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马鞍山这9名身怀传承技艺的人_上榜省级名单_看看有你熟悉的吗?(傳承的人技藝)
经各市积极申报,专家评审推荐,省文化和旅游厅长办公会审定和公示,确定216人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马鞍山有9人上榜
当涂县三圣傩舞 黄水平
和县莲湘舞(打莲湘) 王恒年
和县庐剧(东路庐剧) 王雪丽
和县庐剧(东路庐剧) 武燕
含山县含弓戏 肖美义
含山县含山封扁鱼制作技艺 裴陆松
和县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 仝茂龙
博望区横望山米酒酿造技艺 陶身友
含山县戴氏正骨法 戴俭成
作为马鞍山人
来跟小布好好了解这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1.当涂县三圣傩舞
傩是祭祀仪式性的古老戏曲剧种,马鞍山当涂经济开发区新桥村的“天门傩舞”又称“三圣傩舞”,当地俗称“跳脸子”。
“三圣傩舞”有脸谱三尊:红脸谱代表太阳;绿脸谱代表万物,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认为是封神榜里的人物鸿钧老祖;黑脸谱代表黑夜,代表人物是遮蔽神,传说是蔽天将军。
2.和县莲湘舞(打莲湘)
打莲湘,又称打莲花,莲花棒舞,相传旧时是一种乞讨手段。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
3.和县庐剧(东路庐剧)
庐剧作为安徽省典型的地方戏剧广泛流行于江淮、皖西及沿江江南等地区,由于地域不同,形成了西、中、东三路流派。
东路庐剧,又称稻季戏、道祭戏,与中路、西路庐剧唱腔不同,以长腔为主,悠扬婉转、音乐清秀、细腻平和。该剧种长期流行于大江南北,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主要传承团体。
4.含山县含弓戏
含弓戏是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流行于含山、和县、居巢、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原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故称“含弓”。
含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起源于含山县、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它以古朴典雅的优美曲调、细腻淳朴的演唱赢得了广大观众。
5.含山封扁鱼制作技艺
“鳊鱼不扁、鱼肉两鲜”的封扁鱼,是含山独有的地方特产,也是含山人必备的年货之一。封扁鱼讲究“四秘”之法,分为“切秘”、“腌秘”、“晒秘”、“食秘”,其独有的体系成就了这道独特的含山味道。
6.和县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
霸王酥这一传统名点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感到人饥马渴,城边一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
脆酥!
”自此得名“霸王酥”。
7.博望区横望山米酒酿造技艺
横望山一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稻生长,天时地利人和兼得,造就了令人称赞的横望山米酒。横望山米酒始于东晋时期,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采用古代传统的“武陵桃源酒法”酿造工艺。
8.含山县戴氏正骨法
所谓戴氏正骨法,《含山县志》作了如下描述:“戴氏骨疗法,中药配方,结合运用小夹板,治疗筋骨损伤;戴氏创造的雷火神针疗法,治疗筋骨损伤后遗症,腰肌内湿劳损有奇效。”
戴氏正骨法现传承嫡传弟子中,其代表人物有戴勤瑶、戴勤萱(第五代),第六代传人戴俭成、戴岚。他们有的迁移至芜湖、宣城、合肥及东北等地,让其在异地生根发芽。
为马鞍山这9名传承人打call
完整名单如下
(216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责任。
各市、省直管县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按照《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及《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弘扬和创新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
责任编辑:刘岑
值班总监:王小明
审核: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