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思维破解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 促进山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銀花本草產業)

一、“中医+”思维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重视以及学科进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瓶颈。针对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掣肘、弊像,如中医从业人员学科基础薄弱、中医药知识掌握存在碎片化和过度专业化、西化思维严重等。有鉴于此,何清湖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医+”思维,旨在充分尊重中医学特质、遵循中医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药学科内部的整合及实现中医药学外部与其他学科的广泛交叉,来推动中医药行业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巩固学科特色、稳定学科核心而回归本色。
简单来说“中医+”思维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意即整合中医药领域内部的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进行必要融合;二是“中医药学科+X”,意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打破桎梏、转换视角,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创新。

二、金银花与山银花的争议
1977年至2005年,南、北方所产金银花名称皆为“金银花”。2005年前,全国中药材市场上流行的金银花品系有两个,北方金银花(忍冬)品系,主产地以山东平邑、河南丰丘和河北巨鹿为主,而南方金银花(以灰毡毛忍冬为主)品系则主要以湖南溆浦、隆回、重庆秀山、贵州务川、四川南江和广西忻城等地为主。
由于《药典》命名原则是保证名称的唯一性,一物一名、一名一物。2005年版《中国药典》首次分列“金银花”“山银花”两个条目,规定金银花来源只有忍冬科植物忍冬,山银花基源为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因此,南方主产的“金银花”被更名为“山银花”。
在此前几版药典中,也有类似的分列项目。如常用中药麦冬,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主产于浙江、四川,习称“杭麦冬”“川麦冬”。1995版《中国药典》增加收录山麦冬,并又被细分为短葶山麦冬和湖北麦冬。除银花和麦冬外,葛根(野葛、粉葛)、黄柏(川黄柏、关黄柏)、前胡(白花前胡、紫花前胡)、紫草(软紫草、硬紫草)、土木香(土木香、藏木香)等所含成分差别较大的多来源品种,在2005版药典中均按“一物一名”原则进行了分列。
2005年以前获得批文的中成药大宗品种,如果成分里有金银花,那么南、北方“金银花”都应可以用。事实上,南方“金银花”被更名为“山银花”以后,部分人单从名字强调二者差异,提出“山银花不是金银花”,导致南方“金银花”的使用量急剧降低。这种更名带来的争议不仅影响了中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解决这一争议对于山银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目前山银花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是产量、质量高,但市场使用量低。湖南山银花产量和质量高,受更名影响后使用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中成药大品种、保健品以及食品对湖南山银花的使用度非常低,中药处方中山银花的使用率也有待提高。中医药企业在链接、带动上游中药材产业方面的作用不强,使得当前的山银花产业既无法实现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也无法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式突破。
二是种植积极性高,但市场预测难。盲目种植在生产中依然普遍存在,缺乏精准有效的调控,缺乏市场信息大数据分析,导致市场与生产环节欠契合、预警不及时等情况,易出现伤农事件。目前农民脱贫效果好,但持续增收机制欠完善。
三是以一产为主,科技含量低,没有与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目前山银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亟需加强中药材产业科技支撑,助力孵化出以山银花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和拳头产品,促使山银花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紧密结合。
四、运用“中医+”思维促进山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1.科学看待金银花与山银花
金银花、山银花在药性、归经和功效等方面极为相似,且同为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2005年后“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别进入药典,但性味、功能、用法描述“一字不差”。可以从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比较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差异。
金银花主产地主要位于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南等地;山银花主产区位于湖南、重庆、江西等南方各省。测定不同区域金银花和山银花中成分含量,比较两者含有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发现金银花和山银花受到地域影响较大,部分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导致两者的功效有所差异。从性状鉴别上比较两者的差异,山银花的花蕾较金银花稍长,在显微结构下,可以根据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外表面有无腺毛而区分两者。使用标识成分的方法进行鉴别发现,运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山银花的各个品种中都含有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两种皂苷成分,而金银花中则没有检测出两种皂苷成分或者含量低到忽略不计。
