八、五公以下皆学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这都是为了净化社会风气所做的。
十、上元以前的勋公已给告身者,不再复核取消,这就是为了吏治所做的。
另外还有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
这十二条建议虽然有些唱高调,但武则天把劝农桑和徭役赋役放在前两位,可见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农业是一切的基础,在封建时代,农业强,则手工业强,国家经济自然也就强。
在武则天的努力下,唐王朝或者说她所建立的周王朝国势是非常昌盛的,粮食堆积如山,可见武则天对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成功的。

武则天重用人才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有一个贡献,重用人才,大量提拔出身民间的官吏,由于这些人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在处理政务上还算是比较清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张剑峰:武则天为了铺平人才的选拔之路,她首先就做了一件事,哪件事呢?就是把《贞观氏族志》给改了,改为《姓氏录》,《贞观氏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初唐时期有四个豪门大族集团,山东士族集团、江左士族集团、关中士族集团、代北士族集团。
其中最强的,就是关中士族集团,因为礼堂本身就是起于关陇嘛,起兵山西,关陇地区;其次就是山东士族集团,山东士族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没有办法和关中的士族集团比,但是山东士族集团是一个延续下来的老士族集团,它的社会土壤是很深的,当时所谓的山东五大姓,这五大姓是树大根深,门槛非常高,连皇室他们都不放在眼里,所以李世民当时就不服气,让人写了一部《氏族志》,就是刚才我说的《贞观氏族志》,他写这部《氏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借着这本《氏族志》拔高关中士族的地位,借机贬低山东士族,所以李世民在《氏族志》里把关陇的李室放在第一位,皇室外戚放在第一位,而把山东山东士族放到了第三位,放到了比较低的位置。
李世民对这篇氏族志还算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他这个氏族志里虽然打压了山东士族,却抬高了关中士族,所以到最后呢,给人的感觉,还是士族门风占主导地位,因此到了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她对这个不满意,怎么总是豪门大族占主要地位呢?难道我们民间出来的人就不能成就大事么?她不服气。

武则天出身不是大族,她父亲的名字叫武士霍(音),是商人出身,卖过豆腐,卖过木材,做买卖的,她母亲杨氏还算是出身高贵,是隋朝贵族遂宁公杨达之女,但是封建时代女方再显赫也不算啊,更何况杨氏还不是武士霍的元配,是后妻,人家老婆死了之后她才嫁过来的,所以武则天出身算是庶族,她一看到那些个高门大族,就生气。

《姓氏录》为大规模的选拔人才开辟了道路

生气怎么办呢?她就令人把《贞观氏族录》给改了,甭管什么关中大族也好,什么山东大族也罢,我全部推翻,重新写成《姓氏录》,把老武家,放在第一位,而且一口气录入了二百四十五个姓,两千二百八十七家人,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儿,全录进去了,这一来不打紧,什么山东士族,什么关陇士族,什么豪门大户,影儿都没了,上千年的几百年的旧士族,反倒没资格排在前列了,排进去的都是正在任职的官儿,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武则天执政时期,已经把豪门士族垄断官职的局面,狠狠地给打破了。

为什么她写个《姓氏录》就有这个作用呢?我先问个问题,士族是什么东西?士族是一个特权阶层,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做官的,天生就是当官的命,祖上有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荣耀,所以他们这些后代都不用愁,世袭为官,在唐朝之前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选择官员看什么呢?就是看你是不是士族豪门,当时士族豪门都有一个族谱,说我推荐一个人来当官儿吧,皇上就说,翻开他的家谱看看,一看,这个人是士族,那当官去吧,不是?那你一边凉快去吧。

士族就是这么厉害,等到了李世民那儿,这种局面改了不少,出身不是唯一的标准了,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你未必就能当得上官儿了,但仍旧把出身看得很重要,关陇士族的后代只要一被推荐,一般都能给个官儿做,所以看起来,选拔人才的很大一部分依据在当时来讲还是看出身。

可到了武则天这儿,全打乱了,什么出身啊,什么贵族啊,什么高门大户啊,一概都不承认,只要你当官超过五品,我就承认你的地位,按照以往的士族选拔制来看,武则天这是乱搞啊,你要这么干的话,把上千年的大士族往何处放啊?哎,武则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既然我不能让士族的影响立刻消失,那我就彻底打乱它,什么人都可以进,只要你当了官,我都承认,这一下就彻底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官位由士族代代相承的潜规则。

其实武则天这个举动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既然我老武家不是贵胄,不是高门大族,那干脆咱们全朝廷的人就都别当贵胄了。

武则天这个举动,表面上看,是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实际上看,是为大规模的选拔人才开辟了道路。
门槛没啦,限制也没啦,你只要肯学习,肯上进,那就能当官。
能当官,我就承认你的地位,没有什么士族氏族之分了。
所以接下来,武则天就开始通过科举来大量地选拔人才,原来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什么叫常举呢?常举就是例行的考试,像什么进士,秀才之类的;制举呢,就是皇帝突然需要用人了,临时特招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部门突然招聘,这个部门的人手不够了,我临时从社会上招聘,相当于这个,这就是制举。

