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乾德堂(爺爺奶奶義和團)
很早的一些事,始终我本人没有和广大网友解释过,今天我打开浏览器,搜了一下我的名字,金瑜腾,文章还是很多,当时社会影响很大,被评为年度甘肃十大。由此,我想着,我现在已十八岁了,关于我及我的家,还有就是我为什么用“乾德堂”三个字来写文章名。我的写作水平有限,请谅。
去年,我过生日时,爸爸说我长大了,家里的事要告诉我知道,说我们这个家从血统上讲不姓金,姓杨,并说我们这个金家是有多个姓组成,爸爸说爷爷生父是杨增新将军,是将军丁忧时寄留同养母一起生活后改姓金的,这样我们就有两个太爷,金家太爷名金造,是随左宗棠出征新疆,作战有功,后任中卫守备,八国联军入侵曾带军队作战及护卫慈禧去西安。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忠孝是很大的问题,两位将军太爷问爷爷将来干什么?爷爷说要当厨师,要为养母报答养育之恩,爷爷曾在省政府做厨师。民国十八年前辞厨师工作到的榆中县,因金造太爷1910年去世后葬在榆中,故爷爷养母在榆中生活,爷爷不放心养母生活而辞工作,太太去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享年九十四岁。在当地有寿星之誉,
民国初杨增新将军在新疆屯垦时,获悉长子(爷爷)结婚,感慨而将居所及农场名为乾德堂。
以上为我爸爸在我生日时告诉我的。
中心广场是我所在城市兰州的最重要活动场地之一,我的家就在附近住,我出生到最早的记事,就是和奶奶在广场上捡拾饮料瓶。当时,有人问,我童声地说我和奶奶是捡垃圾的,妈妈是扫垃圾的,我爸爸是开车拉垃圾的。
我的爷爷从小很懂事,他是他那辈最小的一个,他看见周围小孩的父母都很年青,自已的父母在地里干农活,心里就有了压力感,想着赶快长大,帮爸爸妈妈做事,所以,爷爷13岁就出了家门,去永登给人当学徒。后来,学了手艺的爷爷在返回途中,在兰州看到公安局的招聘,人家要的是高中学历,爷爷不管三七二十一报了名在说,报上之后说回家等通知,时间不长,通知爷爷去报到,报到之后人家一看,说,你不是高中生为啥骗人,你十六岁为啥说你十八岁。爷爷无话可说,有个领导说,小伙子胆子不小,这样吧,你去X警队看要你不,到队后队长看到爷爷个子很高,英俊帅气,先到队上当通信员,在队这期间,由于爷爷勤学好问,队长及战犮帮爷爷学文化及业务,爷爷努力取得了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毕业证,到文革由于夜大取消,爷爷中断了二年多的兰州大学学业,工作中爷爷也是非常努力。一九五六年爷爷入了党并成为市公安系统先进,爷爷说他的照片在隍庙(工人俱乐部)挂了二三年里,他都不好意思进隍庙。
爷爷经常帮助人,一个叫李裕青的爷爷,是个高级技工,解放兰州后黄河铁桥修复焊接他参与完成,由于当时一些问题,回到了原籍,六七十年代落实政策时在兰州无居,爷爷在巡逻值勤时看到无助的李爷爷,了解情况后把李爷爷安排到家里住。那个时候大家都困难,爷爷经常帮战友,有个叫周世双的爷爷是爷爷战友,来家说,爷爷帮了他们家一袋面,他们全家渡过了难关,现在他们家都好了,说他弟弟也当了部队的政委了。
爷爷对父母非常关怀孝顺,一九五八年农村吃大锅饭,到后期只能吃很少东西,爷爷看后果断把两位老人接到身边,那时爷爷和奶奶刚结婚,两人都在单位吃食堂住宿舍,所以我们这个家在兰州,就是在绣河沿开始,在这里我父亲出生了,后来我们家搬了好多次,老人始终在我们这个家。
有人问爷爷,你这一生做过很多的事,那件事最有意义,爷爷说,那个时代,是劳动者创造者的时代,我认为就是从广大的劳动者中,找出了一个代表形象,他就是甘肃劳模张金榜,爷爷经常去张金榜所在单位了解先进事迹,并跟着张金榜出车,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写报告。
我的奶奶58年在省电影机械厂参加工作,车工,参与了甘肃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制造。62年工厂下马后,去了市属的一个厂,奶奶在89年因我们住在东面,奶奶当时工作单位在西面的土门墩,每天要在路上花很长时间,因此,想换个近一点的单位,这就联系了一个单位,刚去上班时间不长,奶奶患了癌症。奶奶做了手术后,没等术后恢复,就想去上班,到了人事科一问,安排不了工作,人家要求奶奶把档案转走,这时间爷爷说,那先等等,因为爷爷也搞过很长时间人事工作,他说这种情况真的不好安排,不过爷爷做了件这样的事,把事情反映到了市委,说问题最终会解决。也就是2000年前,爷爷退休了,想把奶奶退休也办一下,到奶奶工作单位一了解,看到了人事科给市委书记的回复,骗说人调走了,爷爷一看这些,血压升高,爷爷说我工作了一辈子,从没这样干过工作,从没这样对过人,那时间爷爷整天为此事生闷气,最后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