目前从金银花中发现的挥发油、环烯醚萜、黄酮类成分数量很多,要高于山银花。含量上亦有所差异,有机酸含量山银花较多,而木犀草苷含量则金银花多。比较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理作用发现,解热抗炎作用以金银花的效果更好,山银花的抗病毒能力要强于金银花。山银花中存在着致敏反应的皂苷成分,而金银花中的皂苷则不发生过敏反应。在所有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中药制剂中,严格规定了注射剂只能用金银花而不能用山银花替代,其他的剂型中山银花可以替代金银花。
2.加强山银花科学研究以及药品、保健食品等开发
从药智数据网站(https://db.yaozh.com)检索“金银花”,成分含有“金银花”的药品如银黄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复肝宁片等共1431条,中成药处方456条,药品名称含“金银花”的7个,国产保健食品177条,国产化妆品644条;而检索“山银花”,成分含有“山银花”的药品如维 C 银翘片、复方红根草片、复方感冒灵颗粒等共103条,中成药处方24条,药品名称含“山银花”的未检索出,国产化妆品6条,国产保健食品条目未检索出。从中国知网专利查询检索“金银花”,共得到5683条授权,而检索“山银花”,共得到131条授权。目前对于山银花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还很少,缺乏系统深入地认识,致使山银花相关药品、保健品、食品等开发以及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性和后劲。
3.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目前湘药品牌和湘药企业总体规模尚可,九芝堂、千金药业、汉森制药、天地恒一、天济草堂等进入中药企业全国百强,23个中成药品种产值超亿元,中药制药工业已初具规模。应鼓励湖南中药企业开发以山银花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品种。加大对道地中药品牌产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将一批创新性高、惠民价值显著的山银花中成药产品列为湖南省中药产业重点品种进行培育。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湖南省中药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视野、创新品质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虽有资源优势却不占产业优势,虽药材产量较大,但缺乏高附加值的终端大品种支持,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能力不强。目前山银花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应深化创新驱动,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强化山银花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坚。
三是发挥产业链联动作用:1.通过三产倒逼一、二产发展。湖南健康服务业底蕴较深厚,群众基础广泛。目前已有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颐而康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优秀企业。在健康服务业中加大山银花饮品、药膳以及药食同源产品的使用度,突出湖南山银花的品牌性。2.通过二产带动一、三产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是中药材价值显著提升的重要形式,中药材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业态广等特点,未来“药品”领域应用仍是中药材精深加工的重要业态。3.发挥院内制剂的带动作用。鉴于中成药品牌培育周期长、研发难度大的特点,当前可以以院内制剂为突破口,大力开发以山银花为主要成分的院内制剂,通过院内制剂带动山银花产业发展。4.加大山银花衍生产品开发。应加大山银花精深加工研发投入,使农业投入品、植物提取物、食品与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山银花衍生产品在中药材产业链中实现更优价值与市场重大突破。
4.讲好山银花的故事
2014年8月12日,国家药典委在《关于金银花、山银花分类有关问题的说明》中介绍,“金银花”作为药名首见于南宋的《履巉岩本草》。《履巉岩本草》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地方性本草书。宋·王介撰于嘉定庚辰(公元1220年)。该书对了解南宋时杭州一带民间用药的发展情况及本草考证等方面都有其重要意义。
历代对金银花功用确定和发展贡献突出的医药学家如陶弘景、李时珍、吴鞠通等,均是南方人,他们必然是就地取材,使用的是“山银花”。这些南方医药学家编撰的《本草纲目》《滇南本草》《本草正》《雷公炮制药性解》《得配本草》《本草备要》《生草药性备要》等本草著作所记载的“金银花”应是南方的“山银花”。
2014年11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增加了山银花。金银花和山银花功效一致,南方山银花有产量优势,南方中医药企业应联合起来共同讲好山银花故事,开发山银花粥、山银花降火茶、山银花露、山银花薄荷饮等药食同源产品以及山银花保健品、山银花抗菌产品等。
总结
南方种植山银花的大省应联合起来做好山银花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山银花的认识。南方各省要带头在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大范围使用南方自产的山银花。在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列药典的既定现实下,跳出金银花的身份束缚,坚定山银花自信,讲好山银花故事,旗帜鲜明地打响山银花品牌。(作者 何清湖 湖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