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顺义妈妈和海淀妈妈身份互换后的心态变化(順義海淀孩子)

顺义妈妈和海淀妈妈是两个网络热词。我简单普及一下。
顺义妈妈更多指海归出身,工作于北京东边国贸、三元桥和望京的世界500强外企,或职业是明星、外交官,或曾工作于外企。由于先生收入非常高现在成为全职妈妈。居住在北京东边,一般家里有2-4个孩子,孩子就读于顺义或朝阳的顶尖国际学校,然后孩子放弃高考,走去国外读大学本科的路线。
海淀妈妈更多是国内985、211大学毕业,工作于体制内如国家部委或大学。居住在北京西边,一般家里有1个孩子,孩子就读于海淀、西城的顶尖公办学校(海淀六小强和西城四大金刚),然后孩子走高考路线。

如今北京每年由于初创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所诞生的互联网新贵,虽然更多背景是国内大学毕业,不是留洋派,互联网公司也不属于外企,但大部分成为了顺义妈妈,给孩子选择了国际教育路线。
还有一部分家长,在顺义的国际学校和海淀的公办学校之间摇摆,我此文重点讲我所亲历的顺义妈妈和海淀妈妈身份互换后的心态变化。
私享会中有位妈妈,家族有自营企业,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幼儿园是在顺义的国际学校读的(顺义的很多国际学校是15年一贯制从幼儿园到高三的),学费20多万一年。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把孩子转到海淀某知名小学。她说,在顺义的时候,每天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也方便停车,校长都在校门口笑脸相迎,和每个孩子及家长打招呼,说“Good Morning”,甚至拥抱每一个孩子,孩子每天是开心的,没有固定的一排一排的课桌椅,有时候直接躺在地毯上听老师上课。孩子非常乐意上学。到了海淀读一年级,开车送孩子的时候,学校门口没有位置停车,校门口也看不到校长或老师,只是经常听到门卫大声呵斥家长快把车开走,不管这个家长是什么地位,在学校眼里,家长及学生不是被服务的角色,而是被教育的角色,连门卫都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家长说,这些形式她也不在乎,也能理解。重点是课堂上,由于孩子调皮,经常被叫家长,要求家长把孩子教育好,说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是家长的失职(由于其他孩子都上了幼小衔接课程,她从顺义过去的,崇尚快乐教育,没有上过幼小衔接),或孩子上课坐没有坐像,不守规矩。孩子不断被老师打压、批评,之前阳光、乐观、眼里有神的小少年变得闷闷不乐、黯然无光、怀疑自己了。这位妈妈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没有教好是老师及学校的失职,学校老师认为孩子没有学好是家长的失职。这是家校矛盾的根源。
综上,我的总结如下:假如心态、理念不变,慎重从顺义妈妈转换成海淀妈妈。除了以上理念的不同,国际学校的课程和公办学校的课程也是不一样的,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一样的,换环境孩子适应有难度。一旦走了国际教育路线,回公办一定要慎重。当然,假如孩子是学霸和牛娃,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是学霸和牛娃,适应能力远超普娃,在顺义的国际学校和海淀的公办学校自由切换没有问题。
我再说一个从海淀妈妈转化为顺义妈妈的例子。外籍国际学校不是中国人轻易够得着的,不过随着鼎石入驻顺义,通过这几年的不断耕耘,大学升学成绩非常好,不仅在顺义、朝阳,而且已经在海淀、西城等传统教育名区打响了品牌,由于鼎石是招收中国人的国际学校,导致海淀、西城等名校在读的学霸、牛娃纷纷转入鼎石。所以,佛系的顺义由于鼎石的入驻,由于海淀、西城学霸的加入,已经染上了海淀的习气,不再佛系了,不再在每年半个多月的圣诞假全世界飞去度假了,而是在圣诞假期间埋头补课,否则会被海淀来的学生秒杀。之前顺义学生和海淀学生没有交集,各玩各的,现在他们在鼎石相遇,相“爱”相“杀”。但海淀学生刚来到顺义的时候,英语是被从小(幼儿园起)在顺义就读的学生嘲笑的,虽然数学好,虽然语文好,虽然考试英语也不错,但英语口语相对顺义学生还是不溜啊。当然海淀学生的英语问题在融入顺义的国际学校的环境1-3年之后,会得到改善和改变。海淀妈妈需要陪伴孩子学好英语,最好自己也学一点英语,最起码要会用翻译器,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基本上是用英文进行。
所以,顺义孩子去海淀要改变的是心态和理念问题;海淀孩子来顺义,要解决的是英语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口语,还有学科英语。
扫码咨询,入圈国际学校精英家长升学资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