武则天为了把门开得更大一些,除了常举制举之外,她又增加了殿试,随后她又感觉这些个考试都是文科,管你什么常举也好、制举也好,殿试也好,大家都是写文章,比的都是文笔,比的都是头脑、思路。
她觉得光考这些还不行,还缺一条腿,便又增加了一项考试项目,这就是武举,武举自武则天时代开始。
增加武举之后,做武将也要考试了,武则天这个举动为庶族进入决策机构,进入特权阶层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人才,增强内部治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举几个例子,像有名的玄宗年间的宰相张说、张九龄,包括狄仁杰这样的名臣,都是科举出来的,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本身就是武举人。

这种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的方法,无疑让社会出现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武则天时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她这个举措关系是很密切的。

好了,繁荣了经济,使社会有了进步,人才得到了任用,能力得到了发挥,这是武则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这个功绩我们不能不承认的,虽然她是一个女性。
可能有人会问,俗话说“富国强兵”,除了鼓励农桑,发展经济之外,她统治时期的兵强不强呢?国防怎么样呢?对内是很不错了,对外又会怎么样呢?这个我们下节再谈,这节就先讲到这里。

四,盘点武则天称帝路上的六大功臣

看过武则天系列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武则天从一个尼姑到妃子,从妃子到皇后,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里,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孤军奋战,她身边聚集了各种能人,为她鞍前马后,殊死效命,比如《至尊红颜》中的李君羡、《武媚娘传奇》中的李牧等等,他们都深爱着武则天,但他们要么与史实不符,要么根本没有这个人,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武则天称帝路上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他们与武则天又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他们为何要帮助一个女人一步一步地攫取大唐的皇权?下面

武则天和李治的关系就不用过多赘述了,无论是武则天被发配到尼姑庵当尼姑,几年后咸鱼翻身,回到皇宫当贵妃;还是后来坐上皇后的宝座,独霸后宫;最后参政议政,当上了大唐的二把手“天后”,里面都脱不开李治的帮助或者纵容,所以李治是武则天最终称帝的第一“功臣”!
他绝对当之无愧。

李治与武则天

李义府对武则天的最大帮助就是,建议李治废王立武。
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建议,没有它,李治是万万不敢废后的,李义府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的。

李世民死后,真正把持朝政的并不是唐高宗李治,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三朝元老长孙无忌。
他不仅出身于关陇世家,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更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

这样一位皇亲国戚,手握李世民托孤遗旨的“百官之首”,代表的又是整个关陇集团,可想而知,长孙无忌的权力大到了什么地步。
据《新唐书》记载,李治即位后,朝中高官多数都出自长孙无忌一派,许多国家大事不经过高宗,只向长孙无忌奏报,李治曾经在朝堂上叹息说:“五品以上大臣多年来竟无人奏事!
”对此李治也只能叹息而已。

长孙无忌

而这时的武则天已经成功地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矛盾,除掉了萧淑妃,成为后宫中的二号人物。
武则天当然不甘心只是作为一个贵妃,她利用李治的宠爱,不断地诋毁王皇后,甚至不惜借女儿的死(一说是被武则天掐死的),诬陷王皇后。
偏偏王皇后又出昏招,竟然找巫婆诅咒武则天,事情败露后,本来就对王皇后忍无可忍的李治不再姑息,正式把“废后”提上日程。

但当李治刚刚在朝堂上透露出要废后的意思,就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坚决反对!
而此时的李治根基未固,自然不敢违拗群臣自作主张。
要废后,必须取得大臣的支持,于是李治私下里找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希望他高抬贵手。

长孙无忌与李治

也许是因为皇后的娘家王家本身就是关陇集团中的一员,也许是因为长孙无忌看穿了武则天的勃勃野心,反正,李治百般低声下气,甚至放下身段给舅舅送礼、送官,也没能挡住长孙无忌保后的决心。

如果照这个局而闹下去,关陇集团抱成团硬抵制,武则天的皇后梦估计也就到头了,至于以后的当皇帝,更是痴人说梦。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小人物李义府出场了。

这时的李义府确实是个小人物,他虽然在贞观年间就已经入朝为官,但仅仅做到了一个负责起草诏书的官——中书舍人,与长孙无忌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掀翻了大唐的巨无霸。

李义府

据《新唐书》记载,李义府此人为人阴沉,号李猫,是个十足的小人,他曾因为工作上的小事得罪过长孙无忌,而且当时的他郁郁不得志,又得罪了当朝宰相,如果不搏一把,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他与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不甘、报复的心态,瞅准机会向长孙无忌射出了致命一箭。

武则天与李义府

他连夜给李治上奏章,中心内容就一句话:速立武昭仪为后以安兆民之心。
这可真实及时雨,李治一见大喜过望,立即把奏章传阅群臣,还火线提拔李义府为中书省侍郎。
这无疑释放了一个皇帝支持废后的信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李义府现身说法,仅是第二天,朝中一大帮见机快的官员纷纷上表,要求废掉王皇后。

长孙无忌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刻纠集了褚遂良、裴行俭等一大批当朝重臣与李义府等人在朝堂上开始争论。
长孙无忌一派人少但权重,李义府一派人多而权轻,双方一下子僵持住了。
这是唐高宗李治登基以来,第一次与关陇集团形成僵持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出场了,他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家肯定想不到,这个大人物就是大唐战神李勣,也就是我们经常在评书演义中听到的徐懋功。

