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就倒_一喝就睡?祸害女性的迷药真有吗?\"听话水\"真能让人听话?(迷藥藥物讓人)
那么俗称“听话水”、“快乐水”之类的迷药,现实真的存在嘛?它们真如此神通广大嘛?
一、一闻就倒,一喝就睡?这种药真的存在嘛?
其实所谓的“听话水”,就是一部分精神类药物以及麻醉药物。
这类药物普遍能够麻痹中枢神经,使人产生欣快的感觉,或者是直接进入昏迷状态。不过绝大多数药物,都是促使人发生昏迷,失去意识。
正常来说,患者如果想摄入这些药物,一般会通过口服、吸入、静脉注射等诸多方式。当然,对于下迷药来说,受害者通常会处于被动的那一方。
因此“听话水”以口服和吸入的方式进入受害者身体内的情况是最多的。
1.香水或者喷雾里添加药物,吸入性麻醉剂
据传闻,吸入性的迷药神通广大。受害者闻一闻,或者抽一根带药的烟,就会立马晕倒。其实听起来很吓人,现实中,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吸入性“听话水”,其实原理和临床上的吸入性麻醉剂是一样的。药物通过鼻腔和嘴巴进入呼吸道,于肺部被血液吸收后产生全身麻痹的效果,患者就会失去意识,沉沉睡去。这一类药物通常是挥发性的液体和气体,代表药物有乙醚、七氟烷、笑气(一氧化二碳)等。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七氟烷了。作为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七氟烷会挥发成气体,它的麻醉诱导时间比较短,因此是临床上用途极广的麻醉药。
一般来说,成年患者佩戴呼吸罩吸入浓度在5%~8%的七氟烷,几分钟就会进入手术需要的无意识状态。据说,曾经有一位女医生公开尝试吸入七氟烷,结果自己确实很快就晕倒了。也正是因为这个视频,很多人担心自己在外面玩的时候会被人下药,误吸七氟烷。
但其实现实并没有那么夸张,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主任曾经就解释过七氟烷。这种药物虽然诱导麻醉速度很快,但这是因为药物本身的挥发性很强。而临床上患者是佩戴面罩,所以药物能够稳定进入身体。可现实中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受害者怎么可能主动戴上面罩呢?
这种药物进入到香水中,喷出来的时候挥发还是会很快,怕是要对着受害者喷很久才会起效。因此闻一闻香水,受害者就会因七氟烷晕倒,是不科学的。
如果是七氟烷的浓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它会伴有较浓烈的刺鼻气味,受害者是容易闻出来的。因此在公开场合,想要通过足够浓度和足够时间的七氟烷来迷倒受害者,基本是不可能的。
2.饮品里放入镇静类药物
我们在看各种影视剧时,特别是古装剧时,经常会看到在酒里放蒙汗药迷倒绿林好汉的桥段。比如水浒传里的顾大嫂就是通过在包子里放迷药来取人钱财,伤人性命的。
现代也确实有学者考证过古代的蒙汗药。
有人发现,东汉末年的华佗曾经用过曼陀罗花制成“麻沸散”,也就是现代麻药的雏形。而曼陀罗花本身也频频出现在许多武侠小说里,具有迷药的性质。这是因为曼陀罗花里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以及阿托品等,能够阻断我们的副交感神经,从而抑制中枢神经,以此来起到麻醉的作用。
但众所周知,东莨菪碱更多是作为晕车药,它的麻醉效果其实非常一般。因此所谓的曼陀罗花或者蒙汗药,更多是古代墨客的遐想罢了。
可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有很多药物,是真的可以通过口服起到麻醉效果的。最典型的两种药物就是苯二氮卓类和γ-羟基丁酸,前者包括地西泮和劳拉西泮,本身也是临床常用的中枢神经抑制剂。
而γ-羟基丁酸则在十多年前“出尽了风头”,它又被称之为G水。
因为地西泮等药物基本都应用在医学,所以管制是比较严格的,一般人很难通过合法的手段搞到。但是γ-羟基丁酸早就因为毒副作用大,逐渐淡出了临床,后来更多应用在工业上,所以获取难度小的多。
这种药物摄入剂量小于≤10mg/kg时,受害者会出现明显的欣快感。
而当药物剂量大于这个范围后,受害者中枢神经系统会迅速受到抑制,会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并且昏迷,而且γ-羟基丁酸还可能会导致人发生记忆障碍,记不起短时间内发生的事。因此之前γ-羟基丁酸是许多不法分子常用的迷药,既能催情还能催眠。
这种药物喝下大概15~20分钟后,受害者就会受到影响。
并且饮料和酒水的甜味会掩盖γ-羟基丁酸的气味。因此γ-羟基丁酸在很长的时间内就是“听话水”的代名词,它也确实有这个“功能”。
当然了,不管是哪种迷药,基本都是使受害者昏迷,而不是真的让受害者听话。所以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不要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和酒水哦!
虽然吸入性迷药存在的概率很低,但口服型的迷药确实存在。
3.拍拍剂
像有人说的,拍一拍就昏迷其实也是假的。
所谓的拍拍粉不可能如此神通广大,药物的活性是难以在空气中维持的。此外,如可乐+味精、可乐+感冒药等所谓的迷药都是不科学的。
中枢神经抑制剂不经过特殊的摄入方式,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的。
另外,绝大多数药物,其实都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因此我们不必妖魔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概率并不大。但出门在外,还是要保护好自己,俗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
市面上其实也有很多防迷药的仪器,不过多为笨重,携带不方便,因此没有多少人会随身携带的。可曾经美国的几个大学生,就研发出了一种有意思的“反迷药”方法。
二、美大学生发明特殊指甲油 可检测饮料中是否有迷药传闻,几个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大学发明了一块指甲油。
女性涂抹指甲油后,在含有迷奸药的饮料或者酒水中搅拌一下,如果指甲油变色,那么就证明饮品里有迷药。虽然听起来玄乎,不过如果能这么方便,也确实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据说设计团队的几位成员在当年就获取了十多万美元的投资,并将这款指甲油称之为Undercover Color。但多年过去了,这个项目是否成功,是否大面积推广,可能答案是否。
不过更多的是,还是需要女性朋友自身增强防范意识,不去喝陌生人递给的饮品。
总之,“听话水”确实存在,但基本都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并没有传闻的那么恐怖,大多时候都是出现在饮品中。对于这类迷药,我们的态度就是要不失防范之心,但也不能过分妖魔化!
参考文献:
[1]彭海. 新型吸入麻醉剂七氟烷的研究进展 [J]. 临床医学, 2022, 42 (09):
[2]周美艳,张明阳,刘亚君等. γ-羟基丁酸受体与恩氟烷、异氟烷镇痛、催眠作用的关系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