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_传统民间艺人“十八匠”_你知道几个(幾個農村你知道)
十八匠是中国民间对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他们走乡串户,用手艺服务农村,从妇女带的金银首饰,再到日常的锅、瓦、盆、瓢等生活用品,包含了农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八匠并不是只有十八个,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在这就不说了,概括为“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漆,染篾弹伞陶,剃头泥瓦皮。”其分别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石匠、木匠、雕刻匠、画匠、漆匠,染匠、篾匠、弹花匠、伞匠、陶匠,剃头匠、泥瓦匠、皮匠。
铁匠
铁匠
铁匠是古老行业,锅铲菜刀剪刀火钳钩子挖锄镰刀……千家万户都离不开。在没实行气锤锻造以来,几千年来铁匠的操作流程几乎一成不变。俗话说,“世上三件苦,打铁摇船挑堰土。”打铁是苦活路,铁匠们苦中有乐。
锡匠
锡匠也是古老行业,其可划为板金工的范围。他们用薄铁皮制成炊壶酒壶灯盏等器具,通过锡焊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随着机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问世,锡匠也自行淘汰了。
石匠
石匠更古老,自古以来石刻石雕土木建筑日常用具都离不开石匠,石鼓文石磬就是古代石匠的杰作,石刻石雕是古代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直径一尺许的石磨,分带盘无盘两种。随着这些食品的商品化以及电磨普及,石匠的领地越来越狭窄,但是这古老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席之地。
木匠
木匠也是由来已久。俗话说,铁匠靠眼看,木匠靠划线。如今,木匠传统的划线锯刨凿孔穿榫手工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加工以及螺丝粘胶取代。
雕刻匠
雕刻匠历史悠久,从帝王将相的玺印到活字印刷的制版,都是雕刻匠辛勤劳动的结晶。直到汉字电脑制版问世以来,加上私章的应用范围日趋狭窄,雕刻匠的队伍才急剧萎缩。
画匠
画匠是旧时的称呼,后来称画师画家。画匠也是古老的行业,过去的雕梁画栋以及肖像壁画美术装饰都靠他们完成。一般说来对于这一行,无绘画天赋是难以入门立足的。
漆匠
漆匠原来是专指做生漆(即大漆)的匠人,出土的大量漆器可以说明早在两三千年之前漆的采集和使用的整套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利川的茅坝漆在全国小有名气,恩施不少地方都出产大漆。由于化学漆生产施工简单价格便宜,近二三十年来大漆受到化学漆的严重冲击,漆匠(大漆)几乎后继无人。为了保护这个国宝,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让漆匠这个古老行业传承下去。
染匠
染匠的粗蓝布蜡染花布过去在鄂西举目可见,土家族广泛应用的服装头饰铺笼帐盖几乎都是出自染匠之手,如今只成为工艺美术的点缀。这个行业正在趋向没落。
篾匠
俗话说,“养儿莫学篾匠,十个指头像和尚。”从古至今,竹器却比比皆是,竹器有筷子、蒸笼、筲箕、刷把、簸箕、撮箕、箩筐、扁担、筛子、竹席、篾席、提篮、吊篮、盖篮、烘篮、斗笠、雨伞、扇子、毛笔、竹屋、竹椅、竹桌、竹窗、竹床、篾绳、皮篓、书架、书箱……加上以竹为骨架的藤器,简直举不胜举。如今篾匠已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专利,年轻人几乎不学这个手艺了。
弹花匠
弹花匠,身背一张弓,弹起花来嘣。如今罕见,棉花棉絮加工被机械取代。
伞匠
伞匠,也是古老行业。直到六十年代末,流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油纸伞,就是断桥会中许仙借给白素贞的那种伞,亦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拿的那种伞。其是竹篾骨架,伞面裱糊皮纸,上色后刷上桐油。结实的伞有油布伞。后来晴雨伞取代了传统伞,伞匠也自然淘汰,寥寥无几的伞匠只能做些娃娃的玩具伞。
陶匠
陶匠,专做碗盘碟壶罐缸钵。烧制碗缸钵罐沙锅沙灶之类,为区别江西湖南细瓷,当地的碗称土碗。沙锅沙灶算得鄂西专利,历史悠久。沙锅分为鼎罐和烘锅两种,都带盖,深灰色,内外表面呈沙粒状。新鼎罐新烘锅使用前须用浓米汤浸湿,使用日久汤液才不渗透。鼎罐沙锅沙灶之类如今实为罕见,当地有心人应该注意搜集珍藏,它们就是正在绝迹的珍贵文物。
剃头匠
如今不叫剃头铺理发店,而叫美容发廊,不叫剃头匠而称美容师。现在乡下的剃头匠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一声手机呼叫,远处的剃头匠可骑摩托上门为不便行走的老人理发。
泥瓦匠
泥瓦匠,修建房屋、砌灶捡瓦。屋漏了要换瓦,需泥瓦匠上屋盘捡。旧时的灶屋都有一个占地两个多平方的腰子灶,两口锅一两个瓮坛,有烟囱及灶神龛。就像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帮厨的那种灶。修建这样的灶是泥瓦匠的看家本领。后来泥瓦匠演变成建筑工人-瓦匠。
皮匠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要小看皮匠,一个皮匠可养活一大家人。没有胶鞋的年代,皮匠做钉鞋。除了与鞋关系密切的皮匠,还有一类与皮关系密切的皮匠,这就是硝皮匠,皮革的鞣制叫硝皮。兽皮作为衣料由来已久,剥下晾干的兽皮发硬并且掉毛,不能直接用作衣料,必须用硭硝进行“硝皮”处理,使其变软不掉毛方可使用。在现代化的今天,街头巷尾仍然有皮匠一席之地,看来他们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还有生存的空间。
未来,十八匠消失或面临消失,很多农村传统手艺都被淘汰了,着实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