据《新唐书·李勣传》记载,李治曾召见朝中的四位重臣,商议废后之事,他们四位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
李勣为人谨慎,所以一向明哲保身的李勣称病,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结果当然是废后无疾而终,但这无疑给政治嗅觉灵敏的武则天提了一个醒,四位重臣只有李勣称病没有表态,如果要寻找政治盟友,自然是态度不明的李勣是最好的突破口。

史书没有记载武则天是如何说服李勣出手的,反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李勣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
”这是明显地支持李治废后,在当时的情况下,李勣的表态无疑是个极重的砝码。

于是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就在李勣表态的第二个月,一直反对废后的褚遂良被贬,第三个月,李治正式下诏废王皇后,立31岁的武则天为后。

经过此事,李治也确立了自己的权威。
此后几年,长孙无忌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头著书,以图借此避祸,但祸终究还是没有避得了,当然这是后话,在这里我们略过不提。

不过,

而前面提到的那个“大功臣”刘义府,也在废后后,被拜为宰相,成为武则天的心腹,但善恶有报,他为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最后被武则天以“谋反罪”流放巂州,后来唐高宗大赦天下,他也没有被赦免,最终忧愤而死。

许敬宗原来是贞观朝的著作郎,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修史。
当年李世民第一次要求查看起居注,耿直的褚遂良直接拒绝,李世民第二次要求看的时候,房玄龄顶不住压力,把删减后的起居注改为太宗实录拿给他看,当李世民看完后,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并对玄武门之变发表了看法,而承办此事的就是许敬宗,后来的史家都认为,李世民篡改史书,他就是最大的帮凶!
“及敬宗掌知国史,竟以已所爱憎曲事窜改,论者非之。

李世民废后期间,紧跟着李义府上奏的见风使舵者,许敬宗就是其中之一。
废后之争白热化后,他又上蹿下跳极力鼓吹立武后的好处,被李治提拔为礼部尚书,直接参与废后具体措施的执行。
后来长孙无忌倒霉,也是他穷追猛打的结果,在武则天夺权的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开路急先锋。
比如他受命修《姓氏录》时,故意抬高武氏家族的地位;在任礼部尚书期间,大肆录用武氏族人等等。

不过,许敬宗为人“性谨慎,常掩僚属之过”。
在当时的口碑,确实比李义府好太多。
所以比起李义府最后被一脚踢开,他却终生显贵,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谥号“恭”。

刘仁轨是唯一一位帮助武则天夺权却能得到正面评价的一位,因为他无心帮武则天争位,或者说是出于公心。

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她的下一步自然是介入朝政,虽然这更需要李治的支持,但她也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望,而这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刘仁轨实现的。

公元661年,大唐正陷入与高句丽的苦战之中,而原先投降的百济又降而复叛,并且日本又趁火打劫,从朝鲜半岛登陆夹击唐军,大唐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
危局之下,李治一度打算御驾亲征,被武则天劝阻,她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阻击日本。
而这个方案的执行人就是武则天大力举荐的刘仁轨。

刘仁轨

刘仁轨原是贞观朝的一个小小县丞,李治登基后,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后又升任山东刺史。
但是后来刘仁轨得罪了李义府,被陷害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

武则天为什么相中了从来没有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的刘仁轨?就是因为刘仁轨曾在给事中任上,上过一篇《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
武则天看后拍案叫绝,从此记住了这位年已60岁的老将。
所以当大唐面临危局之时,武则天首先想到的就是《五策疏》,因此向李治保举刘仁轨为帅,从海上出征高句丽。

刘仁轨也不负所望,公元661年三月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
后来,唐军又在白江口,火烧日本舰队,击溃5万日军。
然后,唐军顺利地平灭了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宏愿。
武则天的声望也第一次鹊起,从此渐渐参与朝政。

后来的刘仁轨官至太子太傅,备受荣宠,武则天亲政后,大肆清洗前朝旧臣,但对刘仁轨不改宠信,甚至将他看做汉之萧何“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亦委你”。
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刘仁轨病死于任上,年八十四,武则天令停朝3日以示悼念!

所以,刘仁轨能够越级提拔,得自于武则天的慧眼识珠,而刘仁轨也以大功相报,成就一段君臣相谐的佳话!

裴炎是武则天能够登上帝位的最后推手,李治病逝以后,中宗李显继位。
此时的裴炎不仅是李治托孤之人,而且是太子太师,中书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裴炎

然而这位百官之首,非但没有助李显亲政,反而屡次请求武则天“问政”,而且还成为武则天安排在儿子身边的间谍,据《新唐书》记载,李显即位的第一个月,武则天曾多次召见裴炎,询问李显的表现。
裴炎也是知无不言,对李显多有微词。

实际上这也不能完全怪裴炎,这位唐中宗李显,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他治国的本事一点没有,还耳根子软,老婆韦后吹了吹枕边风,就要提拔岳父当宰相。
作为中书令的裴炎自然不干,他以“太后令”为由,拒绝草拟诏书,气得李显当场发飙:“我就是让他当皇帝,也轮不着你管”,双方算是结下梁子了,裴炎更是转头就将此事汇报给了武则天。

