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观】老字号 情感记忆乡愁味道 学好手艺不懈创新(老字號牛肉面飯店)
“老字号”于一座城,是传承,是文化积淀,是记忆,是情怀。在金城大街小巷里的“老字号”,给从业者,给市民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马保子的第四代传人马文斌:
金鼎牛肉面传统工艺不曾改变
金鼎牛肉面是兰州人必吃的“老字号”之一。“无论消费者的口味如何变化,我们用健康的食材不会变,传统的工艺不会变。”在这里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师傅,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马保子的第四代传人马文斌告诉。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马文斌曾多次代表兰州参加比赛,荣获中国面条大师、甘肃烹饪大师等称号。2018年6月份,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兰州牛肉面牵手意大利面”城际文化会上,马文斌与意大利厨师同台竞技。同年10月份,马文斌拉制牛肉面的视频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7天,让拉面技艺在国外得到展示。
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来自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的牛肉面把复杂的程序和工艺都放在前期准备中,制作过程完全采取传统的方式。”马文斌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我们老字号出品的食物都是按传统方法制作。这就是老字号对消费者的承诺。”随着工业化和新消费场景不断发展,金鼎牛肉面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更是在秉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快餐经营理念,首创了“系列牛肉面”。
“以前的师傅和学徒之间都靠口口相传,汤、蒜苗、香菜、肉丁都是凭感觉抓一把,至于具体抓多少,不用心学根本难以掌握。”马文斌说。现在,马文斌还是会来到金鼎牛肉面鸿宾楼后厨,指导拉面师和面、拉面与尝汤,并应食客需求演示牛肉面的拉制过程。“我还是主要做些指导工作,带好徒弟,学生脚踏实地地学,我一丝不苟地教,希望学生能把让这碗面不断传承、发展。”迄今为止,马文斌已经带出了2000多名徒弟,他们分散在祖国各地,为当地食客送上地道的兰州滋味。
“虽然只是从一碗小小的牛肉面起家,但这碗面让我走出了甘肃,甚至走向了世界,每当看到省内外及国内外的朋友对我们的牛肉面赞不绝口时,我的内心感到非常自豪与满足。”马文斌微笑着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华静
“老兰州”博研:
童年的一抹甜香治愈我人生路
博研大叔今年已经66岁了,提起天生园的糕点,他沧桑的面容多了些飞扬的神采,眼神中透出如同孩子般的喜悦光芒。他笑着回忆道:“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庭情况普遍困难,那时候我的父亲总会时不时省出一点工资为我们兄妹4人买点饼干蛋糕,闻到甜甜的奶香气,我们四个小孩就像过了年一样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印象中,父亲对我们很严格,有一次买回来糕点,命令我们全部站好,一人发了两片饼干,告诉我们‘只有吃完一片的人才能过来领!
’于是,妹妹们都开始狼吞虎咽吃了起来,我动了个小心眼把两片饼干叠在一起,然后趁妹妹们没吃完就跑过去领饼干,被父亲发现了后,我以为会被教训,没想到父亲却笑着又给了我一片。父亲眼中透出的慈爱目光让我感觉到这块饼干更香更甜,让我对这个味道久久难以忘怀。”
“后来我长大了,知道了这个品牌的糕点叫做天生园,父亲去世,我深深思念着他,也忘不了童年中这一抹简单又幸福的甜香味。工作挣钱后,我时不时就去买天生园的糕点,每次吃起来都是一种对生活的治愈,无论生活中遇上过不去的坎还是获得成就时,我都会跑去甘南路买一点回来吃,就是这一块小小的糕点,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感,让美好的童年与这抹甜味支撑我一路前行。”
“现在的糕点品牌很多,我们家四兄妹,还有更多的老一辈心里惦念的还是天生园这一口,它是我们的回忆,也是我们的青春,更是我们心灵上的慰藉,这个老字号店铺现在依旧被广泛认可,我的孙儿也喜欢吃他们家的糕点,这是一种传承,不仅是一份甜蜜的味道,更是一份涓涓细流的亲情。”博研如是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王潇旋
兰州大学求学者柳文姝:
悠悠宝地在 漫漫人间情
兰州饭店1956年1月1日正式开业,是首批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会员单位,被誉为“陇上第一店”。2017年,兰州饭店中楼、东楼、西楼建筑群相继被列入甘肃省历史建筑名录和兰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曾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的柳文姝回忆起在兰州的那段岁月,兰州饭店让她难以忘怀。“当时刚踏入兰大校门后,来不及领略大学校园的风光,就被一位本地的同学带着去了兰州饭店,那是我第一次吃羊肉夹沙、沙葱、甜胚子、牛奶鸡蛋醪糟……食物的味道非常的浓郁,这一聚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宿舍的散伙饭也是在兰州饭店。那天有一道菜是兰州百合,入口清新软糯。”柳文姝还赋诗一首——“风吹柳花满店香,胡姬压酒唤客尝。金城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之后她去了外地工作,每年百合上市的季节,拆开邮政包裹,都让她回到记忆中的求学时光。
