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一万多关东军为何敢叫板三十万东北军?(關東軍東北軍旅長)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八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还是不明白:1931年9月18日,为什么仅有1万多人的日本关东军,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他们的对手比自己多30倍。
“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和东北军兵力对比
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之时,驻东北日军部队为:陆军驻扎师团(第二师团)近5000人,独立守备队4000多人,旅顺重炮兵大队,宪兵分遣队500多人,飞行队240人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师团留守日本国内的所有部队全部调在东北,归辖于第二师团指挥。
关东军司令部(驻旅顺,后移驻沈阳)
司令官 本庄繁中将
参谋长 三宅光治少将,
第二师团(驻辽阳)
师团长 多门二郎中将
参谋长 上野良亚大佐
步兵第三旅团(驻长春)
旅团长 长谷部照倍少将
步兵第四联队
步兵第二十九联队
步兵第十五旅团(驻辽阳)
旅团长 天野六郎少将
步兵第十六联队
步兵第三十联队
直属部队
骑兵第二联队
野炮兵第二联队
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
独立守备队(驻公主岭)
队长 上森连中将
第一守备大队(公主岭)
第一守备大队(奉天)
第一守备大队(大石桥)
第一守备大队(连山关)
第一守备大队(铁岭)
第一守备大队(鞍山)
关东军直辖
旅顺重炮兵大队
关东军宪兵队等
以上总兵力,日方说1.04万人,中方估计在1.5万人左右,也有说2万人的。中方的统计包括铁路附属地内的日本武装警察3000多人。另外,一般都没有把“在乡军人”计算在内。“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各地有日本侨民20万人。所谓“在乡军人”,是日本退出现役的军人和预备役军人等,他们都受过正规的军训或参加过战争,日本军部有计划地把他们安置在“满铁”沿线工作。9月8日,关东军发出密令,各地“在乡军人”到沈阳、长春等地集中,应召者近万人。他们与日本武装警察一道,直接参加了“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因此,“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日本武装力量实际上在3万人左右。但这与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相比,仍是绝对的劣势。
另外,事变当时在渤海和黄海的日本海军部队为第二遣外舰队,其任务主要担任长江以北的及东北沿海的警卫。
第二遣外舰队的编制如下:
司令官 津田静枝少将
旗舰“球磨”
第十六驱逐队“刘置”、“芙蓉”、“朝颜”等舰
事变时,旗舰“球磨”在青岛,第十六驱逐队在旅顺。
“九一八”事变后设于沈阳的关东军司令部
东北军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东北军成为中央军以外旁系中最强大的武力。1931年5月根据国民政府陆军编制改编后,东北军取消了军和师的编制,以旅为平时最大编制,分国防军和省防军。国防旅每个旅辖3个步兵团,及炮兵、骑兵、通讯兵各1个连,相当于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师;省防旅辖2个团。共有国防军步兵25个独立旅另一师(3个旅),骑兵6个独立旅另一师(相当旅),炮兵3个独立旅;省防军步兵3个旅,骑兵2个旅。另有空军5个航空队、飞机260架;海军2个海防舰队、1个江防舰队,共有大小舰船20多艘,总吨位约3.22万吨,海军陆战队3个大队。总兵力约30万人(亦有26万人之说)。日方资料认为东北军总数44万人,是将各省警察甚至民团都算进去了,不足为信。
1931年6月,由于日本策动石友三倒戈,东北军调步兵6个旅炮兵2旅,约6.5万军队进关讨伐石友三。连同中原大战时入关留在华北的部队,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在关内的兵力约为11.5万人,在关外的兵力近19万人,其中辽宁驻军7.5万人,吉林驻军8万人,黑龙江驻军2万人,热河驻军1.5万人。
东北军在训练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驻沈阳)
司令长官 张学良
驻吉副司令长官 张作相(驻永吉)
驻江副司令长官 万福麟(驻龙江)
(一)国防军独立步兵旅
独立第七旅旅长王以哲(驻沈阳)
独立第八旅旅长丁喜春(驻打虎山)
独立第九旅旅长何柱国(驻山海关)
独立第十旅旅长刘翼飞(驻兴城)
独立第十一旅旅长董英斌(调关内)
独立第十二旅旅长张廷枢(驻锦州)
独立第十三旅旅长李振唐(调关内)
独立第十四旅旅长陈贯群(调关内)
独立第十五旅旅长姚东藩(调关内)
独立第十六旅旅长缪澄流(调关内)
独立第十七旅旅长黄师岳(调关内)
独立第十八旅旅长杜继武(调关内)
独立第十九旅旅长孙德荃(调关内)
独立第二十旅旅长常经武(调关内)
独立第二十一旅旅长赵芷香(驻宁安)
独立第二十二旅旅长苏德臣(驻双城)
独立第二十三旅旅长李桂林(驻长春)
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驻依兰)
独立第二十五旅旅长张作舟(调关内)
独立第二十六旅旅长邢占清(驻哈尔滨)
独立第二十七旅旅长吉兴(驻延吉)
独立第二十八旅旅长丁超(驻长春)
独立第二十九旅旅长王永盛(调关内)
独立第三十旅旅长于兆麟(调关内)
独立第三十一旅旅长富春(驻围场)
第三十六师师长汤玉麟(兼)
第一〇六旅旅长张从云(驻水源)
第一〇七旅旅长董福亭(驻凌源)
第一〇八旅旅长刘延春(驻隆化)
(二)国防军独立骑兵旅
独立骑兵第三旅旅长张树森(驻哈尔套街)
独立骑兵第四旅旅长郭希鹏(驻通辽)
独立骑兵第五旅旅长李福和(调关内)
独立骑兵第六旅旅长白风翔(调关内)
独立骑兵第七旅旅长常尧臣(驻农安)
独立骑兵第八旅旅长程志远(驻满洲里)
陆军骑兵第一师师长张诚德(驻黑龙江)
