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故事(43)保定最大的会馆(會館光緒總督)
会馆不仅房多,而且义地也多。安徽会馆共有房产65处、250间,义地309亩;会馆坐北面南,徽式三开间黑漆大门雄踞在条石砌起的高台上,正对门是一套四进正院。正院西部是坐北朝南的戏楼和它对面的“文昌阁”。再西散落着大小不等的七组院落。
安徽会馆产业如此之大,还源于方观承,方观承系安徽桐城人,传说方观承在进京赶考时,曾在保定落难,又饥又饿,晕倒在保定城隍庙里,巧遇保定上三源老板来城皇庙敬香,老板买了吃的给了方观承,并让方观承在他店里打工,方观承养好了身体,进京赶考,没想到一举成名。乾隆十四年(1749)七月,方观承由浙江巡抚,升迁致直隶总督,先后两任达20年之久(乾隆14年七月至20年9月21年正月至33年八月),方观承第一次在保定上任,为了答谢保定上三元老板对他的恩赐,故在保定修了大批的五道庙,庙中所点的蜡烛全部有上三源供给。除此之外,方观承还为府衙招录了大批安徽人士,做衙门的仆役。另外还有大批安徽籍人投奔来保的老乡。造成留保人士有增无减。这些留保人士中,有商人、有学子、有求方老爷办事的人。也有不乏聪明人,他们在保定单独或集资购置土地(义地),已满足留保安徽人员过世后安葬。到咸丰年间,率先由时任直隶布政史吴延栋(安徽籍人士),在保定东关外丁家园购地45亩,以补充义地不足。那时还没有兴建会馆,安徽籍人士,留在保定的人,大部分是官宦人家及亲属,有钱有势的人,这些人长期住在离衙门较近的西大街客栈里,所以西大街非常繁华。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率领他的淮军进入直隶与捻军作战,以保定为大本营。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大败,此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为安抚与捻军作战死去的安徽籍将士,曾国藩指示他的下属,时任直隶布政使的张树生(安徽人)在南关外八里庄购义地124亩,去安葬与捻军作战将士亡灵之用。
曾国藩告老还乡后,由他的得力门生李鸿章继任直录总督,光绪14年至17年(1888年—1891年),李鸿章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不难看出,从方观承上任直隶总督到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长达50多年里,几乎全是安徽人在保定当官,安徽人在保定留住的越来越多,聪明的安徽人仿效其他省来保人员单个出资或搭伙计集资,于光绪二年(1876)在保定半亩园购置房产兴建了安徽会馆,安徽会馆承担起繁忙的同乡联谊聚会和节日祭祀、礼敬先贤的场所,馆务活动一只长盛不衰。不难看出,安徽会馆之大的原因。
安徽会馆在半亩园路北。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是一座建在半米多高台阶上的徽式建筑,门庭有三间,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整个会馆内部挌局可分三大部分,有主院区,花园区,客房区组成。三大部分各有特色。
安徽会馆因李鸿章曾任两江总督,所以江苏,江西两省人士来保一律接待,因此,会馆又称两江会馆,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一度名声在外。
光绪27年(1901年)清廷颁布‘兴学诏书’光绪31年(1905)宣布停止科考推广新学浪潮兴起,保定做为直隶省会,很快办起了第一批新式学堂,其中在光绪32年(1906)安徽会馆办起了两江公立高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有学生50名,并与宣统元年(一九0九)办起两江公立中学堂,光绪28年(1902年)革命志士吴越来到保定,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与创办两江学堂,并在学校中任教。
满清政府推翻之后,安徽会馆和其它会馆一样,在新形势下,失去了社会基础和经济支持,渐渐地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民国16年(1927年),会馆房屋开始出租,以补充经费问题。出租的部分房产有王振生创办起私立培英小学。日伪时期保定警备司令部占用会馆,到20世纪40年末会馆仅有董事一人,组织人员5人,同乡会员33户139人。新中国成立后,会馆停止活动,1949年,河北军区幼儿园迁入花园客房区。1954年,政府对会馆进行了改造,此后一直有驻军部队家属占用。
1997年,城市规化,半亩园街连同安徽会馆规划入双彩片区,原街址南侧融入双彩广场,街北建起四栋双彩小区居民楼,原街面貌荡然无存。
本文作者:郝群峰
本文内容不到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