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美女:天津圣功女学校飞出去的蝴蝶(胡蝶飛出民國)
胡蝶(1908-1989)民国影坛一座丰碑,举世闻名的电影皇后,被称为民国第一美女,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嘉宝"。
她就像一只彩蝶美丽又自由,在影坛神奇地飘飞了四十余载,岁月的风雨曾打湿过她的翅膀,却没有摧毁她的意志。
她几度息影又几度复出,留下了近百部影片,也留下了一段传奇。
1933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胡蝶以最高票当选,两年之内胡蝶三获"电影皇后"殊荣。
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主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第一个代表中国电影界出访外国的明星;是中国第一个"亚洲影后"。
梅兰芳大师在北京一次酒会上对胡蝶说:"天下谁人不识君。"卓别林曾当面称赞:"胡蝶,了不起!
"
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
胡蝶在一生主演的百余部影片中成功地饰演过慈母、教师、律师、农妇、阔小姐等跨越不同阶层的诸多女性角色,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者。
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谱写了中国电影历史重要而独特的篇章。与她同期的电影明星中,几乎无人能与之比肩,堪称明星中的明星。
当时的一些娱乐媒体曾把上海女明星按照《红楼梦》人物进行对位排列,胡蝶因端庄之气被视为“元春”;还有媒体以花名为女明星命名,她被比作牡丹。
胡蝶的容貌既有东方古典韵致,又混合着新时代的格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她赢得了绝佳的观众缘。
梅兰芳曾经评价胡蝶的表演:“胡蝶的表情自然是有她一派的,她以沉着自然见长,足见修养程度之深。”
胡蝶无疑是美的,明眸皓齿,曲眉丰颊,语笑嫣然,酒窝荡漾其中。
作家张恨水曾这样评价她:胡蝶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如与《红楼梦》中人相比拟,十分之五六若宝钗,十分之二三若袭人,十分之一二若晴雯。
从此评价就可以看出,除美貌外胡蝶还有宝钗与袭人的高情商,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她并非圆滑世故,教养中还有一份晴雯的真诚与直率。
都说红颜薄命,尤其是生逢乱世的红颜,胡蝶乐观开朗身处困境仍坚韧顽强,红颜不薄命,成了笑到最后的美人。
1935年,胡蝶应柏林之邀,在德国当地街道上留影。
当年的影评还曾写道:“中国电影将近20年的成绩,只是创造了一个胡蝶。”这话虽不免过火一点,但也颇有道理,事实上是如此。
胡蝶已经成为观众的偶像,无论男女老幼,一提到电影便会想到她,差不多是没有了她便没有中国电影似的。
胡蝶不仅是一位被几代华人观众所喜爱的电影明星,更是现代中国大都会女性的象征。
1959年,在亲友的鼓励下,年过半百的胡蝶加盟邵氏(邵逸夫)公司,重铸辉煌。
1960年日本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1986年,年近80的胡蝶获得第17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十多年前,温哥华美术馆筹办大型展览“上海摩登”,展现上世纪初东西方现代文化的初次邂逅,展出的老照片大部分是从未发表过的。
胡蝶这位电影皇后是“上海摩登”的代表人物,她身着短袖衬衫、工装裤、脚踩长靴坐在老爷车前,摆出迥异于传统审美的姿势,呈现出现代海派风情,妩媚中透着自信。
对比今天的那些车展上近乎裸露的美女,她们站在那里就好像是一件装饰品,但是胡蝶是这么自然,又是这么自我,她诠释了何谓摩登,她也懂得如何展现摩登!