奶奶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奶奶患病后单位不要她,忍受着术后及放化疗的痛苦,奶奶自己找活干,奶奶手很巧,只要样品拿来,她就能给你做出来,爸爸问奶奶,这些都是工艺品你咋做出来的,奶奶说以前我在单位干的活,误差是丝米,这工艺品没精度,要求没那么高。92年第一次兰州办丝路节(兰交会),人们穿的文化衫绝大部份是奶奶印制的,包括横幅广告。我出生时,爷爷走了,奶奶精神也近崩溃了,印字刻字没办法干了,我的出生给奶奶还是带来了一些快乐,奶奶让我在我们兰州拍的第一部电影"黄河飞渡‘中,看她年轻时的样子,一直到小学三年级我和奶奶同睡一张床,每天放学是奶奶接我,我们一同回家,我感受到奶奶对我的爱,也看到奶奶的伤心,我不在跟前时奶奶常发呆。
爸爸是个下岗工人,年青时当操作工,工伤造成肢残,九十年代单位私人承包,就不叫他上班了。爸爸自学了开车,一直给别人开车,现年龄也大了,在兰州某事业单位开车十多年了,疫情时他没日没夜,连门牙都掉了,是每次疫情时的逆行者。去年住医院,说看病要三万左右他就不再去医院了。
妈妈非常勤劳勤俭,他心里只有我们这个家,满心装的是我和爸爸,看爸爸收入这样少,从我记事她就干保洁工作,有时候干二份工作,现在病了,今年已住了四次医院。但愿年前妈妈的病好转,让我们这个兰州乾德堂过个平安年。
一个时代,一代人。传统的家国情怀根深于我们这个家的每一代人。
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从地域看,几近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有陆都之称。从周围民族分佈看,回、藏、蒙等文化浸润也影响着这座城市,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若问影响最大的两次人口迁移,第一次抗战时期,第二次解放后的兰州,新中国后每个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尤这座城市它是西北的地理交通枢纽中心,我为我生在这座城市而自豪,
我尕爹告诉我这样件事,我尕爹小我爸爸两岁,83年兵,全军最西端哨所,也是下岗职工,这次疫情穿着防护服,践行着他老兵的家国情怀。他说,他去甘南藏区,有个叫车把沟的地方,那里喇嘛活佛告诉他。这里的寺庙建了有一百多年了,当时,藏区的勇士,加入了甘军,同八国联军作战非常惨烈,很多人没有回来,有些伤残了,有些回到藏区草原找不到家了,这些藏族英雄聚集在这里,建了这座寺庙,就在这座寺庙里走完了最后人生。尕爹说,他虽是和平时期兵,但战友之间感情,真是生死兄弟,他为此敬仰这些藏族英雄前辈,为自己起了一个藏族名字。
我在网上和一些资料上看到,甘军兵员构成百分之七十是少数民族,甘军继承了湘军的战斗力,还有自身的凶狠战法。作战异常勇猛。应该是当时袁世凯及其它无法比较的,单凭战斗力,我相信甘军。
看到也有对甘军评价不好的方面,说甘军野蛮,杀了日本外交官暴尸,我查了看是有,是甘军进入北京第二天发生的事,是日本人强闯才发生的,当然,暴尸承认是有些残忍。(具体辱尸情节没有考证是否甘军所为)还有就是说同情支持义和团。我个人觉得甘军比袁世凯和其它清军做的好,甘军是朝廷的军队,义和团不反朝廷,甘军怎么能杀义和团呢?董福祥本身就是农民起义军,被左宗棠劝降后,是加入收复新疆的最重要力量,不可能杀百姓。再我们看廊坊大捷,是义和团对杨村至廊坊铁路进行破坏,迟滞了八国联军机动,给甘军制造了打击八国联军的战机。我认为在我们现代人来看,同情义和团是对的,难道去同情支持给八国联军运物资,带路扶梯子的人。还有就是说,甘军战斗力弱四十多天攻不下东交民巷,这个我分析是这样,整个全盘指挥不在甘军,应该在荣禄等,这说明甘军忠诚服从命令最守纪律,应该说四十多天困都把对方困死了,实际上荣禄每隔几天还给敌方送物资,甘军的炮火只打到四周围不说,还打空炮,有这样攻击敌方的吗?
