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的“21天效应”(孩子習慣效應)
施施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女孩,父母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平时忙于公司事务,无暇顾及她的学习,即使有空,不是带她上馆子吃饭,就是带着她出去玩耍,根本不过问功课。因为父母要求较低,所以施施对学习兴趣不浓,平时学习习惯很差,做作业拖拖拉拉,周末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上课做小动作,和同学说悄悄话,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虽然老师一再提醒,一再与家长联系,但变化不大,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其实刚上一年级时,因为在学龄前可能学过一些知识,因此施施在学习上表现并不是很差,功课勉强跟上,不过出现了作业拖拉的现象。老师利用假期特意去她家进行家访,其母亲信誓旦旦,表示下学期一定会配合老师抓紧孩子的学习。
二年级开学了,施施第一周表现不错,虽然上课不怎么样,但作业每天都做了,虽然质量不高,但语文、数学、英语一样不缺,这让老师感到很欣慰,心想:家访还是有用的。没想到第二周开始,施施老毛病又犯了,作业又交不出了,找她家长,家长马上认错:“对不起,老师,是我不对,我没盯住她。”第二天作业按时交了,可第三天又不行了。即使完成的,也是很马虎,书写一团糟,错误一大片,在家默过的内容,第二天照样不及格。这时好时坏的现象一直延续了一年,期间与家长多次沟通,她妈妈总是说“对不起,老师,是我不好,没把作业盯紧,下次我会注意的。”可一次次的“下次”,就是没见变化,甚至考试前不久,她妈妈去做美容,把孩子带到美容院,一呆就是三小时。对着这对母女,老师也是束手无策。
三年级了,从施施完成的作业上可以看出其母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了一些,不过也不能持之以恒,因此毛病依旧存在,学习仍然有待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小女孩施施从进入一年级起就出现了作业拖拉等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虽然老师一直与家长进行着积极的沟通处理,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承诺与学校一起来帮助孩子改正不足,又不能持之以恒地来给予孩子行动上的指导和帮助,结果导致孩子对于学习兴趣不浓,平时学习习惯差,上课做小动作,和同学说悄悄话,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于旧习惯的改变,不可能是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家长如果配合学校改变施施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才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21天效应对学校、家庭导学育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现在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不良错误观念难以改变,新理念、新习惯难以形成,与我们没有按照21天效应的规律办事很有关系。
那么,对于家长应该怎样利用“21天效应”与老师一道进行努力呢?
1、平时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培养习惯要注意: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2、在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时,不能因孩子或自己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外在压力,特别是刚开始时更需如此。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一炮不打响,后续改变就不可能。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时都要不断重复,直至21天,甚至21天以上。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
3、在改变孩子的理念、习惯时,一定要遵循 21 天效应的规律,不能盲干。因此,下列三点尚需引起重视:一是要按照三阶段的形成特点进行理念、习惯的改变工作;二是要有耐心,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甚至更多天;三是在这21天里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不习不得。
4、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帮助孩子改掉某一错误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适时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做得好,要进行积极肯定与大力表扬,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做得不够,则要给予客观分析,帮助孩子进行行为纠正,使其有动力继续前行。
5、对于学校或老师的家访或交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家长的不闻不问只会带给孩子一种暗示:这个方面不重要。因此,想要将孩子培养好,家长必须重视教育,通过直接学习或与老师交流,掌握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与学校形成合力一起努力。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