李显

武则天一听,这还了得,你不想要这江山,自然有人要,怎么也轮不到韦氏,于是武则天决心废帝。
对此,裴炎是非常积极的,他先是建议武则天调忠于她的部队入京换防,到公元683年二月初六,裴炎又代表武则天宣召,废唐中宗李显,并将其流放岭南。
次日武则天宣召,立李旦为帝。

李旦生性懦弱,又极畏惧武则天这个母亲,所以登基后一直居于别殿,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至此,武则天夺权,就只剩下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了。

别看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好似水到渠成,其实如果没有裴炎的支持,废帝之事不会如此顺利,虽然裴炎后来因反对武则天称帝被杀,但轻易废立皇帝的潘多拉魔盒确实由他协助武则天开启的,武则天夺权的最后一步,他就是最重要的推手。

综合来说,上述帮助武则天称帝的六大功臣,除了李治和武则天是夫妻关系,其他的五人大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有意或无意的成了武则天称帝的垫脚石,要说他们与武则天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从他们最后的结局以及年龄考虑,根本不存在。

五,真实的狄仁杰是怎样的?武则天为何重用他?他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说起狄仁杰,大家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那个胖胖的狄仁杰,他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并且武则天也对他十分信任。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是怎么样的呢?武则天为什么那么信任他呢?狄仁杰和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狄仁杰在唐高宗时就办好事,有好名声

狄仁杰是并州太原人,在他小的时候就表现与众不同。

当时门人中有被杀害的,官吏因为这事来盘问,众门人争论不休,只有狄仁杰不被外界影响,依旧在看书。

官吏责备他,狄仁杰说: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狄仁杰的意思是自己正在书中与圣贤对话,没空理会这些俗事。

狄仁杰后来被推举为人才,之后调升为汴州参军,但他的仕途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中途遭到诬陷,但经过阎立本的询问后,反而觉得他很有才能,极力推荐他做并州法曹参军。

之后不久,狄仁杰又升任大理丞,就在这期间的一年里,他判完了积压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之多,每一桩案件都落到实处,处置得当。

因为这事,狄仁杰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威望,十分得民心,拥有了很好的声誉,大家都称他为“

平恕”,是执法公平的意思。

当时是唐高宗做皇帝,主持政事,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误砍昭陵的柏树,引得唐高宗大怒,认为昭陵柏树被砍,使自己背上不孝的骂名,于是执意要把两人给杀了。

这事看起来十分重大,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来判定两人的罪责,两人罪不至死。

于是狄仁杰开始心平气和地和高宗讲道理,他举例说汉文帝时有人

偷盗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但经过张释之的劝解,最后只按照法律杀一人。

现在只不过是误砍了一棵柏树就要两位大臣的性命,这实在是不合适。

于是唐高宗就赦免了两人的死罪。

除了以上这件事外,狄仁杰还帮助唐高宗办了很多事,比如狄仁杰出使岐州时,有数百逃兵抢劫过路人的财物,导致道路不通,官府抓到了几个盗贼,严加审讯,但是其他的盗贼还在四处作乱。

狄仁杰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变成盗贼,是因为走投无路了,于是就公布自首的待遇,把捕捉到的都放了,让这些盗贼互相告知,果然后来盗贼们都来自首了。

对于狄仁杰的办案手段,唐高宗很是赞赏,于是就升迁狄仁杰为度支郎中。

之后狄仁杰调入朝廷,拜为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
后又转调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

二)、狄仁杰得到武则天重用,官至宰相

在唐高宗时,狄仁杰得到赏识,等到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更加得到信任和重用。

天授二年,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同时领风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对狄仁杰说,说他在汝南有政绩,但也有人诋毁他,问他想不想知道是谁?

武则天本来想卖个好,没想到狄仁杰直接拒绝,说背后的诋毁之人不重要,说武则天如果认为他错,那他一定改正,如果武则天认为他没错,那就是他的幸运。

因为这件事,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是一个忠厚有才能的智者。

1、狄仁杰智斗来俊臣,帮助武则天匡正弊政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左台中丞来俊臣网罗罪名诬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以及潞州刺史李嗣真七人谋反。

这个来俊臣本来就是个酷吏,是个凶险邪恶之徒,他靠着告密、故意捏造各种罪状致人死地来升官,一直连续升官至御史中丞。

这时候他又想用同样的手段来给七人定罪,从而使自己获得政绩,为了达到目的,来俊臣请奏武则天,希望武则天下令,给一经审问就承认谋反罪名的人减免死罪。

不得不说,来俊臣的这招杀伤力真的大,他引诱七人认罪,对于心理素质不行的人来说,无异于是最致命的一招,因为只要承认谋反,就能免除死刑,也能免除酷刑。

狄仁杰一开始承认了谋反,来俊臣就让人对他宽容些,放松了警惕,但是有个叫王德寿的属官,他竟然对狄仁杰说,自己想要升官,没有途径,希望狄仁杰能攀咬杨执柔,从而使自己获得政绩。

狄仁杰听了怒火中烧,一头撞在柱子上,顿时血流满面,他对王德寿说:

“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

意思是皇天后土在上,竟然要我狄仁杰做这种事吗?

