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城故事”征文第一季获奖名单(古城這一黨史)
“我的创城故事”征文(第一季)获奖名单
张望林 《从耤河边走过》
王明清 《王大娘“创城”记》
董 彤 《摄影人:记录瞬间的精彩》
庞志刚 《山乡美容师》
郑 忻 《让文明之花在心中绽放》
(获奖证书及奖品,将由区创城办联系作者予以发放。)
附:获奖作品选登
从耤河边走过
文/张望林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条河,也许是过去的,也许是现在的,还有可能是将来的。所以我们时常说生命之水,更有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一经典的哲理之言。在我的生命之旅中,同样有一条河,那就是耤河,所有的天水人都知道,那是一条被誉为天水人的母亲河,流淌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伴随了多少个朝代更替,更是沉了多少个谁也说不清楚的故事!
耤河,从西而来,向东而去,合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流经天水古城,毫不留情地将古城一分为二,才有目前城北城南之现状,更符合阴阳平衡、伏羲八卦之说,构成渭水重要的一条支流,至于它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从“洋水”、“乌油江”到“耤河”、“藉河”,至于它到底叫那个名字,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提耤河,天水人都明白就是那么一条河,早晨迎接太阳,晚上又伴随夕阳,与憨厚淳朴的古城人相依相伴。在我的记忆中,耤河似乎从未断流过,只不过有时水流大,有时水流小而已!
沿着耤河而上,大致有这么几条支,一条从西来,是甘谷、关子、铁炉、庞家沟等地的水汇聚而成;另外一条从西南而来,是娘娘坝、店镇、马家河等地的溪流汇聚而成,这两条分支在西大桥附近握手言和,便浩浩荡荡奔城而来。在城区右纳吕二沟,左纳罗玉河,向东至麦积峡口注入渭水,成为渭水重要的一部分,再朝大江大洋扬长而去,这基本就是耤河的全部。
在我曾经的记忆中,昔日的耤河并没有今天那么的美丽。上小学时,常常听村里的大人这样来责骂孩子,“你不好好念书,长大就给我到南河坝洗砂石去。”那时也不知南河坝在那儿,后来才知道南河坝就是耤河。听他们说,在过去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环保意识、城市文明几户都是高高挂起的事儿,那时的耤河可以说是洪水横流、荒草生长、污垢遍野,成了我们今天说的脏乱差的典型。殊不知,耤河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依然艰难的承受着内心的伤痛,也只有经历一场狂风暴雨之后,河道才会被冲刷的干干净净。从西到东,南大桥是横跨在耤河上最为耀眼的风景,那是当时古城内少有的标志性建筑,正因为南大桥的存在,拉近了南北两边的距离,每当大雨过后,人们便站在桥上,目睹奔腾的洪流,回想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场面,是不是和眼前的耤河一个样子,给人们带了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年幼的我们,家在农村,离城甚远,也只能从来过天水城的那些人的口中,听一听关于耤河、南大桥、西大桥的一些事情,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实为充满好奇与向往!
后来我长大了,进城读书了,才真正目睹了耤河。那时大约是九十年代末,耤河还是那个样子,干巴巴、脏兮兮的,只不过流水比我家乡的南沟河稍微大一些,却没有家乡的溪水清澈,令人大失所望。而横跨南北两边的西大桥、南大桥、七里墩大桥,对于从没见过桥的我来说,还是让人很震撼,特别是南大桥,不得不佩服那些勤劳建造者的智慧与付出,是他们让天水古城南北相互贯通!
