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坊遗址展览馆_展陈设计详解/城市游荡(安仁陳設展覽館)
△安仁坊遗址展览馆 ©郑焰
“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这是《长安志》中记载的安仁坊。安仁坊是唐长安城外郭城108坊之一,位于朱雀大街东第一列、自北而南第三坊,唐代荐福寺(小雁塔)以南。
近年来对安仁坊的考古发掘,其平面形状略呈方形,东西为562米,南北为540米。安仁坊遗址展览馆,在唐代安仁坊遗址之上建立,是以展示历史遗迹为主旨的城市展厅,占地面积约6100㎡。
硬装设计团队为由WJID维几设计,建筑空间古朴且不失现代,曲折环绕的路径和恰到好处的“开窗”,总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夯土、车辙和散落的瓦片为真实的历史遗存
展陈设计及施工由西安吾悦尚顶团队担任,团队李昱、吕淼,两位均有十年以上当代艺术从业经验,这一次对安仁坊遗址展厅的跨界设计,我们看到一个对“内容用心,形式创新”的设计团队,如何在历史遗迹之上,适度呼应、把握分寸的创作实践。
01
居
展陈围绕“唐代市井生活”主题,一层空间以“生活方式”展开,分为居、服、乐、舞、诗五个单元,二层则是“五味”:节、味、茶、酒、多媒体。
据现有文献及墓志记载,至少有30多位名人曾在安仁坊居住,人物身份多样,地位普遍较高,其中包括万春公主、宰相元载,诗人元稹、杜牧,以及高僧金刚智、实叉难陀等,符合长安居民“西富东贵”的史料记载。
△“居”单元
设计团队通过展厅一楼东边的一面墙,将安仁坊居住过的名人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名人效应”,拉近观众对安仁坊的认知距离。
同时,设计团队在“居”单元围合出单独一间展厅,沿着行走路线于展厅外壁,以舆图形式展现唐长安城里坊布局,安仁坊内建筑、院落形式,并请西安文物考古局张全民博士和清华大学建筑学贺从容教授,共同复原了万春公主和元载位于安仁坊的宅邸推想图,强化观众对唐代宅邸形式和规模的理解。
△元载宅邸推想图
进入围合的展厅空间,共两部分展区,以“时间”为引,牵出观众对唐长安城的想象。一侧展区通过“缝隙”吸引观众附身观看,沿着展览动线,一个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从长安城的安仁坊来到西安“安仁坊遗址展示”区域,正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剧本由设计团队策划,插画师维海绘制。
△“缝隙”内的插画
△展厅内对于古建筑构件介绍
另一侧,不同于大多展览使用的古建微缩模型,安仁坊运用动静结合模式,涂上白色石英砂的微缩模型,辅以投影动画。于是,在长安城南的几个坊间,人们走在热闹的街头巷尾,春花冬雪,忽而草木繁盛,忽而雪压枝头,是一幅更为生动的长安市井。
02
服、发、妆
在“居”单元后,沿着展览动线,是对唐代服、发、妆的展示。服装展示区,使用横竖线条分明的展架,呼应建筑空间顶部秩序井然的格栅,轻柔的纱帘作为区隔,并以此为载体投影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唐代服饰。
△“服”展示区
值得一提的是,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玻璃地面下的夯土、车辙和散落的瓦片为真实的历史遗存,玻璃地面之上展示品均为复原品。
为了确保高质量的还原度,设计团队查阅大量史料记载,请教专业领域专家,反复斟酌文本书写和动画剧本;建筑模型、茶酒器、服装、乐器和唐果子等实物,均为团队与工匠共同研究制作,其中无骨花灯、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鸡距笔,这些具有唐代工艺代表性的物品,则由非遗传承人打造,设计团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安仁坊遗址展示馆能够持续保持热度的重要原因。
落到服装上,设计团队查阅了诸多服装史料,并从敦煌壁画寻找原型,对服装样式和纹样有了比较扎实的把握。
颜色上,鉴于年代久远,没有确切参考,设计团队运用唐代流行的草木染方式,为安仁坊展厅设计并制作了24套精致华丽、娇俏可人的唐代服装。
△“妆发”展示区
唐朝女性风华绝代,敢于尝试多样的妆容、服饰,展现出大唐文化的开放包容。展馆一楼北侧,一幅手绘的长卷图是插画师在宣纸上的原创工笔画,对唐初、中、盛、晚各个时期女性的妆发进行复原,同时,在其对面展柜里摆放相应的发髻和发饰样式予以展示。
03
乐
穿过“妆发长廊”,便来到乐舞展示区。乐,是一个抽象的艺术形式,设计将四个发音装置挂在顶部,内部用文字对相应的音乐形式加以说明。
△“乐”展区
钟罩形式的装置半遮半掩,引得人们窥探,感应的音乐随即响起,互动就此发生。音乐展厅位于展览馆北门方位,设计将铁质链条以水波纹的样式串联,遮挡门窗的同时,亦产生与音乐唱和的韵律感。