狄仁杰态度这么强硬,性子这么刚烈,王德寿怕了,不敢再招惹他。

侯思止审讯魏元忠,魏元忠是个硬骨头,宁死不屈,于是侯思止就特别生气,让人倒着拖他,魏元忠不仅不屈服,反而自嘲说就当自己从驴背上掉下来,被驴拉着走了。

侯思止更加愤怒,让人继续拖他。

狄仁杰已经承认谋反了,只等着接下来给他判罪,有关部门已经不再对他严加防备,这就给了狄仁杰机会,狄仁杰从被子上撕下来一块帛,在上面书写冤情,然后塞在棉衣里。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希望能将绵衣交给自己家里人,去除里面的丝绵,王德寿同意了,把狄仁杰的绵衣送到狄仁杰的家里。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狄仁杰书写冤情的帛书,拿着它去报告武则天,得到武则天的召见。
武则天看着帛书质问来俊臣,来俊臣还在那撒谎,说狄仁杰等人在监狱里生活很安逸,不承认刑讯逼供。

武则天派通事舍人

周綝去查问此事,周綝也不是个强硬的人,来俊臣临时发给狄仁杰等人头巾腰带,让他们排列站立给周綝查验,周綝唯唯诺诺根本不敢看。

为了证明狄仁杰确实承认谋反,来俊臣还伪造狄仁杰等人的《谢死罪表》,让周綝上奏博得武则天的信任。

不过来俊臣不干人事,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这桩冤案注定成不了。

当时乐思晦的儿子还不满十岁,他被籍没入司农寺为奴,要求上告,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武则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家里败落,说大唐的法律为来俊臣等人玩弄而武则天不知,如果武则天不相信他的话,可以找任意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交给来俊臣,说他们谋反,没有一个在来俊臣手里会不承认谋反。

武则天这时候心里才有些醒悟,她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说不承认小命就不保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要作《谢死罪表》,狄仁杰说没有。

武则天出具奏表,经过核实,才发现这份奏表是伪造的,被来俊臣等人诬告的七个家族这才被释免了,逃脱了一劫。

事后,七人都被降职,但来俊臣和武承嗣还是死咬住七人不放,要求武则天把他们处死,武则天不同意。

来俊臣又特别提出裴行本罪恶最严重,要求将他处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对他进行反驳,说:“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

除了来俊臣,还有周兴、万国俊、刘光业、王德寿等人,都凶残暴虐,制造冤假错案,用来升官,动摇朝廷。

后来,来俊臣被在闹市处死并暴尸,无人不拍手称快。

2、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皇位传儿子不传侄子

因为狄仁杰帮助武则天看清了来俊臣等人的真面目,肃清了奸臣,武则天对狄仁杰很是信任。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意图谋夺太子之位,多次指使人去劝说武则天,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把皇位传给异性人的。

武则天听后犹豫不决,狄仁杰则对武则天说:

“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
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武则天把儿子立为继承人,那么等她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代代相传,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那么从没说过侄子当了天子姑姑配享太庙的!

狄仁杰的一番话让武则天醒悟过来,虽然嘴上依然说着这是家事,不希望狄仁杰干涉,但心里基本已经有了主意。

之后有一天,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只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不知是何意。

狄仁杰解释说武是武则天的姓,两翼是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如果武则天重新启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就将振作起来。

经过狄仁杰的这番忽悠,武则天终于打消了立武承嗣和武三思为太子的主意。

武则天顿悟,派人去迎接庐陵王,庐陵王回来后武则天把他藏在王帐中,然后召见狄仁杰来说庐陵王之事。

庐陵王就是太子李显,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武则天让庐陵王出来,并对狄仁杰说:“还你皇太子。
”狄仁杰当即跪拜叩首,并说太子回来了,却没人知道,要怎么才能让人知道呢?

于是武则天让庐陵王住在龙门,

然后按礼数迎接回宫。
文武百官以及百姓们听闻此事,都十分高兴。

当初,吉顼、李昭德多次请求太子回宫,可武则天就是不答应,只有狄仁杰用母子之情劝说武则天,武则天才被感化,恢复了李唐继承人的资格。

3、规劝武则天大赦河北,任用契丹降将建立功勋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入侵赵、定等地,烧杀抢掠。

武则天下诏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让他见机行事。

当时突厥杀死所掠男女一万余人,狄仁杰去追却没有追上,当时当地的百姓多被突厥人胁迫,当突厥人走后怕被杀,于是就都逃跑了。

狄仁杰上疏说敌虏入侵,百姓有的被迫胁从,有的接受了伪官职,有的官吏

侵占渔利,州县的苛捐徭役,严刑拷打,百姓只好不遵循礼仪,为的是好活命。
狄仁杰希望武则天能大赦河北,一个都不要问罪。
武则天下诏认可。

狄仁杰还朝,拜为内史,武则天驾幸三阳宫,群臣跟随,武则天特意给狄仁杰赐显眼的位置,对他的礼遇和恩宠超出寻常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

