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被赶下“铁王座”_不配拥有姓名的“千年老二”低调上位(玻璃信義汽車玻璃)
但横向对比,麻烦很大,福耀的对手信义玻璃,全年营收246亿,净利润达93亿,在营收和净利两个维度上反超了福耀。
近16年来,福耀玻璃首次丢失了行业龙头的位置。
信义玻璃与福耀玻璃相比,名气小得多,其老板李贤义更被曹德旺有意“抹杀”。
有次,吴晓波采访曹德旺:“你怎么看待竞争对手?”曹德旺笑着回答说:“当我的市占率高达70%时,老二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可见,做惯了老大的曹德旺根本没有把“千年老二”李贤义放在眼里,在采访时,连名字都不愿意提,不配拥有姓名。
当然,这或许是曹德旺的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在他的个人采访里,为什么要帮竞争对手打广告?
李贤义与曹德旺身上有不少共同点:都做玻璃工厂、都是福建老乡、都创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在北美建厂、都热心慈善。
不同的是,李贤义低调得多,不愿意暴露在媒体的镁光灯下。曹德旺则高调得多,喜欢指点江山,在各类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似乎很享受被媒体追逐的感觉。
然而,他们终究是商人,公司做不好,说得天花乱坠也会被人质疑能力。低调的李贤义凭啥就反超了高调的曹德旺?
长在红旗下的归国华侨李贤义家族是菲律宾的归国华侨。李家是福建石狮地区的大族,或许是人丁太过旺盛,到了清末,家乡的一亩二分地养不活全家人,李贤义的爷爷便跟着闯南洋的队伍,去了菲律宾讨生活。
按照传统故事的发展,聪明的中国人在菲律宾,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都会很快发财。但李贤义一家显然没有这样的运气,在菲律宾发展的一般,建国后不久响应号召,回国建设祖国了。
李贤义出生于1952年,地地道道“长在红旗下”,华侨的身份没给他带来特殊待遇,反而成为累赘。
15岁那年,李贤义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迫辍学,所以他经常对外讲:“我是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并不是自谦,确实没读完初中,只有小学文化。
1978年,赶上了改革开放,李贤义流淌着祖辈们敢于冒险的血液,再一次沸腾起来。他托家里的海外关系,跑去了香港打工。
那个年代的香港,地产业正处于起飞阶段,又承接了欧美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机会遍地。李贤义开了一家汽车行,做汽车美容服务,主营卖汽车玻璃。
正是这段开店经历,让他看见了汽车玻璃巨大的市场潜力。1985年,李贤义到深圳创立“信义玻璃”时,首款产品就定在了汽车玻璃上。
李贤义回忆说:“汽车玻璃利润很高,我在香港开车行时,给人换玻璃是最赚钱的。这些玻璃全是从日本、韩国进口的,他们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此时的曹德旺刚刚带活了濒临倒闭的社办工厂,卖着技术含量不高的水表玻璃。他已是福清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命运就是如此巧合,在李贤义下决心搞汽车玻璃之时,曹德旺在陪母亲拜佛的一次机缘中也了解到汽车玻璃的惊人利润。他的母亲腿脚不便,拄着一根拐杖,司机怕拐杖弄坏玻璃,便大声提醒了几句。
司机的高嗓门,让万元户有些不满。曹德旺回怼说:“不就一块玻璃吗?能值多少钱?”
司机傲慢地说:“7000块。”80年代的7000元相当于今天的10万不止,彻底镇住了曹德旺,他生存的水表玻璃一块才几毛钱,同样是玻璃为什么汽车玻璃这么贵?
机缘让两人走上了造汽车玻璃这条路。
不专心的李贤义,专一的曹德旺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两位“玻璃大王”的发展轨迹发生了变化。曹德旺一心一意搞汽车玻璃,李贤义有些三心二意,一会做汽车玻璃,一会做房地产、汽车城,一会又弄光伏玻璃,反复横跳。
“专一”给曹德旺带来了回报:全球每三块汽车玻璃中,就有一块由福耀生存;国内市占率更是达到了令人恐怖的90%。
“不专心”的李贤义也没吃什么亏,他手下有信义玻璃、信义地产、信义光伏、信义香港、信义能源等多个产业,横跨制造、地产、金融,综合实力胜于福耀。
尤其是信义光伏,它是国际市场上光伏玻璃的主要玩家,市占率高达34%,与福耀在汽车玻璃的地位差不多。
光伏玻璃技术含量比汽车玻璃高,有电池片、EVA板、背板、盖板组成,玻璃片要有极强的透光性,能承受住500度高温,且要耐腐蚀、耐冲击。
但光伏玻璃的利润比汽车玻璃高,数据显示,汽车玻璃的毛利40%左右,光伏玻璃可达60%,而且欧美市场需求旺盛。
2006年,李贤义发现商机后,立刻转向生产光伏玻璃,放松了汽车玻璃市场。曹德旺趁此机会,大肆扩张,吃下了大部分汽车玻璃的市场。
2021年,姗姗来迟的曹德旺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光伏玻璃市场。福耀增发1亿新股,募资35亿元高调布局光伏,预计最迟将于明年投产。
全球汽车市场处于低迷状态,2020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销量下跌了25%,高度依赖汽车产业的福耀玻璃业绩受损。
得益于光伏玻璃市场增长,信义玻璃完成了对福耀的赶超,低调登顶,成为行业龙头。
殊途同归李贤义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看过他为数不多的一次采访,他在镜头前不如曹德旺来得洒脱,讲不出有个性的话。
谈起问题来,就事论事,绝不说题外话。听完他的讲述,感觉不到他创业有多艰难,似乎一切都是到了时间点就做成了。
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李贤义讲述创业过程中,反复提到“团结”一词。在老家福建,9个年轻人为了生活,建了个运输车队;后来又一起跑到香港开车行;又回到深圳办工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创业的九个人始终在一起。
或许,这就是李贤义给“信义玻璃”起名“信义”的原因吧!
做人、做生意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诚信和义气。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