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首本青云文社研究专著2019年出版(青雲華僑專著)

9月10日教师节之际,顺德华侨城在顺德著名的状元祠发布“青云计划”及首本青云文社历史研究专著《隐没的青云文社》,并举办分享会,为青云文社寻回被遗忘的历史。
活动由顺德华侨城主办,大乾艺术策划执行,杏坛镇宣传文体办公室支持。
《隐没的青云文社》
青云文社是解读顺德文化基因的钥匙

“青云的意思是‘平步青云’、‘青云直上’,青云文社350年的历史与顺德自明末以来的教育发展、政治变迁、城市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探索中国早期公益文教组织运营方式的最佳范本,更是解读顺德文化基因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
顺德华侨城总经理冯晖在发布会上致辞时表示,源于企业的责任和对顺德这座城市的热爱,顺德华侨城于2018年初发起“青云计划”,正是希望借此寻回青云文社被隐没和遗忘的历史,并追溯乃至承继青云文社所代表的城市文化精神。
青云计划发布会现场
青云计划暨《隐没的青云文社》发布仪式)
据了解,青云文社与青云塔渊源深厚,得名于明朝时万历年间顺德知县倪尚忠为了兴盛文风而建的青云塔,以及倪尚忠之子倪仁祯后来重回顺德时有感而发写下的《青云第一社序》。
青云文社的活跃是从清朝初年康熙年间开始。
当时,重视文教的顺德地方士绅们捐出资金和田产作为经费,负责倪尚忠等四位先贤的春秋合祭和文昌诞,和资助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并轮流进行管理。
之后,随着青云文社的资产不断增加,对学子各方面的资助和奖励页不断提高,还包揽了在北京建立顺德会馆、维护城防炮台的经费,实力达到顶峰,与东莞明伦堂齐名。
今天位于大良的鉴海小学,曾经就是青云文社的社址。
民国之后,青云文社改为选举形式的委员制,资金都转而资助新式学堂,真正成为彻底的文教组织,直到解放后才停止运作。
而在抗战时期由青云文社资助成立的“青云儿童教养院”,则成为今天位于顺德陈村的青云中学,是青云文社数百年文教事业的最后延续。
“青云艺术展览馆”计划落户欢乐海岸PLUS
“青云计划”第一期主要聚焦于青云文社的历史梳理。
本次发布的《隐没的青云文社》一书,由顺德华侨城与大乾艺术机构共同编著,正是第一期的成果之一,也是首部关于青云文社历史的研究专著,将于2019年初出版。
青云文社大事记
据了解,由于青云文社现存的相关文献非常少,除《顺德县志》有简要记载外,仅散见于一些文史著作和文章中。
因此,半年多来,由来自历史研究、人类学、公益慈善研究、教育学、媒体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顺德、广州、香港等地走访了20多位了解青云塔、青云文社、青云儿童教养院和青云中学相关历史的老人,并研究比对了顺德档案馆所藏的大量民国时期档案,青云塔、青云中学、北滘周之贞纪念馆、青云小学、鉴海小学、顺德博物馆、西山庙、清晖园等地都留下了团队的足迹。
在今年内,青云文社的专题纪录片、受访老人的影像口述史和肖像档案等内容也将陆续发布,为大家了解青云文社留下宝贵的鲜活记录。
冯晖表示,对青云文社的历史书写只是一个开始,“青云计划”将成为顺德华侨城的长期文化项目,因此本次发布会也标志着“青云计划”第二期的启动。
在明年暑期开业的“欢乐海岸PLUS”中,将把古式庭院荷苑作为“青云计划”的展览、交流平台,建立“青云艺术展览馆”。
依托青云艺术展览馆,未来将持续定期开展文化讨论、讲座交流、研究出版、艺术驻地创作、展览等活动,并计划对香云纱、永春拳、飘色、民俗音乐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传承,为顺德文化、教育、艺术环境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让青云精神在当下绽放出新的魅力。
这也意味着,结合目前已在顺峰山公园开放的“盒子美术馆”,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龙舟博物馆”、“美食博物馆”,顺德华侨城将在顺德打造出全新的美术馆群,为顺德市民带来感受文化艺术的新去处。
青云精神延续至今未曾中断
发布会当天,在《隐没的青云文社》中曾接受采访的多位老人也来到了现场,并在随后的分享会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与会嘉宾和市民得以了解这段城市文化传奇中的更多历史细节。
“隐没的青云文社”分享会现场
原锦湖镇(现属大良街道)侨办主任、20世纪80年代双塔修缮筹建小组负责人周耀源表示,青云塔和青云文社,分别从精神层面和实务层面兴盛了顺德的文风。
