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⑤:老济南理发师“刮脸”的工匠技艺(理發刮臉理發店)
从我记事儿起,就知道西市场里有一个合作理发店,它的位置在原和平电影院西边的转弯处。听我父母讲,1956年实行的“公私合营”,就是把周边一些私营的、个体的理发店,统统合编起来,成立一个新的“合作理发店”。西市场里象类似的还有“合作文具店”“合作委托店”“合作饭店”等等。
听老人们讲,早期的老济南根本没有“理发店”这个称呼,那时的“剃头匠”就是“理发师傅”。剃头匠给老百姓剃头,大部分没有固定地点,整天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剃头匠的担子,一头是长方形的凳子,下面有两个抽屉,放着剪子、刀、刷子等工具,另一头是一个热热的炭火炉子,炉子旁边挂着铜脸盆和毛巾,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坐下剃头。估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俗语,就是这么来的。
从个体经营中合并起来的理发师傅,他们大部分都有祖传下来的理发手艺,有的人就是半路上开店,也是先去别的店里拜师学艺,功名成就后才敢拿起理发推子。那时候学会理发,只能称作是半个理发师傅,那半个是要学会“接骨拿环”的绝活。比如,谁家的孩子“掉下巴”(下巴颏脱臼)啦,爸爸妈妈抱着去找理发店,理发师傅“揪吧揪吧”“捏吧捏吧”就给合上了;谁家孩子的胳膊(脱臼)“掉了”,爷爷奶奶领着去找理发师傅给“推吧推吧”“揉吧揉吧”就好了。这就是理发“工匠”特有的一技之长。
我母亲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儿在一起玩,一个刚会走路的“小不点儿”也贪玩,就是不跟他爷爷回家,结果爷爷就把他的小胳膊“提溜”下来了,这爷爷抱着他急急忙忙跑到合作理发店,找了一位老师傅给“推”上了,还分文不收,因为这爷爷是理发店里的老顾客。
踏进西市场合作理发店的门,迎面是三条木制连椅摆成一个n形的等候区。顾客进门后会自觉地坐在左边椅子口的末端,就等于是挨号排队,随着理发顾客的流动,排队的顾客通过n形的木椅慢慢挪到前面,很少有插队“加塞儿”的现象。三条连椅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子,桌子上摆着洗刷干净的茶碗,顾客想喝水就去墙边的保温桶里自斟自饮,桌子上的连环画书,也可以用来消磨时间。
我去理发时,师傅不用问发型,直接给理一个“学生头”,后来头发长了,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发型。我感觉,那时在西市场合作理发店里理发,他们是沿用了一套传承下来的老程序,比如,顾客入座先戴上围布,理完长发后才去洗头,洗头时也有规矩,讲究的是“抓透止痒”,不像现在的“水过头皮湿”,尤其理发师傅在打上第二遍肥皂洗头时候。双手从前向后适力地抓、揉,随着双手的移动让人心里非常的舒服过瘾。洗头后再作小小的、细微的修剪。理发完毕,师傅还要拿个小镜子放在头的后面,让你在前面的大镜子里看看是否满意。
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在不断的拆迁改造中,西市场内全部的平房和商铺都没有了,这个合作理发店的师傅们也都被分流到槐荫区的各个理发店。1975年我参加了工作,单位上作为职工福利,每个月都会发给两张“理发票”,可以随便到济南市区任何一个国营理发店里理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单位发放的理发票。)
进入八十年代,济南市的理发业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部分理发店又注重了理发、烫发、染发等技术的提高,开始向大型化、综合化、高档化发展。同时,扬州、温州等地的个体理发店,也驻足济南,他们在街头巷尾租个门头房,摆几把理发座椅,主要以烫发染发为主,慢慢形成了一股冲击理发行业的力量。比如,男士发型开始讲究三七分、四六分、中分、老板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染黄色发饰等。一时间,发廊群起,发型突变,济南的美发业快速进入了演变改革、优胜劣汰的时期。就在这种“内外夹击”的竞争中,国营理发店的日子不好过了,那种坐等顾客上门的经营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店内人气和经营利润开始逐步下滑。
(曾经红红火火的位于经四路纬二路的“中华老字号”中国理发厅,台应新2011年拍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理发行业开始了多头并进的激烈竞争,一些南方来的美发美容店,带着先进的染烫技术和豪华装修开始崭露头角,加上价格低廉的个体理发店的摇摇欲试,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里的理发标志-----任意旋转的三色花柱灯多了起来,使一些“船大难掉头”的大店名店在坐等观望中逐渐走向弱势,有的理发店开始被迫转行或关闭。
如今,老字号理发店已经所剩无几,新型的美容美发店还在完善提高,有的理发店在理发技艺上正在回归传统。有时我也在想,像人们每个月都需要清理的“头等大事”,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美发的需求,有关部门应该把拯救老店、弘扬传统、传承工艺的工作重视起来。
比如,原来老理发店的“刮脸”和“刮胡子”理发技艺,目前就有濒临失传的危险。据我所知,我小时候去理发店,看着大人们理发时都要刮脸刮胡子,就好像是理发中必需的整套程序。后来我体会到,刮脸与刮胡子还真不是一回事儿,所谓刮脸,就是把前额、耳垂、面颊、双唇、下巴、喉咙部位的绒绒汗毛,甚至连鼻孔内多余的鼻毛,都要用刮胡刀或剪子细致地轻轻地刮(剪)一遍,然后再给你按一按头皮、揉一揉太阳穴、捋一捋眼眶、揪一揪耳垂、抹一抹“雪花膏”······,整个过程你会觉得非常的舒服,等于去了一层死皮,做了一次美容;刮胡子,虽然也是走刮脸的程序,但是重点就是“刮胡子”,比如,有的人是“大胡子”,胡茬即粗又硬,像这样的顾客,理发师傅会好好的“照顾”嘴巴和鬓角部位。闭着眼睛,你就会听到师傅们在牛皮带子上那来回的“滋滋”的磨刀声,这是告诉顾客:这刀儿磨好了,也等于消毒了,保证给您刮得又快又干净。
(百年老字号奇美理发厅。台应新摄于2011年)
现在走进北方的大小理发店或美发厅,没有发现一个店有“刮胡子刮脸”的特色服务,究其原因;一是刮刀和毛巾的卫生消毒难以保证,二是有的理发人员嫌脏嫌麻烦;三是自动剃须刀和多功能全自动剃须刀替代了刮胡子的过程;第四,也是最主要的,现在的年轻的理发师没有把“刮脸刮胡子”的手艺(特别是刮脸刀的“磨刀”和“蹭刀”技术)真正学到手,所以,不敢刮和不愿意刮的现象很普遍,现在,“刮脸刮胡子”这项工匠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理发,美发,必须“从头做起”、“从头再来”,千万不能弄丢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壹点号台柱子说事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求发布、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