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人图》_看古代美人养成记(美人古人古代)
远在仓颉造字之初,古人便已经把“美”与女性联系起来。《说文解字》中:“好,美也,从女子。”中国文字中的“娟”、“婉”、“娥”、“妍”、“姝”、“妩媚”、“婀娜”、“娉婷”等形容美好的词语皆与女性相关。随便翻阅一本中国典籍,古人对于美女的描述从来不吝笔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等等,无不寄托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美人的高度赞扬。
《美人图》一书,秉承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女士以往的研究方向,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古代女性的生活日常与美学创造。其写作风格也是读者熟悉和喜欢的路数,选用资料严谨翔实,属学术一派,笔力轻松愉悦,又堪称闲适一派。貌似浅浅一笔,却经得起推敲,得于根正苗红的史料,既有来历,又有出处。
书中分为斗妍、情寄、佳节、红妆、服饰、起居、雅趣此七辑,共收录47篇雅致美学随笔。随意翻开一页,都仿佛一位盛装打扮的丽人姗姗而至,令人沉醉。中国古代女性如何营造美的氛围,打造美的风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细致的解读。因此,《美人图》一书堪称百位古典佳丽跨越千年的“心得总结”。
清初传奇小说集《女才子书》卷首,列有美人之为美人的标准,凡十项:“一之容”, “二之韵”, “三之技”, “四之事”, “五之居”, “六之候”, “七之饰”, “八之助”, “九之馔”, “十之趣”。所谓“三之技”为弹琴、吟诗、围棋、写画、蹴鞠、临池摹帖、刺绣、织锦、吹箫、抹牌、深谙音声、秋千、双陆。“四之事”,则护兰、煎茶、焚香、金盆弄月、春晓看花、咏絮、扑蝶、裁剪、调和五味、染红指甲、教鸜鹆念诗等。“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镜台、兔颖、锦笺、端砚、绿绮琴、玉箫、纨扇、名花、《毛诗》、韵书、《玉台》、《香奁》诸集,俊婢、金炉、古瓶、玉合、异香。
中国人深谙以形补形之道,喜欢用比较美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美,一般采用珍珠粉,各种花瓣等。太平公主同样深谙桃花美容之道。唐人韩鄂所编《四时纂要》有云:“(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并注曰:“太平公主秘法。”太平公主常用此法涂面及身,因而能面若桃花、身如白素。
净手焚香,雅趣非常。北宋人称品香、点茶、插花、挂画为“四般闲事”。焚香与品茗,是古人雅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且漫漶成一组难解的玲珑,难舍难分,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无论是演义小说、戏曲弹词,还是文人诗词、丹青画作,但凡有茶事的章节,必定少不了焚香的情趣。
环佩叮当,本是形容女子走路的时候身上所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婀娜多姿,美不胜收。玉佩作为一种重要的配饰,有的系在脖子上,有的佩戴在腰间,是古人重要的装饰。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写道:“何处瑶天笙弄,听云鹤缥缈,玉佩丁冬。”光是看着古人佩戴着玉佩就已经非常赏心悦目了。
古人喜欢佩戴玉佩,除了是赏心悦目的装饰以外,还因为玉的品格。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也,就连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当今社会,“环佩叮当”已经不再是一种声音,而是代表一种品位,一种姿态,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说,真正的美人,不仅仅在于皮相和骨相,亦代表着女性的风骨。《美人图》一书在沉静厚重的古物中,力图发掘出与当代生活相连接的美学观念。步摇、胭脂、环佩、衣带;唐代才女的文青之道、宋代后宫的制香秘辛;武则天一日之间的妆容变化、林黛玉对波希米亚风服装的混搭心得;正月戴葫芦,元宵戴灯笼,春天戴花篮,端午戴符袋等等风俗,加之书籍装帧方面的用心,全彩印刷,线装裸脊,为读者细致展现了古代美人的风华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