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瘾!“极度追求美白”让心灵苍白(美白追求美容)
对白皙皮肤近乎偏执的追求,是否妥当?如何健康合理地追求白与美?如何倡导年轻女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对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采访了相关专家。
极度追求美白的背后反映的是商业因素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部分女性之所以会呈现“美容瘾”的特征,是现代社会摆脱空虚无聊的方式和现象之一。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白瘦美”等病态审美标准,与美容产业、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以及传统父权制的建构分不开,而女性主体意识缺失是促成病态审美消费行为的主因。
要认识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女性最应具备的是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能力,想办法提升内力。追求美不应牺牲自我,女性应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有自己的审美观。追求美不能损害健康,要警惕消费主义对美容的健康风险的有意掩饰。
01 难以辨识的美白乱象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临床博士、北京泽尔医疗美容创始人洪绍霖对说——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质量、外在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想变漂亮,有的想更白皙,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控制好预期,不要因此让虚假广告钻空子,而损害自己的健康。”
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医美诊所的皮肤科医生,他坦言,近些年,在患者中,追求美白的女性不在少数,其中也遇到过不少极度追求美白的例子。
小许正是追求美白大军中的一员。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她越来越注重外在形象,为了让自己本已看起来健康的肤色再白一些,通过网友的介绍,她来到一家美容机构,开始尝试据说可以“快速美白”的美白针。
而在打完两个疗程后,小许不但没有变白,反而出现了浑身变黄的情况,该美容机构的解释是——
“正常现象,因为注射后皮下软组织的血液循环不好,所以会导致变黄,等到身体适应了就会好转。”
小许对此半信半疑,过了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家人的催促下,她来到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咨询,大夫的初步诊断是:可能是由于技术不到位或注射器不清洁等,引发的皮肤感染及血液循环受阻,血液不通皮肤红润度下降,就存在越打越黄的可能。
另外,大夫还表示,美白针里的药物有副作用,其中之一是会加大肝脏排毒压力,肝脏的一些功能受到损伤,皮肤也会越来越黄。
小许遵从医嘱,立刻停止了注射。她现在非常后悔,白花钱不说,还把身体弄坏了——
“在一个美白的微信群里,打(美白)针后出现我这种现象的女生,还有好几个。”
在百度上搜索关于美白的相关信息,“如何快速美白?”“最有效的美白方法是什么?”“美白针哪里可以买到?可以维持多久?”“打美白针有风险吗?”……提出类似需求的帖子比比皆是。
而在跟帖中充斥着各种声音——
“我同学打过,打完也没见明显的效果”
“我打了,效果很好”
“我打了两个疗程了,没用,白花钱了”
“我最近也在长草中,很想打”
……
众说纷纭的乱象,让普通人难以辨识。
02 追求美白要做到科学合理
洪绍霖对此强调——
“美白针至今尚未通过国家卫生部门的批准,各类五花八门的美白针的注射风险是不可控的。”
“但很多人仍抱有侥幸心理,想通过‘美白针’实现快速美白全身的梦想。”
他进一步解释,美白针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核心药物成分的副作用。美白针的主要成分是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维C等,单就氨甲环酸来说,作为一种凝血剂,止血是它的首要特征,因此有脑血管病史、血栓性疾病的,是绝对不能注射的。其他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另一方面风险是静脉注射本身的隐患。静脉注射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且美白针需要疗程注射才能产生效果,长时间、多频次的注射,极易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除了美白针,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美白方式还有吃美白丸,洪绍霖对此表示,吃美白丸的美白效果只是商业宣传用语,不可能让皮肤像宣传海报上一样白皙,更多只是淡化黄褐斑一类的皮肤色斑。
“追求美白要做到科学合理。”对于“科学”美白的定义,洪绍霖认为,科学美白是指在机体可承受范围内,且不会对自身产生不可逆的伤害,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逐渐达到美白、亮肤的效果。“但如果是在不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贸然尝试,那么就属于过度美白了。”
据介绍,目前,医疗美容常见的美白亮肤类项目有不少,比如激光类的白瓷娃娃、光子嫩肤等可以起到改善暗沉、净肤亮肤的作用;注射微创类的如水光针、ACR、富勒烯滚针也有提亮肤色的效用;医美护理类如果酸、传明酸、熊果苷、维C精华导入等对亮肤也有帮助。
洪绍霖提醒说,不要相信那些看似简单便捷、“一抹就白”或“一吃就白”的广告宣传。社会上很多“显效卓著”的美白祛斑类产品大多含药物或铅汞之类,还有的其实就是添加了一点类似粉质的产品,外用后能“美白”且立竿见影。
洪绍霖建议,如果真要美白或祛斑,要去面诊医生后讨论,也可以买一些防晒产品和抗氧化产品尝试使用。
03 美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为什么要“冒险”去追求“快速白”和“过度白”?极度追求美白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这是商业因素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美业产经和消费心理研究专家孙钢对此表示。
从商业因素层面看,他解释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白遮百丑”之说,“以白为美”在中国是有大众消费基础的。而互联网的爆品思维,更驱动了“极度追求美白”的社会现象。迎合消费者、强化消费者的固有认知,是打造爆品的最高效方式。
从心理因素角度,部分女性之所以会呈现“美容瘾”的特征,是现代社会摆脱空虚无聊的方式和现象之一。而且美容的目标明确、回馈及时,尝试美容新技术具有挑战性……这都符合心理层面“容易上瘾”的要素。
美业资深媒体人、《美尚优媒》主编任红对此表示——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里面太柔软、怕受伤,所以紧紧闭着不肯打开。而追求美可以抚慰脆弱的心灵。”
在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与女性研究中心负责人宋素红看来,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白瘦美”等病态审美标准,与美容产业、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以及传统父权制的建构分不开,而女性主体意识缺失是促成病态审美消费行为的主因。
宋素红说,美容产业的迅速发展是通过美容宣传来开发消费市场的,而通过大众传媒传递消费主义是最佳渠道。
一方面,影视明星的美容轶事成为媒体谈资,让消费者从中看到美容的好处;另一方面,自媒体在内容生产中赋予美容以加冕的意义,它告诉消费者,高颜值可以提升女性气质,提高个人竞争力。
“年轻女性或青少年涉世未深,既对未来充满期待,又缺乏对社会磨炼与女性内在成长的体认,面对一些充满诱惑和欺骗的美容消费宣传,自然很难抵抗。”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如何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宋素红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容颜易逝,才华永存。女性最应具备的是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能力,想办法提升内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追求美不应牺牲自我,面对被建构的、不断变化的审美标准,女性不应为跟风而审美,也不应为被凝视而审美。女性应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有自己的审美观。
最后,追求美不能损害健康。无论是打美白针还是整形美容,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要十分慎重。其实,有很多安全的方式可以达到健康和美,例如运动和合理膳食,要警惕消费主义对美容的健康风险的有意掩饰。
宋素红尤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女医护工作者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尽管她们有的选择剪发剃发,有的因长时间戴口罩在脸上留下深深勒痕,但她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奉献精神,对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女性美的全面认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洪绍霖也表示——
“美是一个整体,而审美观就是这个整体的精神统领,让自己的统领拥有美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真正意义上拥有健康的美。”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富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