(三)国防军独立炮兵旅
独立炮兵第六旅旅长王和华(调关内)
独立炮兵第七旅旅长乔方(调关内)
独立炮兵第八旅旅长刘翰东(驻锦县)
(四)省防军
黑龙江陆军第一旅旅长张殿九(驻扎兰屯)
黑龙江陆军第二旅旅长苏炳文(驻海拉尔)
黑龙江陆军第三旅旅长马占山(驻黑河)
热河骑兵第九旅旅长崔兴武(驻开鲁)
热河骑兵第十旅旅长石文华(驻赤峰)
(五)宪兵
东北宪兵司令部司令陈兴亚(驻沈阳)
副司令邵文凯(驻北平)
副司令李润(驻山西)
(六)海军
东北海军司令部司令张学良(兼)
副司令沈鸿烈(驻青岛)
东北海军第一舰队队长凌霄
东北海军第二舰队队长袁乔方
江防舰队队长谢刚哲
(七)空军
东北航空司令部司令张学良(兼)
副司令张焕相(代)
副司令徐世英(驻沈阳)
(八)镇守使
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驻山城镇)
洮辽镇守使张海鹏(驻洮南)
滨江镇守使丁超(驻住哈尔滨)
延吉镇守使吉兴(驻延吉)
绥宁镇守使赵芷香(驻宁安)
吉长镇守使李桂林(驻长春)
依兰镇守使李杜(驻依兰)
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驻黑河)
哈满警备司令张殿九(驻扎兰屯)
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驻海拉尔)
临绥驻军司令部司令于学忠(驻山海关)
看着这么庞大的东北军阵容,任何人可能都想不通:关东军仅凭1万多人怎么就敢挑起“九一八事变”?这就要从两年前的一次事件说起……
被日军占领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
“中东路事件”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说到“九一八”事变,就不能不提“中东路事件”,因为这件事对“九一八事变”造成了直接影响。
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政府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民国以后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发生纠纷并引发的武装冲突。交战双方是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和中国东北边防军。因为篇幅所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就不详谈了,只说说结果: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满洲里等重要城市失守,最终以东北军失败而告结束。
中东铁路满洲里站
中东路事件是“改旗易帜”后的张学良所经历的第一次惨痛失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苏军仅伤亡800余人。其实当时东北军许多将领都不同意打,“辅帅”张作相就是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一位,他对张学良说:“我看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只凭东北军去打苏联能行吗?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惹出麻烦,也要防止日本人乘机捣乱。”
可是张学良觉得张作相把困难想的太多,劝张作相:“根据多方情况,苏联决不能在远东作战,收回中东会马到成功的。”
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
那时张学良血气方刚,很想有一番作为,自持东北军兵强马壮,也没把苏军放在眼里。可事实证明张学良把困难想的太少,张作相的判断后来都不幸料中。张学良晚年谈“中东路事件”说:
“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大胆的作风。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打得那个惨呐,有一个旅整个全灭了,是一个姓韩的当旅长,整个全灭了呀,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军覆灭,都没有了。”
张学良所说的韩旅长叫韩光第,他的第十七旅全军覆没;另外,梁忠甲的第十五旅,在满洲里全部被俘。
被苏军缴获的东北陆军第十五旅督战队旗
“中东路事件”对张学良的打击太大了。在“中东路事件”之前和之后,张学良判若两人。才刚刚30岁的少帅心中有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比较:东北军打不过苏俄军队,而日俄战争中日本又打败了俄国,按照A大于B,B大于C,则A必大于C的简单数学公式,那东北军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而偏偏日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日军,通过中东路一战认为苏军“未来令人可畏”,其作战能力“不可低估”;而对东北军,则认为“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日本陆军的“暂避苏联、先打中国”的“南进”主张急速抬头。由于中国军队的表现不佳,石原莞尔奉命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狂妄地宣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关东军少壮军人迫不及待地要挑起一场战争
20世纪30年代是法西斯得势的时代。日本也不例外,从20年代起,狂热的少壮军人陆续形成了一批秘密社团,如“二叶会”“木曜会”“一夕会”“天剑党”“犹存社”“国本社”“五师会”及“樱会”等,听起来很有文艺范儿,但实际上都是杀气腾腾的军中法西斯组织,日后日本军国主义领导人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皆为这些组织的开创人,可谓是战犯的摇篮。这些组织大都主张采用激进、强硬的措施,从下至上地改造军队,并借发动对外战争实现其大陆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罪魁祸首之一,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