这时,李楷固、骆务整讨伐契丹,攻克,在含枢殿献俘获,武则天十分高兴。
这两人是契丹李尽忠的部下,李尽忠入侵时,李楷固多次多次跟随,后来投降了大唐。

本来按照大唐律令,两人应该被判死罪,狄仁杰认为他们骁勇可以留用,这样两人一定会对武则天感恩戴德,然后为大唐征战沙场。

现在两人凯旋而归,果然如狄仁杰当初所言,为此武则天特别赞赏狄仁杰的知人善用。

三)、武则天对狄仁杰敬重有加,是君臣也是知己

都说男女之间没有绝对的友谊,但是武则天和狄仁杰这对异性君臣,却在为国为民处理朝政大事相处中,成为了知己。

与其说武则天对狄仁杰特别恩宠,倒不如说狄仁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武则天。

武则天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

狄仁杰性格耿直,常常在朝堂上直言劝谏,武则天也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尽管这么做武则天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狄仁杰因为年纪大了,多次提出要退休,但是武则天就是不肯。
但武则天还是很体恤狄仁杰的,每次狄仁杰入朝参见,武则天都阻止他行跪拜礼,另外武则天还免去了狄仁杰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

武则天说:“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有多敬重,这份敬重中除了有对一位老臣的体恤,想必也有对知己的感谢。

圣历三年,狄仁杰去世,享年71岁,得到善终。

狄仁杰死后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为“文惠”。
而他向武则天推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后来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伤心不已,她流着眼泪说:“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武则天觉得狄仁杰一去世,朝廷就再也没有可以倚仗的德高望重的老臣了。

此后朝廷一遇到大事,群臣想不出主意来,武则天就会想到狄仁杰,觉得狄仁杰走得太早了,是大唐的一大损失。

狄仁杰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但他为大唐做的贡献,留下的那些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六,生性多疑的女皇武则天,为何如此深信狄仁杰,是因老乡的缘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角色,她以刚毅果断、英明神武而著称。
然而,她生性多疑,对身边的人时常抱有疑虑。
但偏偏在她的统治时期,却有一位宦官狄仁杰,得到了她的深信。

这种信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狄仁杰与武则天的老乡关系。
这个观点颇具争议,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真实关系的探究。
是真是假,究竟是何原因让生性多疑的武则天对狄仁杰如此信任?

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让我们一同追寻那些被埋藏的秘密,去解开那些被封存的谜团,让历史的真相重见天日。

女主武则天的崛起之路

在唐朝的黄金时代,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美貌,最终成为了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珠。
她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生可谓是戏剧性十足,她的崛起之路更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

出生于文水县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就以出众的才智和绝世的容貌被选入宫中为才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她很快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魅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宗的宠妃。

可以说,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如果当时她没有被选入宫中,她的一生将会如何?是否还能有后来的辉煌成就?这都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武则天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
高宗深爱有加,不仅尊她为"天后",还将朝政大权全权委托给她,可谓是"二圣并立"。
高宗驾崩后,武则天更是凭借遗诏掌控了朝政大权。

这无疑为她日后登基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高宗的这一遗诏,武则天能否还能如此顺利地掌控大权?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子竟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掌控整个大唐王朝,实在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止步,她更是打破了历史的禁锢,最终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这无疑是她一生中最为骄人的成就,也是她智慧和勇气的最高体现。

一代女皇的艰难执政之路

尽管武则天最终登基称帝,但她的统治之路却远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反,她不得不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重重阻力和质疑。
这些阻力和质疑不仅来自于朝野文武,更来自于社会上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

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朝野文武的强烈反对。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竟敢颠覆礼法,霸占龙椅,实在是罪大恶极。
因此,武则天一上台就遭到了朝野大臣的强烈抵制和谩骂。
可以想象,当时朝野之间的气氛是何等的剑拔弩张。
武则天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实在是任重道远。

更有甚者,还爆发了一系列的叛乱,如徐敬业的叛乱、越王贞的起兵等,都是针对武则天的统治而发动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武则天不得不采取铁腕手段,任用酷吏来打击异己。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任用酷吏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冤案和无辜者的牺牲。

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武则天的统治地位将岌岌可危。
在垂拱元年和天寿元年这两个时期,武则天都曾大规模任用酷吏,诸如来俊臣等人就是当时最著名的酷吏。
他们被赋予了无比的权力,可以肆意搜捕和处决任何被怀疑的人。

正是靠着这些酷吏的"功劳",武则天才得以彻底扫清了异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冤案和无辜者的牺牲。
这无疑是武则天统治之路上的一个黑暗斑斑的一页。

狄仁杰:女皇最得力的辅佐大臣

在武则天艰难的执政之路上,有一位大臣为她分忧解难,成为她最坚实的臂膀,他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可谓是武则天最得力的辅佐大臣,两人的君臣之谊也可谓是殊途同归。

狄仁杰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沉着冷静的个性。
他以明经入仕后,很快就因才华出众而被阎立本赏识为"海曲明珠"。
这无疑是对他才华的最高肯定。
如果没有这样的赏识,狄仁杰的仕途可能就会就此止步,从而与武则天渐行渐远。

在高宗巡幸途经妒女祠时,狄仁杰力挺不避此地,表现出了对鬼神的无畏态度,这与武则天的思想不谋而合,因而获得了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
这一事件无疑为他日后被武则天所重用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他没有表现出这种无畏精神,是否还会获得武则天的青睐?这就很难说了。

