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活动:“行走的思政课”(學生尋訪活動)
在公益活动中培育博爱之心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选题,因此活动主题一方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使活动具有可行性。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会日,去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广场上进行宣传活动。我组织班里的学生对其进行寻访。当天,我带领学生们来到了红十字会搭建的大篷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孩子们,并向大家介绍了红十字会的工作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接着,大家参观了一些救援设备,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些琳琅满目的器材吸引住了。在孩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惑不解之时,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讲解:“这是除颤器,可以显示患者的心率、心电波;这是卫星通信设备,可以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这是钳子,可以夹断钢筋……”听了介绍,孩子们发现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不仅需要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还需要掌握许多专业的救援技能。“光说不练假把式!
”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心肺复苏相关要领与方法:评估环境、检查患者意识与呼吸、胸外按压……学生们仔细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认真练习标准动作,受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称赞。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寻访活动虽已结束,但仁爱的种子却在队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以此为契机,班里的学生开始逐步走进各类公益活动:春日里,学雷锋打扫卫生,做社区“美容师”;夏日里,做志愿者,担当“小交警”;秋日里,来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送欢笑;冬日里,参加“一杯姜茶”活动,为清洁工送上围巾、姜茶……学生们不光自己热心公益,还以“小手拉大手”,带动父母亲朋参与到各类公益活动之中。
由小发现开始的深度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来源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学生选择的主题往往会与“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相关内容重复,虽然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目的和角度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全可以进行有机融合。
“道德与法治”中有一课《小水滴的诉说》,主要教育孩子要珍惜水资源。在课上,有学生提到身边的伯渎河之前污浊不堪,这几年渐渐变漂亮了。我肯定他善于发现,并捕捉到此主题的意义,开始策划伯渎河的寻访活动。今年5月11日,“伯渎河——不一样的存在”寻访活动正式开始,分“我晓伯渎辉煌历史”“我看伯渎重焕生机”“我绘伯渎美丽蓝图”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孩子们来到梅村泰伯庙,聆听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张敏伟详细讲述“泰伯奔吴、兴修水利”的故事。第二阶段,学生来到梁鸿湿地公园,寻找伯渎河的源头,对伯渎河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两次寻访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伯渎河环保主题的话题讨论,学生们在班队课上想出了许多妙招儿:小河长巡河制、制作环保宣传单、利用游船宣讲伯渎历史……为了将这些环保理念付诸行动,学生再次来到伯渎河畔,有的向行人发放环保宣传单,有的向居民宣讲伯渎河的历史,有的沿河捡垃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伯渎河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让学生获得“进入世界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成为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开展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附近有一所敬老院,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孩子们发现,这里的爷爷、奶奶生活得十分安闲,晚年生活也比较快乐。大家很好奇,是谁建造了这座敬老院,让老人们有了快乐的晚年。带着这些疑惑,孩子们寻访了这所敬老院的院长——许峰叔叔。这是一位高大、帅气的院长,同时也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学生从许叔叔的口中得知,敬老院不光请了专门的护工来照顾老人,逢年过节,敬老院还经常给老人送礼物,组织老人们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真实的故事最感人,真实的故事最温暖,孩子们深有感触:“以后我们也要向许叔叔学习,孝顺长辈、关爱老年人。”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还要有“进入世界的知识”,丰富和释放知识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看似小小的寻访活动,却包含着大学问。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知识与体验、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积极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寻访活动恰似“行走的思政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春星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2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