举首远观,时不时还能看到河滩上有人舞动着大铁锹,撑起一张大铁网,一锹一锹往上扬沙,原来那时大人们说的“不好好念书,长大就到南河坝筛沙子”是真实的。那时确实也很庆幸自己还读了点书,要不筛沙子的人说不定就是自己。由于淘沙的人随意性大,河坝这人一个坑,哪儿一个坑,还有人是出于爱好还是经济拮据,尽然在河滩上零零星星围起来,种植一些菜来,这儿一片,那儿一块,如果航拍下来也许就是一件“百家衣”了。河里的水跟蚯蚓一样弯弯曲曲、时粗时细、扭扭捏捏,漫无目标的流向远方。发大水过后,河滩上还存留着上游冲下来的木头、塑料等杂物,还有一堆堆大小不一的石头,让耤河的整个河滩一看便觉得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或者是不被待见的苦命儿,凉在哪里一筹莫展!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短短的十多年,耤河也搭上了21世纪的快车,跑出了惊人的加速度,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耤河理所当然也在其中。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那一批批对耤河的关注者、守护者、建设者的高瞻远瞩与砥砺奋进,终于让耤河穿上了新的嫁衣,迈开了文明化、现代化的新步伐。特别是近年来耤(藉)河风情线的开工修建,大大增添了耤河与古城的新元素,正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也可以由一条耤河足以看出天水古城现代化发展的新步伐。也许是受“《秦州记》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的影响,在风情线修建中,天水湖便作为耤河风情线的重中之重,湖水绕城、天水相间、自然和谐。自风情线开建以来,淘沙的不见了,种菜的没有了,偷偷倾倒垃圾的也不见了。耤河杂乱无章、狼籍不堪的面孔开始露出新颜,“一河两治”的独到风格,北边以人文景观为主,南边以自然为主,各有特点、齐头并进,把人文与自然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凸显的淋漓尽致。
沿西大桥向东而行,漫步在耤河边,的确是一种超然的享受,途经樱花园、水车、石子路、樱花树等等,映入眼帘的天水湖,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湖中有一些草滩,设置了一些鸟儿的窝,成千上百的鱼儿游来游去,水中的天鹅和鸭子嬉戏打闹,更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忽而展翅飞翔,忽而在湖中草滩上歇息,这里瞬间仿佛成了鸟儿、鱼儿的天堂。紧闭双眼,轻轻的吸一缕空气,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如果在春末夏初的时候,远远望去一池的荷花,郁郁葱葱、摇曳不定,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耤河的美便不言而喻了。沿着河的北岸,有修建的林荫小道,也有花台亭榭之类,还有工人们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的确是要有尽有,充分彰显出天水城市的文明化进程。最有必要说的,算是沿耤河修建的那几个文化广场啦,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告牌错落有致的布置在最醒目的地方,时不时的提醒过往的行人,让大家明白,“天水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环保理念,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人类的文明与城市的文明息息相关,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
在耤河的中段附近,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栩栩如生的浮雕画,一幅幅呈现在行人的眼前,大多都是反映天水历史文化的,有“天河注水”、“飞将李广”、麦积山石窟、玉泉观等等,形成了耤河文化景观墙。随处可见的花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争奇斗艳、自由开放。向东而行,玉兰花也算是耤河的一部分,古城的玉兰可以说春天的使者,刚刚天气一变暖和,她便挤破头皮跑到古城来,把春天接回来。耤河边的玉兰花主要集中在公园附近的那个广场,初春开放、玉树琼花,赶趟儿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抢着爬上了枝头,在毛茸茸的花蒂上面开满一层又一层的白花,呈喇叭状,一朵挨着一朵,仿佛白衣仙子下凡,装扮点缀着耤河的所有。花树下的行人,无不在此停止脚步,昂起头来,细细品味着这远道而来的花仙子的清香。有花、有水、有树、有人的耤河,这是她的自豪与骄傲,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梦想。
靠在耤河边的栏杆上,迎面吹来一阵阵和煦的凉风,湖面上的水波一圈一圈随之而去,这种惬意的生活是耤河给予所有天水人付出后的回馈,短短十多年的奋斗与努力,昔日脏兮兮的耤河早已不复存在,迎来的却是眼前美丽、祥和、幸福的耤河。贯穿南北两岸的大桥也不再只有西大桥,南大桥和七里墩大桥,还有新修建的天秀桥、红桥、双桥大桥、迎宾桥、天润桥等等,一座比一座雄伟,一座比一座更有艺术性,让天水的南北融为一体,横跨在耤河边上,与耤河和睦相处,包容了天地之间的灵气,为天水“陇上江南”的美誉增添了一分又一分的蕴含。如果说耤河的美更多的来自人们的努力创造,只有爱上这座城市的人,才足以会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也只有这一份沉甸甸的爱,才足以让一条河的故事越讲越深,越传越远。
从耤河边走过,早已今非昔比,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排排镶嵌在古城的南北大地,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纵横相错的马路连接着城市的血脉,此时的耤河已不再是一条河,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文明的气息笼罩在耤河的上空,你瞧,河南岸的轻轨列车道正在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修建,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耤河又会增添一束时代的光芒,照亮正在奔跑中的每一位远行的游子,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脚步呀!