然而,狄仁杰的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
在武则天任用酷吏的时期,他与酷吏来俊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仁杰却矢口否认,拒不承认。
这一事件虽然让狄仁杰一度被贬谪,但武则天很快就重新提拔了他,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才能和忠诚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当时武则天没有重新提拔狄仁杰,两人的君臣之谊将就此夭折,历史也将改写。
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如此重用狄仁杰,主要原因就在于后者对她忠心耿耿,而且才能出众、品德高尚。

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需要这样一位可靠的辅佐大臣来协助治理天下。
如果没有狄仁杰这样的贤臣辅佐,武则天能否还能如此顺利地执政?这就很难说了。

同乡之谊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除了狄仁杰的忠诚和才能之外,他与武则天的同乡之谊或许也是武则天重用他的一个原因。
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因素,但在那个重视门阀世族的时代,同乡之谊往往能让人产生某种亲切感,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武则天出生于山西文水,而狄仁杰则是太原人。
当时文水是太原的一个属县,所以两人可谓是老乡。
有趣的是,武则天经常与狄仁杰在一起玩双陆游戏,而双陆正是当时太原一带流行的一种游戏。
这或许就是两人老乡情谊的一个体现。
如果两人不是老乡,是否还会有这样亲密无间的交往?这就很难说了。

此外,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武则天和狄仁杰也不谋而合。
正如前文所述,狄仁杰在妒女祠一事上表现出的无畏精神,与武则天平日对鬼神的态度如出一辙。
这种思想上的契合,无疑也是两人能够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两人在这一点上存在较大分歧,他们的君臣之谊是否还能长久?也很难说了。

因此,虽然同乡之谊并非武则天重用狄仁杰的主要原因,但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为日后的君臣之谊奠定了基础。
毕竟,在那个重视门阀世族的时代,同乡之谊往往能让人产生某种亲切感。

综上所述,武则天之所以如此深信狄仁杰,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对她忠心耿耿,且具有过人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需要这样一位可靠的辅佐大臣来协助治理天下。
如果没有狄仁杰这样的贤臣辅佐,武则天能否还能如此顺利地执政?这就很难说了。

总的来说,武则天和狄仁杰这对"君臣"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代女皇在巩固统治地位的同时,是如何慧眼识珠,重用贤臣的。
这也正是她能够在动荡的年代里撑起一个新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最得力的辅佐大臣,他的忠诚、才能和品德,无疑也为武则天的统治之路增添了重要的助力。
相信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必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迪和思考。

六,武则天最宠信的风流的女官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手开创大周帝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她通知期间一群女中豪杰粉墨登场,那些女儿身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今天我们要讲得的就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儿。

身为武则天的亲信,上官婉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真可谓是位极人臣,风光至极。
上官婉儿祖籍陇西,本是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后,她被招入内廷为婢女,后来因为机缘被武则天调入大明宫掌管昭命,声威日甚。

公元697年,张昌宗进宫侍奉武则天,两人床第之事从不避讳上官婉儿,看得她是脸红心热,浑身燥热难当。
据有关史料记载,后来张宗昌与上官婉儿私通。

结果被武则天发现了,盛怒之下武则天拔刀插入上官婉儿的前鬓,刺杀了她的左脸颊。
在张宗昌的苦苦哀求下,才留下了上官婉儿的一条小命。

被刺杀的上官婉儿额头从此留下一道丑陋的疤痕,正是武则天的这一刀,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梅花妆,所以梅花妆其实是用来遮挡伤疤的。
上官婉儿无心插柳,有此引发了流行狂潮,诸多宫女们纷纷效仿,梅花妆盛行一时。
上官婉儿更加肆无忌惮,暗地里又跟太子李显勾搭上了。

后来李显封她为昭容,但是上官婉儿根本耐不住寂寞,她私买宅院,勾搭一些花花公子哥放浪形骸,一夜之间曾有数男伴寝。

在服侍上官婉儿的众多帅哥中,最出名的自然是崔氏四兄弟,他们哥哥青春年少,英俊异常,又懂得巧言令色,颇得上官婉儿的心意。

公元710年,唐中宗驾崩后,李隆基突然发动唐隆政变,他率领禁军攻入大明宫,将自己的政敌统统杀掉,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心腹,自然难逃此劫,兼且荒淫无度,被李隆基斩首示众。

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上官婉儿,如同一阵清风飘过,如果她当初选择了抱李隆基的大腿,那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了,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上官婉儿一介女流,却影响两代朝堂。
在唐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才情出众、风华绝代的女子,她就是上官婉儿。
作为女官、诗人和皇妃,上官婉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手腕在宫廷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代文坛的璀璨星辰。
然而,她的命运却饱受宫廷斗争的波折,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上官婉儿的才华从小就备受瞩目。
她聪明机智、博学多才,善于吟诗作赋。
在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因才被召入宫中,担任女官职务。
她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机智,逐渐在宫廷中崭露头角,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