金一南将军说,当时中国一盘散沙,老百姓没有现代国家概念,给八国联军带路,运送物资。
甘军在第一波沙俄军队进攻北京时,狠狠打击了沙俄军队,他们的指挥官战死,紧接第二波日本军进攻,同样受到重创。后续八国联军不敢正面进攻,因为八国联军主要兵力是日本军和沙俄军。英军让人带路,绕过甘军的防守,从地下水道突然进了北京城,使北京防卫失败,在联军进入城内时,其它守军跑了的情况下,甘军在向沙俄和日本军的连续拚杀疲劳中,还没来的及恢复体力,又逆向逃跑的人群进入城内,同侵略者继续战斗。兰州在拍这段历史,片名叫"喋血正阳门”。
早时在天津甘军(部)和义和团、聂士成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结果是义和团和聂士成之间大打出手,造成甘军孤军被动局面,甘军骁勇还是打的洋鬼子灰头土脸。
辛丑条约签订,因甘军对列强的打击最狠,列强们要求处死甘军首领并解散甘军,满清在列强们给的处死12名大臣名单中,虽始终不敢处死董福祥,最终甘军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们的牺牲品。这支在晚清最有民族骨气且战功卓越的军队,就这样从中国后来的舞台上消失了。
我很想把这件事也说一下,因为我看到的证据不多,也希望有朋友关心下这事,能够证实,我们兰州的标志建筑黄河中山铁桥,现在人们只记住了谁设计建造的,但是谁的钱修的,我问好多人都说不知道,我分析这座桥就是甘军军费及解散后的安家费,因为当时的当地政府及清政府不会拿出这笔钱。(爸爸说小时候奶奶讲,太爷是管库的,违规动了库银去的新彊。)在这里我把民间流传的,民族英雄董福祥的话再说一下,让我们兰州人从他身上走(这座桥)过去五百年。
甘军将士回到故乡晚年大多不好,好多将士常年征战无子女,满身战伤,董福祥也是过继了兄弟的孩子。
我想杨增新将军以乾德为座佑并纪念,其中很大程度也是对董福祥、金造及甘军将士的敬佩与自勉吧。(爸爸说爷爷是12岁过继金姓此前抚养未改姓)
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德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目前在文化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很大,我们更要把地域历史文化方面,感人的精神方面多发掘些,让我们记住这些,在我们民族复兴路上一代代的人和事,其实车把沟风景区我也没去过,如果要一个形象宣传者我愿报名,等我这学期结束后我愿和大家一同去感受人文和风景,去感受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谁要找金造和杨增新后人就来找我吧。
金瑜腾
以下为摘抄
杨增新差不多是过去时代最后一个代表者,具有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就是中国的统一。--瑞典学者斯文赫定
新疆和平解放后一任省主席包尔汉是这样评价杨增新的:"他在新疆十几年,同帝国主义国家和他们的代理人没有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或作过类似的口头默契,他没有依靠他们谋求什么,也没有借债。
美国人拉德摩尔在《中国边疆》一书中说“辛亥革命后,新疆政权落在一个很有经验的中国官员手里,他善于平衡当地各个民族间的力量。使新疆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后来他与苏联签订了通商协定,有效地抗衡了英帝国势力在新疆的拓展
杨增新赞叹:"列宁真可称一个伟大人物,他首创的国家,改变了世界历史”。
杨增新看到当时苏联,尽力了解苏联,每周请翻译帮他学习二次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资本论等。
金造(1910)字谊堂,金县(今榆中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湘军入疆,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是时,金造的父亲金永清,应左氏征招,参加筹办军粮,后乃携金造一同从军。出征新班。人班后,他先后参加收复天山北路、南路诸战役,作战勇敢在一次战斗中,金造父子因保护慈禧太后一侄女有功后受慈禧召见,并派往宁夏(今银川]、永昌等地担任守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金造随董福祥与侵略军作战。后又赴西安保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次年九月,《辛丑条约》签订,金造回到甘肃,被任为甘肃协台。他为人谦和,体恤属下,每逢回里省亲,于10里之外下马步行,受到家乡人民称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陕甘总督禽蓄决定在兰州开办甘肃武备学堂(亦称甘肃陆军小学堂)委金造担任第一任校长,病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