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这款中药“个性定制”是个宝(炮制技藝中藥)
杨文琪。受访者供图
在中山南路古朴的君和堂内,“杨文琪非遗工作室”的招牌分外显眼。每天早上,这位94岁的老人都要来诊所转一圈。“不来,我一整天就不安心!
”他说。
杨文琪,15岁接触中药炮制技艺,已在这一领域耕耘78年,他也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值得称道的是,从区级非遗升级成省级非遗,“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只用了4年,速度奇快的背后,是这门技艺对中医品质的坚守和“一人一药”珍贵理念的传承。
这个爷爷牛在哪? 药材鉴定、中药炮制都精通 他是南京的“中药王”
94岁高龄的杨文琪在南京享有“药王”美誉,除能识别药店常用的五六百种药材外,老先生鉴定药材的本领也是一流。
在君和堂,杨文琪对药材拥有一票否决权:但凡他说不过关的,一律不能用。他常告诫徒弟:“不能只用眼睛看,得凑近了去闻,亲口去尝,得细心,再细心……”
徒弟们对杨老检查“蜜炙款冬花”的情景印象深刻:南方的梅雨季,中药易生虫。有次,杨老非要弃用一批并没生虫的“款冬花”,大家觉着可惜,老人家却摇起了头:“蜜炙药最容易虫蛀,你是还没见着虫子,可能保证没有虫卵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杨老最厉害的是中药炮制技术。出身扬州江都中药世家的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认识药材,后又拜师系统学习,在南京中药饮片厂、同仁堂、君和堂等地做药70余年,练就了一身中药炮制的绝活儿。上世纪80年代,老人家已获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老药工”荣誉证书。
在机器制药越发普遍的当代,杨老依然坚持手做重要环节。因为“药虽平常,但经妙手,天壤之别”,一服中药效果如何,炮制技艺太关键了!
拿膏方炮制来说,需经历药材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收膏、凉膏、分装等多个环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又有规矩,十分复杂。
仅熬膏的第一步药材浸泡就有讲究。一料膏方通常含多种药材,浸泡前记得要先分类,因为有的浸泡两三个小时即可,有的药材却需泡一整天。
他又拿收膏这个最关键的环节举例,药工首先要明确什么标准的膏最好,然后快速把握收膏时机,有难度的是,最佳时机有时就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稍纵即逝。
“时间不够,稀了;过了,又太老!
”很多次熬制老蜜时,徒弟之一、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翠华常看着用手指拨弹药膏的杨老问:“师傅,您说弹起几厘米、保持多久是最好?您又是如何掐准这个时间的呢?”这中间靠的都是杨老的经验。
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珍贵之处: 弘扬中医 “一人一药”理念
从区级非遗项目短短几年便获批省级非遗,不仅得益于“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的精湛,还与它始终践行“一人一药”的制药理念有关。
人人都知中医一人一方,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也讲究一人一药。在“杨文琪非遗工作室”内,摆放着10种不同种类的黄连。“这些黄连,客人在外面的药店是买不到的。”王翠华讲解说,药店能买到的生黄连一般用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这里用不同炮制方法做出了黄连碳(可增强止血效果)、醋黄连(治疗肝胆虚火)、胆汁黄连(对症肝胆实火)、乳汁黄连(治疗赤眼)等10种不同黄连,“除清热解毒外,入经作用更加细化,也更对症。”
根据“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的理念,患者来瞧病,药师得制作出专门针对这个患者的药品。比如,医生强调方子要作用在患者的肾上,他们就用盐制,引药入下焦;医生需要快速达到脾胃,他们就考虑姜制,引药入中焦。杨老说:“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症状灵活做药,绝不会是千篇一律的。这样虽然费时费工,但效果更好。”
一位57岁的心梗患者讲述了自己的受益经过。5年前他突发心梗入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建议做支架。他考虑再三,不想做,转求中医治疗。根据方子,君和堂的药工专门为他做了款名为“三七槐参”的胶囊。
“这种病服药时间长,如果还是按惯例让患者喝汤药,他绝对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做成胶囊,患者一天一到两次水服即可,十分方便,患者坚持服药三年,免去了做支架之苦。之后药工们又根据其他患者所需,在胶囊中加入引药上行的薄荷用来治疗颈动脉栓塞;加入牛膝,引药下行,针对下肢栓塞患者也取得了不错效果。
这门手艺目前无文字记载 徒弟草拟15万字 想留存杨老技艺
采访中,王翠华讲述了两点感受:一,如此优质的用药理念,在中医界却很少见。除跟随杨老学习过的徒弟外,其他用者少之又少;二,这一技艺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
“杨老有生之年最担心的就是没人传没人学,他自己眼睛一闭把技艺带到棺材里去咯。”王翠华想到,如果不记录保存,老祖宗智慧的精华可能就此消失了。因此,疫情宅家期间,跟中药打了半辈子交道、跟随杨老学习9年的她着手记录。她用两个月时间写完了15万字的初稿,却发现越写越难,再加上工作忙碌,近乎写不下去。
个中原因,她还拿老蜜熬制举例:“杨老拨弹两下就知道这膏能不能收,可这个时机该换算成一个什么时间和程度标准呢?不同情况下,时间还可能不同。杨老制药熬膏凭借的是一生的经验体悟,若要换算成教材式的标准,难度不小。”
这种情况下,活态传承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解到,杨老和几位资深徒弟目前共开办了四期培训班,将此技艺传授给新药工百余人。他们在江宁另有一处2600平方米的药房加“传承基地”,专门用于手把手教授相关专业大学生和新药工。而除了记录、传承,他们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着这门技艺的内容。
“10种黄连的炮制方法就是我们用杨老的技艺,结合患者所需采用古法炮制的。据记载,历史上的黄连炮制方法更多,有40多种。”
王翠华告诉,虽已一身本领,杨老最常说的却是“药无老先生,我只学到皮毛”。作为传承人,持续学习、摸索、实践、总结精华并将这门技艺传给更多同业者,是搁在他们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南京晨报/爱南京 孔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