毋庸置疑,对柳文姝来说,兰州饭店已经成为青春校园时期聚会必选之地,而每次带新的同学过去,大家都会在饭店门口驻足。“兰州饭店的檐口和立面均采用简洁线脚装饰。以中楼为中心、东西两翼呈对称式布局,看起来庄严古朴,建筑本身的线角、棱口、比例尺度都非常优美,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除此之外,这个地方承载了她很多记忆。在这里,还有课堂上的师生长幼之分,之后同席而坐的惬意和温暖。因为地理优势,学院很多重要的学术会议都会在兰州饭店的会议厅举行。不管是陇菜、粤菜、川菜还是清真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到自己家乡的美味。“兰州饭店留给我的是至真至纯的师生情谊。毕业后大家辗转各地,当时举杯欢唱的同窗,已经散落天涯。得益于网络的发达,虽然天南海北,大家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络。相信我们在多年后聚会,还是会在兰州饭店品尝那道百合宴,仿佛品尝着青春的味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华静 文/图
虹云宾馆客房运营部部长杨丽丽:
制作公众号拍摄视频让老字号展新颜
杨丽丽出生于1984年。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她是一线岗位服务员,优秀的成就和坚实的磨砺,让她在2023年1月成为客房运营部部长。
“在来宾馆之前我干过幼儿园老师、美容院院长、木地板店店长等工作。2018年,34岁的我来到虹云宾馆,虽然一进来干了服务员岗位,但是感觉非常的舒适和愉悦,生活变得简单。”杨丽丽这样告诉。自2023年调至部长岗位以来,杨丽丽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有了更深的体会:“从一个服务员到部长岗位,说实话,这是需要一段很艰难的蜕变过程。工作能力的欠缺,人员管理的复杂,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难度很大。不断的学习、思考、尝试,收获的是进步。我始终保持对客人以诚相待,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团队客人住宿和会议过程中全程跟进。”提到难忘的事,杨丽丽说道:“有一位幼儿园的段老师,她的单位会经常来我们酒店召开幼师业务提升培训课,每次用完会场,参会人员都会把空瓶和垃圾集中整齐。当我说我们会打扫时,段老师的回答让我很感动:‘践行环境保护也是我们该做的,这样孩子们也可以耳濡目染。’这样的客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客人,更似亲朋。让我对虹云宾馆有了更深的爱。”
杨丽丽说:“当下酒店行业竞争力太强,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当客人发自内心对我说感谢的时候,我会很有成就感。此外,作为一名80后,我也想用创新的方式宣传我们的单位,我学习做公众号做视频,用当下流行手段让年轻人们了解我们老字号的品牌,让老字号企业文化在时下传播开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王潇旋 文/图
人民饭店前厅领班汪雁玲:
30年相伴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19岁,我第一次来到人民饭店,当时作为一名客房服务员,每天忙碌于铺床叠被、整理客房,当时家人朋友不理解,认为这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我也受过白眼和委屈,一路来我想过很多次放弃,可人民饭店的企业文化一次次鼓励我留了下来,平凡的工作坚持下去就是一份小小的伟大。店里的老师、同事们温柔体贴的安慰,那种感觉一直在我心底萦绕……转瞬30年,今年12月底我就要退休了,回想过往,这个留下我青春和成长的单位,我总情不自禁有流泪的冲动,这是一份难以割舍不离不弃的感情。我想把祝福送给我的单位,希望人民饭店一直是大家记忆中的兰州金字牌老字号,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希望我退休后有更多人为他奉献自己的力量。”人民饭店前厅领班汪雁玲动情地跟聊着。
1956年,人民饭店作为金城老字号企业开业,一直是兰州市民心中的行业标杆,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1992年,19岁的汪雁玲来到这里,她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情景:“我以为进去是迎宾或者更体面的工作,可是来了就成天打扫卫生,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也和客人发生过冲突,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告诉我:‘这么委屈就别干!
’我也想着放弃,但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我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动力,一路下来,我从一名小小的客房服务员成为今天的前厅领班。在人民饭店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让我爱上了这个老字号企业。多年来,我也带了很多新人,对待他们我也如同前辈对我一般耐心。鼓励他们成长、勇敢,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定义,我感受到自信和充实。”
年底12月,汪雁玲就到了退休的时间,提到这,她眼眶红了,她笑着说:“我的工作告一段落,但我相信,会有更多人爱上这里,人民饭店也会一直屹立在张掖路上,它将承载我们世世代代工作者的精神,成为兰州最靓丽的老字号名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王潇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