胡蝶原名胡宝娟,她父亲胡少贡在其姐夫首任北洋政府总理唐绍仪的弟弟提携下,出任京奉铁路总稽查。父亲带着家人在北宁铁路沿途迁徙,时而北京,时而上海,时而广州。
胡蝶小时候特别聪明,性格开朗,因为一直在漂泊,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小胡蝶就喜欢模仿当地人的口音,表现出她极强的语言天赋。
天津新华中学前身天津圣功女学校,马场道99号 ,始建于1914年6月28日。
胡蝶七岁时,全家移居天津,进入天津天主教圣功女学校读书,这对胡蝶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女孩子都能上学读书。
圣功女校的很多教学事务由外国修女承担,修女站在校门口对学生的容貌仪表进行严格的检查。
圣功女校校训为"温良恭俭"。这座"圣功楼"保留至今。"圣功"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
胡蝶在天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她在晚年口述《胡蝶回忆录》中,对天津的这段童年生活记忆犹新。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天主教学校的校规较严,白衬衫、黑裙子,上课都得规规矩矩坐着。只有下了课的时候,走出校门,我和妹妹胡珊才像两只飞出鸟笼的鸟儿。踢毽子、跳绳。玩够了,一个铜板买一个肉包子或是买一大堆糖炒栗子,再花一个铜板就可以叫辆黄包车回家了。“
后来她们一家人又来到上海,当时全国第一家电影学校招生,她便抓住了机会,胡蝶考入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从此走上演艺之路。
1931年9月中旬,胡蝶所在的明星电影公司赴北京拍外景,此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传出了张学良和胡蝶的跳舞绯闻。
当时北平民国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马君武发表感怀讽喻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讽刺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得知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时,仍沉迷于歌舞,该诗传诵一时。
张学良背上了"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赵四、朱五、胡蝶更是"躺着中枪",被视为"红颜祸水"。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首诗了。
"翩翩蝴蝶最当行"指的就是胡蝶,此后胡蝶在《申报》上辟谣,说我胡蝶是中国国民,虽不能上阵杀敌,但岂能在国难当头之时,与负守土之责的将领跳舞取乐?如果真这样做了,那是猪狗不如。
1935年11月23日,胡蝶与相恋四年的银行经理潘有声结婚 ,在上海九江路的圣三一教堂举办中西合璧式的婚礼。
胡蝶从艺的明星公司全体人员齐唱为胡蝶所写的「胡蝶新婚歌」,1941年底,胡蝶举家从香港迁往重庆。
胡蝶将所有积蓄打理成30个箱子托运,谁知珠宝在半路丢失,为寻回原物,一个朋友就把她介绍给戴笠。
戴笠为博胡蝶开心,不惜自己掏钱,买回一些相同的珠宝送给胡蝶。随后,戴笠派人打发胡蝶的丈夫潘有声去昆明做生意,潘一走,戴笠就让胡蝶住进中美合作所内的杨家山公馆。
戴笠(1897--1946)字雨农,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被称为"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
据史料记载,戴笠在任期间刺杀人数高达259人,很多人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从这一点来看,戴笠简直就是天诛地灭、应该下十八层地狱的冷血杀手。
但抗战期间侵华日本人和汉奸也是其刺杀的对象,一些民愤极大称得上罪大恶极的汉奸也被戴笠杀了不少,这些汉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饶恕的败类!