如果你有幸雨中走过耤河,那就另一番风味了,湖面上被丝丝细雨溅起的圈圈涟漪,仿佛伊人清亮透彻的眸子里的眼泪,含情脉脉而又风情万种。猛然回首,河岸上撑伞走过的行人,似乎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虽然没有油纸伞的情调,却有了雨中漫步的浪漫。岸边的垂柳依依,占满雨珠倒映在湖中,雨水便成了苍天给予耤河最好的恩赐,滋润了古城的所有。湿漉漉的台阶和那精心制作的石子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坑坑洼洼,仿佛人生的旅途,有阳光大道,还有更多的坎坎坷坷。匆匆而行的人们,不得不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有家的地方,耤河恰恰就是守护古城的使者,相拥一座城,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始终在守望相助的路上!
耤河,这条天水古城的母亲河!
她以甘甜的乳汁养育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秦州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呵护她。我们永远相信,耤河今天的美,来自于一代代人的努力与奉献。那么耤河将来的美,更需要新一代人加倍的呵护与付出!
作者简介:张望林,秦州区作协会员。
摄影人:记录瞬间的精彩
文/董彤
时令已到惊蛰,但迟来的暖湿气流还未使这座黄土高原上的西北小城真正的暖和起来,除了在街道上偶尔能看见几个穿着单薄衣服的青年外,大部分人依旧裹着厚厚的羽绒服。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树叶散落在地面。起床洗漱后,朱文慧背上自己心爱的照相机匆匆出门向12路公交车站走去,今天是星期六,但她还是要到单位上班。“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基地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学习百年党史、传承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活动,邀请中梁学区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我要赶到单位,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美好的时刻。”
朱文慧是中梁镇政府办公室的宣传专干,从小爱好摄影的她,身边总是会放一台照相机,“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摄影是光和影交织而成的艺术,我对这句话非常赞同,摄影可以记录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美好的瞬间。”12路公交车穿过热闹的市区,沿着天松公路驶向郊区的中梁镇政府。“以前,往镇上走的这条路由于重型车辆的碾压,导致路面大坑连着小坑,特别难走,路上到处是飞扬的尘土,坐车都不敢开窗户,现在重新修了柏油路,坐在公交车上,打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窗外的风景,很是惬意,再过一段时间,洋槐树开花了,甜甜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道路两边还会开满各种颜色的花,特别好看,路两旁的树每年也会进行修剪、刷白,现在正值春季,镇上组织每个村子抢抓时机进行春季的美化绿化工作。”朱文慧说着,脸上露出笑容,两个浅浅的酒窝在阳光下时隐时现,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车子经过时沿途的风景。
公交车停在中梁镇政府门口,朱文慧下车直接赶往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基地,“我们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基地在党史馆内,与镇政府离得很近,所以平时特别方便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三月份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前几天已经举办了‘志愿服务在行动、绿化美化我先行’和‘志愿服务显真情、爱心理发暖人心’两期活动,今天的这期活动是第三期,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能给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午10点,中梁学区的青少年学生如约来到中梁镇党史馆,朱文慧和她的同事宋鹏佳一起热情的接待前来参观的学生。“宋鹏佳是我们镇龙凤村的文书,也是党史馆的讲解员,人特别漂亮,讲解也深入人心。”朱文慧说,“我们镇的党史馆将中国共产党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党和国家发展的光辉历程全部陈列出来,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党史馆经共青团秦州区委、秦州区教育局、秦州区人社局、秦州区文旅局和秦州区少工委同意,设立为秦州区少先队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基地里,学生们围绕在讲解员身边,用心聆听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故事和先进事迹,讲解员宋鹏佳在耐心的回答着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朱文慧举着照相机,用心的捕捉着每一个画面,随着照相机“咔哒”的快门声响起,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被保存了下来。
参观完党史馆,学生们纷纷跑过来向他们的大姐姐表示感谢,“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样子,感觉时光过得好快,眨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也已经是两个小孩的母亲了。”朱文慧说着泛红了眼圈“看到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感觉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基地出来之后,朱文慧回到办公室整理照片,“每次举办完活动,我都会写成信息,然后插入图片制作成动态投稿到区融媒体,在看秦州、新甘肃等媒体网站让更多的人浏览,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来。”电脑打开,里面保存着各式各样的照片,“这一张是镇上组织大扫除的,这一张是人居环境整治的,这一张是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志愿服务的,这一张是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党史馆的……”朱文慧一张张的翻看着之前保存下来的照片。
在中梁镇,有许多像朱文慧一样辛勤付出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照在这个阳光女生的脸上,安静的办公室里回荡着敲击键盘的声音……
作者简介:董彤,中梁镇人民政府干部。
来源:秦州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