然而,上官婉儿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宫廷中,她被迫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
为了自保和升迁,她不得不依附于权势,先后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结盟。
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上官婉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她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为皇帝起草诏书、处理政务,逐渐在朝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上官婉儿在文学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她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
她鼓励文人创作,选拔人才,推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在她的倡导下,唐代文坛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上官婉儿的私生活备受争议。
她与多位宫廷内外的男子有过情感纠葛,甚至曾与武三思私通。
这些绯闻使得她在历史上的形象备受诟病,被指责为淫乱宫闱、操纵政治。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上官婉儿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她以一介女流之身,影响了一代文风,为唐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上官婉儿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非凡的表现,但她的命运最终未能摆脱宫廷斗争的残酷。
唐隆之变中,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也在其中。
一代才女就这样陨落在了宫廷的权力斗争之中。

对于上官婉儿的评价,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
有人赞扬她才华横溢、影响一代文风;有人批评她私生活不检点、操纵政治。
然而,无论评价如何,上官婉儿的一生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成为了唐代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官婉儿的命运虽然充满了波折和悲剧色彩,但她的一生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宫廷中,她能够凭借才华崭露头角、影响文坛,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她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地位。
正是像上官婉儿这样的女性,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历史的篇章。

如今,当我们回顾上官婉儿的一生时,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然而,她的故事也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段传承千古的佳话。
让我们铭记这位才情出众、风华绝代的女子,以及她为唐代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总之,上官婉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在政治和文学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成为了一代文坛的璀璨星辰。
尽管她的私生活备受争议,但她的才华和努力不可否认。
上官婉儿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在历史的洪流中,上官婉儿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平凡的故事。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代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上官婉儿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这个时代,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像上官婉儿一样,她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女性的贡献,为她们创造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再次缅怀这位才情出众、风华绝代的女子。
上官婉儿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前行。
在她的影响下,我们相信未来的文坛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女性将在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铭记上官婉儿的一生,珍惜她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牡丹与洛阳(牡丹芍藥武則天)

牡丹与洛阳(牡丹芍藥武則天)

admin admin
4
2024-07-22
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的《武皇赏花》表演(张晓理/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不仅写出了牡丹艳压群芳的国色天香,也描绘了京城全民赏花的热闹场景。牡丹是古中国的花,作为温带植物,它原产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这里正是华夏文明的发源滥……...
女人的奋斗史:武则天靠颜值博得皇帝心动_又靠能力进去权力核心(武則天高宗皇帝)

女人的奋斗史:武则天靠颜值博得皇帝心动_又靠能力进去权力核心(武則天高宗皇帝)

admin admin
4
2024-07-20
武则天,生于624年。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她为什么会入宫呢?首先得从她的家世说起。她爸爸武士彟和李渊是熟人,李渊曾在他家里住过多次。李渊起兵时,武士彟是第一批响应者。武士彟可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虽然地位不像凌烟阁功臣那么显赫,但在贞观年间也被封为应国公。其次得从她的容貌说起。被选入宫中的女人,容貌不漂亮那几乎……...
武则天是怎样养生美容的_活了80多岁仍然容颜靓丽?(武則天養生是怎樣)

武则天是怎样养生美容的_活了80多岁仍然容颜靓丽?(武則天養生是怎樣)

admin admin
2
2024-07-19
文/段生军【作者简介】段生军 甘肃民勤人,《作家荟》《写乎》签约作者,《中外文艺》特邀作者。一个闲暇时喜欢读书码字的人。【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但政治手腕高,城府深,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而且她还是长寿之人,历经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四朝,享年81岁。她在唐代政治舞台上潮起潮落了五十多年……...
从古至今_女人护肤品的演变(皮膚護膚品演變)

从古至今_女人护肤品的演变(皮膚護膚品演變)

admin admin
4
2024-07-19
导演编剧你们有病吧好了!不用我说你们都知道我吐槽的是《女医明妃传》了,开个嘴炮爽一下就够了。主要今天重点不是吐槽。虽然姐街已弃剧,但允贤的“七白膏”我是真想要!追剧的铁粉们是不是纷纷开始跑中药店购买药材去了?!莫急莫急,让PAPA先在教你几招中药美容法:视频在这,请戳↓视频加载中...接着 虽然效果不造怎样,但……...
武则天的外用美容药(益母草美容武則天)

武则天的外用美容药(益母草美容武則天)

admin admin
3
2024-07-19
在为数众多的中药之中,具有美容功效者不少,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 最早集中载述了外用美容的面脂方、面膏方、护发方、乌发方等数十首美容方剂,从侧面反映了中药宝库之丰富多彩。益母草古代的外用美容药擅葆容颜的武则天史籍记载,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氏(公元 624-705年),在唐代“载初”元年(公元690……...
67岁刘晓庆跟美容大王合照_风华绝代的她如今缺沦落靠美颜p图?(風華絕代美顏合照)

67岁刘晓庆跟美容大王合照_风华绝代的她如今缺沦落靠美颜p图?(風華絕代美顏合照)

admin admin
4
2024-07-18
在刘晓庆的早年作品中,老一辈的人都对她扮演的“小花”记忆深刻,而中年人对她扮演“武则天”的角色赞美有加。她当年在《武则天》剧中凭借着40多岁的年纪,扮演着15岁的美少女,一下子轰动全国。那时候的她也依旧很美丽,人长得好看,演技还那么高超。在11月10日,刘晓庆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和好友郑明明的合照,刘晓庆与印……...
最新评论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