戴笠一生来天津共三次,都住在吴泰勋公馆,这里几乎成了戴笠的行宫,特务组织在此召开过许多秘密会议。
1946年3月13日戴笠最后一次来天津,3月17日在经青岛返回南京时,因飞机大雨中失事戴笠摔死于南京的戴山。
“戴机撞岱山,雨农死雨中。”人们谈论起戴笠总会说这么一句话,据说当年老蒋听到此消息后曾哭晕在厕所。
吴泰勋旧居,马场道16号。
军阀吴泰勋(1912--1949),与张学良和戴笠三人结拜为把兄弟,原奉系军阀黑龙江督军吴俊升之子。1928年6月4日 ,吴俊升与张作霖同死于皇姑屯炸车案。
吴泰勋曾任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及政府高官,16岁就升为陆军少将,这绝对创下了"世界纪录",可以申报吉尼斯了。北洋政府总理朱启钤九女儿嫁给了吴泰勋。
"朱五",是指朱启钤的五女儿朱湄筠,她嫁给了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朱启钤共有四个女儿都嫁给了张学良身边的重要人物。
1930年两人结婚,张学良亲自为他们担任主婚人。抗战胜利前,他们一直在香港从事营救张学良的工作。1962年,朱湄筠还曾帮助周总理辗转送信给张学良,功不可没 。
北洋政府总理朱启钤故居,马场道164号。
1943年,潘有声从外地归来,得知戴笠"鸠占鹊巢",当时非常恼火,就直奔军统局本部,但连去几次,都吃了闭门羹。
有一天,戴笠的秘书王汉光找了他,明确指出:"你要把胡蝶女士带回来,这点万万做不到,你还是拿些钱,做个官算了,聪明人不吃眼前亏。"潘有声知道鸡蛋碰不过石头,就独个悻悻回到了上海。
作为一代色魔,戴笠却对胡蝶倾注了满腔的爱。自从得到胡蝶后,他奇迹般地一改过去到处追逐女人、渔猎美色的行为 。
也许,面对着美貌绝伦、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柔情万种而又闻名遐迩的一代红星,戴笠可以心满意足了。而蝴蝶正好满足了他作为杀人恶魔,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中,保留的那份宁静和全部美的幻想。
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
以后,胡蝶便与潘有声一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了 。蒋介石后来败到台湾曾说:若雨农不死,不至失大陆!
蒋介石当年哀悼戴笠,看表情,蒋介石是真的难过了。
蝴蝶是明星公司的当家花旦,除了容貌和演技,蝴蝶还拥有很多同时代女星所欠缺的,理智、聪慧与自知。所以,当好友阮玲玉饮恨是非,命丧黄泉时,蝴蝶却在同样的乱世中以极佳的人缘和口碑,巧妙斡旋,明哲保身 。
所以当戴笠意欲金屋藏娇,识时务的蝴蝶并未推拒。英雄美人自古佳话,西施、貂蝉尚且无从选择,何况小小的翩翩蝴蝶。
还记得,那个大雨瓢泼的午后,戴笠强行命令飞机照常起飞,因为他要赶回去迎娶那个让他欲罢不能的女人,当飞机撞向戴山的刹那,戴笠也正是大梦方醒之时。
始于美色,终于智慧。她以自己的聪颖和理智,竟然同时在丈夫和权势之间得以保全 。丈夫不曾嗔怪她,甚至还深得实惠和保护;朋友不曾嗔怪她,因为她一向平和温婉待人。
当一切烟云散尽,始终不渝的丈夫带她远走异乡,从此在也没踏上故乡的土地,哪管他人评说。
同一批的女演员中,如胡蝶宁静祥和度完晚年的,寥寥无几,纸醉金迷的上海吞噬了一些人、水深火热的战乱蹂躏了一些人、史无前例的文革摧残了一些人。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表演艺术家白杨,就因为沈醉在一篇文章里戏说"白杨戴笠关系特殊",在文革时期成为奇冤。
就这样,白杨蒙冤进了监狱,而且一呆就是五年半,试想如果当年胡蝶还在大陆的话,那肯定是躲不过文革劫难的。
胡蝶再次定居香港,是她日后得以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1975年,胡蝶随子女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或许命运对胡蝶是垂青的,回顾她经过的起伏波澜,不由心生感叹,命运若不垂青她这样辛勤坚韧的女子,又该垂青谁呢?