展厅外壁应用了导电玻璃技术,其上用玻璃字排列出唐代《秦王破阵乐》的两首乐谱。据李昱介绍,此次安仁坊使用的导电玻璃尺寸目前为亚洲最大。
△玻璃字打造的乐谱
△玻璃栈道
安仁坊参观走廊为回廊形结构,遗址坑始终位于展馆中央。穿过一段玻璃栈道,展厅一楼西侧可见五件唐代乐器的复原品,最著名的当属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正仓院考古记》称它“为天壤间之瑰宝”。
资料记载,螺钿花心的彩色美石,原是先在美石的背面绘出花纹,然后镶嵌,这也是唐代工艺普遍的做法。设计团队找到扬州螺钿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复原此物,得以一见。
△唐笙
△琵琶
△制作过程 提供图
04
舞
向五件精美乐器的西侧望去,唐代载歌载舞的乐人透过高清投影跳动在仿古城砖的墙壁上。鲜艳舞衣碰撞灰色石材,灵动与古韵交织,大唐的一抹红在历史遗迹之上绚烂盛放。
△“舞”展区
05
诗
提到唐文化,唐诗一定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全唐诗》共记载二千二百余位唐朝诗人,诗歌约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且唐诗风格多样,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也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
△站在对侧望向“诗”展区
△“诗”展区
在唐诗区,设计团队将鸡距笔着重展示,这种唐代流行的“毛笔”,因笔锋短而犀利,形粗状如鸡距(鸡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而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鸡距笔赋》。
△复原的鸡距笔
设计团队联系到鸡距笔技艺传承人王师傅,王师傅是浙江湖州人,曾在1988年为西安复原过一套唐代鸡距笔,这次安仁坊展出的20支鸡距笔是王师傅第二次为西安打造,展现出唐代文房四宝中重要的“笔”文化。
△制作过程 提供图
沿楼梯前往二楼,首先勾起大唐记忆的,便是高高挂起的灯笼。唐代民间灯会极为兴旺,长安城执行宵禁制度,却破例容许在元宵灯节的前后三夜彻夜游玩观灯,被称之为“放夜”。唐代诗人崔液就写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站在一楼透过“开窗”看到花灯
△无骨灯
唐代最流行的花灯,当属无骨灯。无骨灯又称仙居皤滩花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的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灯体轻巧能飞。
设计团队请浙江仙居无骨灯非遗传承人,打造了多只真正的“唐灯”。而浙江仙居,自唐代以来,一直有着制作无骨灯的历史传统。
△制作无骨灯 提供图
06
唐五味
味,即通过食物,想象“唐之味”。展览共有节、味、茶、酒、多媒体五个单元。
△节展示区
节,在二楼展厅西侧。悬挂的旗子上按照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对应的唐诗,以及适宜的食物。春分,就有诗: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春分对应的食物是:春卷。
味,展示的是唐果子,这种起源于唐代的一种面点,可以茶宴中佐茶而食。唐果子外形精致小巧,多以花朵造型雕刻。
△味展示区
茶,设计团队根据陆羽《茶经》,唐代煮茶法制作工艺复原,摆放的器物均为金银器錾刻技术。
△錾刻技术 提供图
△摆放器物均为工匠师傅亲手打造 提供图
△酒展区 ©郑焰
酒, 同茶展区一样,所用桌椅、器物都是团队找到专业师傅打造,摆放的方式,经过团队反复斟酌,至少要调换20次以上。
酒展区的月牙凳,作为唐代家具,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是唐代宫廷中妇女们常用的一种坐具,又叫宫凳。设计团队找到长安区的木雕师傅,根据唐代人身高,1:1复原了月牙凳。
二楼东南视听展区,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展现的是唐朝人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坊门被打开、小孩子进“南山塾”学习、人们玩双陆棋、寺院的僧人煎茶,直至坊门关闭、晚间的歌舞宴饮等。
△多媒体展示区 ©郑焰
走在安仁坊遗址展厅,低头,可以看到玻璃地面下的真实历史遗存,总是不免感慨时移世易。好在展厅内丰富的内容,让人抽离感怀,得见“大唐容颜”,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遗产。
撰文/高大壮
摄影/高大壮(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