青云塔原名“神步塔”,与其隔水相望的还有太平塔,寄托了时任知县倪尚忠希望顺德学子“大魁天下”的宏愿。
5年后,顺德右滩人黄士俊果然得中魁首,成为状元,举行本次发布会的状元祠,正是黄士俊的家族祠堂“黄氏大宗祠”。
历史上,广东出过九位状元,其中顺德就占三位,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
青云中学前任校长何翰桂、青云校友黄玉华则认为,从青云塔、青云文社到青云儿童教养院、青云中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青云儿童教养院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下,为了“保元气,延国脉”,避免顺德儿童失养失教,由青云文社拨出经费支持建立的。
教养院由曾与孙中山共谋革命的前任顺德县长周之贞主理,前后安置国难之童八百多人,为广东抗战留下了一段传唱至今的佳话。
虽然解放后青云文社停止运作,但青云儿童教养院在几经调整更名后还是于1984年恢复了“青云中学”的校名,延续了数百年来“正德厚生,立业助人”的青云精神。
对于老人们的分享,分享会交流嘉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园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书波博士深受触动。
他认为,从清朝初年青云文社资助科举学子开始,到现在已经有约350年,这背后的丰厚历史,对于大家更全面认识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之外的顺德文化深度,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度。
他期待顺德华侨城发起的“青云计划”,能帮助大家更深入思考怎么去构筑今天的顺德城市精神,从而在文化层面更好地提升顺德的可持续竞争力。
【附:青云文社历史简介】
据《顺德县志》记载,青云文社的活跃是从清朝初年开始,并随着其所管理资产的不断增加而日渐成为顺德众多早期文教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初期,文社主要负责为参加乡试的学子提供试卷费用,以及操办胡友信、倪尚忠、王尚贤、湛上锡等四位对于顺德文教卓有贡献的先贤祠堂的春秋合祭,还有每年二月九日在青云阁举行的文昌诞,名下仅有“小铺六间、基田地共约三顷”。
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在家丁忧(为父母守丧)的朝廷大臣龙元僖奉旨建立顺德团练总局,青云文社转为下设机构之一,称为“新青云文社”,“公举殷实绅士总理社务,并孝廉八位协理”。
龙元僖以团练总局的盈余不断购入田产支持青云文社的发展,团练总局裁撤后,包括东海十六沙的沙田收入等各项资产也纳入青云文社名下管理,使青云文社的实力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从支持科举学子的印卷金、公车费、花红金,到给在京的顺德籍官员敬送的炭金、递年书金、弓箭金,再到在京城购置和建立会馆、维护城防炮台的经费,均由青云文社包揽。
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立广雅书院、顺德拓建凤山书院,青云文社同样是捐资的主力。
民国之后,青云文社改为选举形式的委员制,资金都转而投入到新式学堂之中,包括各中小学校及县立师范学校等,真正成为彻底的文教组织。
期间,还曾有顺德籍中山大学学子向青云文社管理委员会争取助学金,经过会议讨论后获得通过的事,从侧面说明了文社运营中的公开、民主。
但是,随着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顺德大良失守,青云文社随同县府一起迁徙到内地,文社几乎失去对沙田等资产的掌控。
国难当头,面对顺德县内失养失教的儿童,为了“保元气,延国脉”,顺德有识之士在位于敌后的四会江谷佛仔堂创设“青云儿童教养院”,由青云文社拨出经费支持。
教养院由曾与孙中山共谋革命的前任顺德县长周之贞主理,前后安置之童八百多人,其中不少人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才,为广东抗战留下了一段传唱至今的佳话。
抗战胜利后,青云文社继续支持全县教育经费,并在解放后的1951年被接管,停止运作。
而青云儿童教养院则在迁回顺德后几经调整更名,成为今天位于顺德陈村的青云中学,是青云文社百年文教事业的最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