而“九一八”事变正是日本军队中最大的法西斯组织“一夕会”骨干一手策划的。 “一夕会”骨干、关东军的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板垣征四郎等人,对武力解决满蒙问题和占领整个满洲蓄谋已久。早在1928年河本大作预料在北伐中奉军将注定被击败:
“要趁此机会一举将张作霖除掉,将天下交与没有什么自我主张的伪新人张学良一派手中,然后把他的胳膊使劲反拧上去,一气呵成地解决满洲问题”。
日军清点东北兵工厂的捷克式轻机枪
1931年6月,在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主持下,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等参加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明确规定了日军侵略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把张学良的胳膊使劲反拧上去”的时间定在1932年6月。后来因发生了“中村大尉事件”,认为机不可失,发动事变的时间提前到1931年9月27日。到了9月中旬,为了摆脱军部干预,石原和板垣等人连十天都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提前到9月18日行事。由于这次事变是佐级参谋军官策划和发动的,被称作昭和时期三大“下克上”事件之一。
另外,关东军少壮军官敢于进行一场军事冒险,还有一层原因。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军费由七亿三千万日元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大规模裁军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而军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日益下落,更使青年军官不能接受。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以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为首的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希望挑起一场战争,就是想把事闹大,把国家和民众都卷进去,非此不能改变军人的处境。
而这一目的果真达到了,《日本陆军史》(户部良一著)中有这样一段话:
“随着这一事变的扩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对军人的严厉批评,至少在表面上销声匿迹。轻视军人的风潮也退去。军人反而得到了国民的欢迎和喝彩。”
日军缴获的大量炮弹
不抵抗主义成就了关东军的军事冒险
我们经常说的一万多关东军PK三十多万的东北军,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东北军留驻东北的尚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1个旅和省防旅,虽然人数有19万之众,但装备都较关内精锐部队差,尤其是省防军,一个旅的作战能力抵不上国防旅的三分之一。而且兵力部署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东北军19万人部署在南起山海关北至满洲里的东北广大地区,没有重点。
占领沈阳的日军
而日军的主要力量则都集中在以沈阳为中心、以南满铁路为线的地区内。占据交通要冲,便于迅速前出。并且,驻附近的日本海外兵团之一的朝鲜驻屯军可迅速增援。
《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认为:
“对满洲的张学良军,开战之初即予以严厉打击,以摧垮其战斗意志为根本方针。开战后短期内集结全部兵力于奉天,以全力进行决战。在一夜之间占领奉天,在列国干涉尚未开始以前,必须迅速完全占领预定地域。”
参与制订该方案的人们从开始即认为“必将采取军事行动。但在20万张学良军的包围下,1万日军以寻常交战方式不能与之对抗。倘至事态紧急,一触即发之际,如不抢先发动攻击,断难取胜。”石原更认为,“如今正是日本兴亡关头最关重要的天赐良机,确信不致扩及满洲以外即可收拾时局,以周密计划与闪电行动断然予以实行。”
因此关东军从一开始就采取突然袭击,迅速占领要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式,以弥补与东北军在兵力上的差距。以石原为核心的关东军,其作战态度是“即使杀鸡用牛刀,也要一刀做个了断”。
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而中国军队的克制和忍耐,更是大大出乎关东军的意外。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只有700名左右的日军一个大队击溃。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辽、吉的交通要道和城市,因兵力严重不足,一再电催增加兵力。为此,日本军部从朝鲜、上海和日本先后增调第二十师团、第十师团、第八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六师团进入东北。加上原来的第二师团和独立铁路守备队,总兵力近10万人。中国军队错失了最好的防守反击时机。
无论怎么说,东北军在兵员数量的优势是绝对的,正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得看似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军事冒险侥幸获胜。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可以避免重演!
日军炮轰北大营
(作者系军史专家)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 平
编辑:陆金路
编审:曲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