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乔振一的记忆宫殿 — 凤凰艺术(藝術鳳凰宋體)


2023年中秋节当天,《惑之密度》—— 乔振一作品展在一艺术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由杜㬢云担任策展人,展览集中展现了乔振一近2年的10件作品。
2023年中秋佳节,“惑之密度:乔振一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一艺术中心开幕。策展人杜曦云在前言中写道:“乔振一钟情于物的丰富能量——有形与无形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因为人的能力先天有限,物的丰富能量,人无法测透。这造成了人对物的无尽困惑,以及解惑的不懈动力”,而就在一个月之前,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艺术家在这里举办过个人展览“格物”,用收集到的搓衣板创作出了多种形态的作品。
乔振一曾在浙江科技学院取得轻化工程的学士学位,后于北京交通大学取得经济法学 的硕士学位,2021年修于中央美术学院装置艺术与材料语言高级研修班。乔振一的成长历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艺术家顾德新与朱金石,即他们都没有在基础教育之后接受过长时段的、系统性的艺术教育,但是他们都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只不过乔振一曾是一位与商业关系密切的公司法务,而其他两位艺术家曾是在工厂中做工的工人。
当笔者问及为什么会选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乔振一谈到他曾经也带领一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团队,但是他发现:项目成功时,大家都是功臣;一旦项目失败,谁也不会只承认是自身原因,而怎么去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也变得很困难。所以,他想做可以让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事情;除此之外,他认为自己对当代艺术创作是极其热爱的,加上在疫情期间目睹的诸多自己或他人的遭遇,让他有很多话想说。于是,他决定选择投身不限材料、不限技法、不限空间的当代艺术创作。
乔振一在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现成品艺术,采用了挪用的策略,即《空》《寐》《铭》《双》;其次是材料艺术,使用重构手法的《四段式》《格》;第三是带有观念的装置艺术,即凸显形式的《漩》《历》《拔河》《熵》。乔振一作品的标题与阐释都十分简洁,说明他意识到过度自我阐释作品是在限制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思考。而往往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自身就拥有震撼人性的力量感与穿透现实的能力。
乔振一的作品也在融合多形式的艺术表达,他将《铭》中的铅字印模直接在人的皮肤上印下深深的痕迹,并且在开幕式上邀请了两位舞者在这件圆形的装置上跳舞;开幕式上,装置《熵》也融入了声音艺术,一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鼓手,上演了一支非常精彩的锣鼓乐。
位于一层的《漩》是一件巧妙的装置艺术作品。乔振一制作了一个近乎半米高的不锈钢骰子,将不同数量的圆形地漏作为点数。他表示自己想要呼吁大家远离赌博及一切成瘾性的有害活动。外表光亮的不锈钢骰子,里面却是暗流、漩涡。只要沉迷在其中,便可能会无法自拔。
《拔河》也是一件观念艺术作品,其意图一目了然,即被撕拉开的夹子也是一种社会或人的状态的隐喻。但他认为夹子的造型很像口罩:“口罩原来是保护我们的,但在过去的三年里,人们对它有了更多的理解与看法。这个作品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精神的真实写照。”
▲ 四段式,旧织布机柱,尺寸可变,乔振一,2022
笔者认为乔振一对于作品的命名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作品《四段式》在不加以阐释的情况下,观者很难明白艺术家的意图。但毫无疑问,乔振一对于材料是敏感的。他在铁钩、铅活字、竹筘和捕鼠笼中看到了一种历史的含义与社会的联系,而这一点也是很多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例如:谷文达使用用过的卫生棉条和卫生巾、尹秀珍使用穿过的旧衣物、张洹使用香灰、徐冰使用纽约“9·11”现场的灰尘、孙原和彭禹使用从美容院搜集的人体甘油三酸酯。
▲ 巫鸿及其编著的《艺术的物性》
著名艺术史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Wu Hung)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概观》中对于“材质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就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阐释,提炼出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性。巫鸿教授认为一些非传统材料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扮演着“超级介质”(Super-agents)的角色,并引用艺术史家莫妮卡·瓦格纳(Monika Wagner)关于当代艺术物质性中“材料”(Material)和“物体”(Object)的区分进行了解释,即“材质艺术”的倾向是将物体重新定义为材料。
▲ 历,铁板,260x55x190cm,乔振一,2022
乔振一自己并不看重风格,他表示很讨厌那些生硬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的艺术家:“这是在扼杀自己的创造力,人一旦把艺术创作的材料、方法限制了,同时也就把思想的宽度限制了。” 笔者认为乔振一的想法是对的:风格是在回顾中形成的,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 史景迁及其著作《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惑之密度——乔振一作品展
策展人
杜曦云
展览日期
2023.09.29—2023.10.2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中段一艺术中心
(凤凰艺术 独家发布 撰文/于奇赫 编辑/廖娴玲 责编 /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