2005年,国家邮电局借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发行之际,特发行胡蝶纪念封1枚。在中国电影历史博物馆大厅里,第一个矗立的蜡像就是胡蝶。
胡友松(1939--2008)出生在上海 ,原名胡若梅,这是母亲胡蝶为她起的名字,意思是希望女儿如梅花般美丽坚强。
6岁时小若梅因患湿疹,医生建议胡蝶将若梅送到北方去生活,这最后成为胡蝶留在祖国大陆唯一的亲骨肉。
胡友松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百乐门",参加给抗日前方战士募 捐活动,母亲胡蝶在台上表演,她提着小篮子在场里来回走动募捐。
后来胡友松慢慢长大了,由于出身不好,承受着各方面的政治压力。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北伐前致力于两广统一,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曾签署释放政治犯的命令,使万余名共产党人免遭了屠杀,李宗仁还发布命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介石阻挠而未成。
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李宗仁在机场宣读声明,表示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在周总理安排下,李宗仁与溥仪会面,这也是中国末代皇帝与末代总统的历史性会面。
曾经的国民党代总统回归共产党的中国,这一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事件震惊中外 。
1966年,毛泽东和李宗仁先生在天安门城楼上。
临终前,李宗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留下一封信:
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在这个伟大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无比的光荣。我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
胡友松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第三护士学院,后来相继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复兴医院担任护士,传闻她曾经有过两段爱情,但是都不欢而散。
那年听到李宗仁回归祖国的消息时,胡友松正在通县医疗队劳动。她做梦都不会想到,一年后27岁的自己会嫁给已76岁的李宗仁,成为他的第三任太太。
1966年,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因病在北京去世 。中央统战部对李宗仁的晚年生活十分关心,为他物色了年轻貌美的胡友松,李宗仁对胡友松的身世也早有耳闻。
1966年7月26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胡友松与李宗仁在北京正式结婚,从此这对红颜少女和白发将军走到了一起。
李宗仁弥留之际,由于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护,使李宗仁感到莫大的慰藉和满足。李宗仁老泪纵横,他说,作为军人,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母亲去世,这一次是对胡友松深情牵挂 。
李宗仁的长子李幼邻深为胡友松的品德所感动 :我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她照顾的,我感谢她,她是我们李家的人。
很多人误解胡友松,以为她爱慕虚荣,看中的是李宗仁的财产,李宗仁去世后,胡友松将李宗仁私人存款和国家发放的生活费,全部上交国库,她还将李宗仁生前的16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捐赠给中国历史档案馆。
1996年,胡友松又把收藏多年李宗仁的60多件遗物,捐赠给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其中有被鉴定为价值连城的文物、有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所赠的,重达45公斤的李宗仁半身青铜像、瑞士手表厂建厂百周年时赠送给各国首脑的金表、傅作义将军生前赠送给她的有"软黄金"之称的火狐标本等。
胡友松不断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给希望小学 ,抗洪救灾中,她把自己的卖画所得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她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宗仁先生的爱国精神,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底,永不磨灭。
在她的心目中,李宗仁始终是一位英雄,一位伟人,她依然在心底保存着对李宗仁先生的缅怀和思念,他们真正做到了,爱情是不分年龄和身份的。
现如今老夫 少妻已经成为一种婚恋常态,年龄差距悬殊最大的算是杨振宁和翁帆了。
前两年微博被杨振宁遗产分割刷屏,陪伴杨振宁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遗产分配里只得到一套别墅的「生前使用权」,产权还属于清华大学。
如果与李宗仁和胡友松相比较的话,只能说现在的人们太复杂了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这遗产分割,我们看到九十多岁的杨振宁依旧精神矍铄,这都是因为翁帆在生活上给了妥帖的照顾 。
其实胡友松与李宗仁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三年时间,看看胡友松口述《我与李宗仁极不寻常的最后三年》。
该书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胡友松与李宗仁,共度的温暖、幸福而又非同寻常的三年时光。
2008年11月18日,胡友松去世了,绿树掩映中的胡友松墓。
碑铭
德公去了
蝴蝶飞了
梅花谢了
青春逝兮
浮世远兮
往生来兮
完
作者庞恩生从小居住在五大道的香港路同乐里,1976年新华南路小学毕业,1981年天津二十中学高中毕业。
采稿 校对 编辑 | 紫石
关于我们
本号汇集了五大道人讲述的老故事及五大道人的文学、摄影作品等,旨在重温五大道老时光、探寻五大道人的生命轨迹、弘扬五大道的人文精神。欢迎新老五大道人踊跃投稿,文字、口述均可(有意者请在私信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本号刊登的文章(不代表本号立场)均为原创,不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