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和村李氏家谱序言(傢譜李氏二十)
国有史,家有谱,由来如是。李氏一族究竟何时从何地迂来而定居和村,原家谱无记载故有待稽考,但自始祖仕名公定居和村至今,历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五代更替,已近七百年,其间六世祖一廉公于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l首立家谱后,直至1852年(清咸丰二年),先祖们又前后相继修谱三次,使我李氏家谱基本臻于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续修家谱工作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做为民俗 文化的一枝奇葩,修谱工作随着全国文化事业的空前鼎盛,也相应繁荣起来,二十一世纪初,上海档案馆 经过若干年的收集整理,出版了中国家谱大全,非常遗憾的是,我辈信息较滞后,致使我和村李氏族谱未 被收录。其实,2000年前后,李氏后人已经有许多人先后分别在做族谱的收集整理工作,如李岗西村已经整理出本村李氏族谱并重建祠堂,也因此被峰峰矿区命名为区民俗文化村。其余各村各支,也有许多后人在同时进行着收集整理工作,如双玉泉村李本文父子,西和村李会所、李一斋,东和村李福林等。直至2009年 秋,热衷于家谱工作的有识之士,终于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组织,由二十代李福林牵头,召集二十代李 会所、李一斋,二十一代李合德、李增林,二十二代李顺廷、李三祥,和双玉泉村二十一代李本文,二十 二代李君昌、李君祥,李岗西村十八代李来玉、李广国,二十代李一文等人,共议续修和村李氏家谱事宜。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距上次修谱已有148年l,且族人迁徙外地分域居住者甚多,故工作量大且繁重,困难 颇多,所以,采取先易后难,分片包干的办法。为了提高族人对重修家谱的认同度,从而激发广大族人对续修家谱的热情,达到使各股各支能踊跃参与,于2009年10月20日和29日,分别在西和村、东和村召开了各大股头面人物参加的动员会,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族人普遍拥护此举,这也更大地鼓舞了修谱小组的信心。此次续修家谱工作,值得一书的或者说更值得一书的有几点,第一点是老谱的保管。自1852年以采, 老谱一直保存在十九世李汝训家中,世世相传,珍爱有加。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搜出老谱,拟于付之一 炬十九代祖母祁巧英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终使家谱安然无恙,并得于完善至今,我李氏后人今日方能 一
睹先辈们的虔虔真迹,此乃我李氏家族之大幸,鉴于此,我修谱小组全体李氏后人,向为李氏家族做出 贡献的前辈行揖拜大礼,诚示致谢。第二点,李岗西村李氏系我二世祖荣之后裔,至五世祖迁徙岗西繁衍至今,其间在清道光二十七年, 由十三世祖凌云和十四世祖文渊共同整理出了岗西李氏家谱,文化大革命中,不但也妥善保存了本村李氏家谱,并于2000年前后,成功续修家谱暨重新修葺李氏祠堂,成为我和村后裔续修族谱工作的排头兵,理 应得到我李氏后人的赞誉。第三点,武安市双玉泉村本文父子,系我二代祖通之后裔.初从和村迁至武安大水,又辗转至矿区豆 腐沟村,最后落户于武安双玉泉村,本文父子寻根问祖,情真意切,先到山西洪洞寻根未果,后得知乃和 村李氏后,激情倍增,积极参与续修家谱工作,先后驱车累计数百余公里,几年走遍武安、磁县和峰峰矿 E李姓聚集村庄,对完善李氏家谱续修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下半年,本文父子又在邯郸市内 成立了和村李氏文化研究会,联系省内外李氏宗人,积极从事我李氏文化的挖掘工作。族人中许多仁人志士,对家谱的工作也竭尽全力,如大水村的李兆武,大沟港村的李一秀、李一琪、 李一昌,上拨剑村的李玉祥、李玉太,何庄村的李来顺,武安崔炉村的李正耀等。为尽力完善家谱,不使一户一人漏册,编修小组经常走村串巷,访耆问宿,不管是在相邻咫尺的近村,还是到数十里之外的远落,只要是遇到李氏族人后裔,即使是平生素未谋面,也都是热情有加,昭穆有序, 接辜称呼,且端茶递烟,酒饭招待,凸显出我李氏一族高度的凝聚力,更彰显出我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崇尚 礼法,孝悌为先的美德,这些优秀传统已扎根于我族后人心中,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也印证了几百年前“异族耆老”和“四邻亲党”对我族人的赞誉“邑南之望族,郡北之名门......”此次修谱,摒弃封建糟粕,吸收现代社会新理念,实行男女皆可入谱的原则。在版面设计上,一改老 谱竖排为横排形式。辈序排列,仍按先祖改进后的先排长门,及至再排次门,以此类推,名字后面括号内 阿拉伯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另收录老谱中未收录的碑记若干,并增加“科举时代仕宦表”,“现代人物表”,及“学历、职称、任职I曾任职l-览表”:我李氏家族历来人才济济,科举时代登科入仕者众多,我泱泱大族,饱学之士不乏其人,大专本科更 仰
俯皆是,本人文墨平平,本无资撰文,但福林叔父几番命嘱,本人安敢违逆?故搜肠刮肚,斗胆为序。 序既草就,但心绪未平,即兴吟律一首附庆。
拜读老谱得律
谒牒始知七百年
五朝兴替瞬时穿
名门自古诗书继
望族由来礼法诠
济世解囊二代祖
逆鳞诤谏九先贤
吾侪幸著煌煌日
薪火绳绳当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