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代会精神·静海在行动丨一座城_蓄——创(靜海黨代會發展)

6月20日,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闭幕不等于结束,新的浪潮拍岸作响。
重阅五年答卷,静海“落笔生花”,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捷报频传,有发展动能新旧转换的蓄势突破……心无旁骛谋发展的静海,走上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州五区强化资源集聚能力,打造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产业发展协同区,生态涵养功能区……这与静海区委、区政府深入研判发展大势,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健康生活示范区、共同富裕力行区”目标不谋而合。
站在新的时间窗口,静海区委、区政府自信“接卷”,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引领全区发展,不断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挥别“成长的烦恼”,转型升级没有“休止符”——
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提质增效任务艰巨;园区产业不够聚焦,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多“面壁”,多“挑刺儿”,在静海区委、区政府的大小会议中,总会“一针见血”提出问题。
“虽然困难和挑战很多,但静海高质量发展奔涌向前的势头不可阻挡。”静海区委书记刘春雷在静海区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这句话,又将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念播撒在了天津南部的这座城。
静海将如何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实现“换道超车”?“老字号”又该如何赋能增效?探寻发展密码,深刻领会“三个着力”重要要求,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在脚下。
在静海区政务服务保障大厅,有一个很起眼,却没什么人光顾的窗口——“办不成事”受理窗口。
这个窗口的设立,目的是实行涉企问题提级办理机制,解决项目在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点问题。
“窗口设立以后,却几乎没什么人来……”工作人员每天坐在窗口内“翘首以盼”,但她的微笑却总是扑个空,“真心实意想为大家解决一些‘中梗阻’问题,不过没有人来,我却很开心,说明我们的服务,还是令人满意的。”
如果说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为静海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好了底,那么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让静海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撑杆跳”。
团泊湖畔,如今最耀眼的已不再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里那根硕大的人参雕像,它反而愈发像一个“图腾”,将中医药之魂注入了静海的发展格局中——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成为天津市首个正式揭牌的海河实验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在“十四五”建设期间,将向国家级科技园发起冲击。
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着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医药研究“内核”,研制的中成药“宣肺败毒颗粒”,让世界对中医药刮目相看。
……
一片盐碱滩上敢闯敢试的“试验田”,何以持续释放引力拔节生长?
这是因为,静海敢把产、学、研串成发展的新思路。
彼时的盐碱滩,已经摇身一变,在大健康产业“蓝海”上破浪而出的“双航母”顺风而行,从“大学城”一跃成为“产业城”。
“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合作示范区、健康产业创新交流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创建的示范样板。”乘着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东风”,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朱奎元对示范区的未来信心满满。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通往园区穿梭的车流、宽敞步道上匆匆而过的工作人员,都是最直观的经济“晴雨表”。
在子牙经开区高新产业园一号路1号,坐落着一家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天津市新天钢中兴盛达有限公司。
二代及二代改进核电项目的独家供应商、青藏铁路独家供应商、三峡工程定点供应商、独家供货黄河小浪底工程和国家大剧院等工程……这家企业低调干“大事”。前不久,企业又收到一条喜讯——本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他们再添新称号——天津市级单项冠军企业。
“月产销量从‘混改’前的2万吨提升到现在的3.3万吨以上,尤其是重点扩展了17.80mm以上矿用大规格预应力钢绞线的市场份额。”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是改革带来的红利。”
694项改革举措,静海用出了真招法,也看到了真变化——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园区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和免督查激励……
静海的六大园区虽然分列不同方位,又有不同定位,但它们却在“抱团”成长,合力为静海高质量发展蓄动能、添马力。
主动挤水分、去虚高、提质效,坚决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转型升级在静海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搭建好“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施工。
高质量发展绝非“独奏”,而是齐头并进的交响──
站在团泊大桥桥面,一侧是宽阔的减河河水,一侧是正在建设的津静市域(郊)铁路首开段项目桥梁。预计2024年,市民搭乘轨道交通经行这条观景大道,也能拥有如此绝佳的观光视角。
项目不断传出好消息——目前静海区段进展顺利,桥梁桩基、车站桩基全部完成,正在加快进行桥梁及车站主体施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中,静海怎么摆?
交通一体化是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必然首当其冲。
目前,天津中心城区至静海市域(郊)铁路项目已纳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9-2035年)》及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复的《天津市市域(郊)铁路专项规划(2019-2035年)》,为搭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再做“加法”。
路通了,路子也通了。
30多年前,静海人都说,走南闯北的子牙人最是敢想敢干,在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的他们头上却总冠有一个不雅的称呼——“破烂王”。
如今,“破烂王”们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循环经济的“解码者”。他们不再“南征北战”,身在静海,手握“报废王”APP,一键上传废旧物品照片,就有专人上门收购,再由回收网点运回公司做再生处理,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
单独看每个子牙人的发家史,只是管中窥豹。当下,子牙经开区实行“圈区管理”,淘汰落后生产力,引入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布局全产业链条……如今,十几个“国字号”名头让这里的发展有了新前景,这得益于它深谙协同发展核心要义,主动谋划,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融合发展。
2021年11月,子牙经开区联合京津冀地区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打造互为补充、韧性强劲的“三链融合新干线”,成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标杆。
目光放到全区,“产业发展协同区”已在搭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花花开正盛——
五年来,全区签约北京项目120余个,协议引资额约500亿元,先后引进了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国铁建大桥局装配式基地等标志性项目;
积极发挥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领先优势,已有50亿元的产品应用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居工程、雄安市民中心等项目建设;
启动东淀湿地规划研究,持续向域内生态湿地及水系进行补水4000万立方,依托林海苗木培育基地,保持人工林种植面积在12万亩以上,保障了优质苗木持续向雄安新区投放。
……
留白、留绿、留璞,我们把生态放在了心尖儿上——
2017年,天津全面推行河长制。
从那年起,陈玉国便开始担任静海区团泊村村级河长。巡河,是陈玉国日常重要工作之一。
而团泊村的西边,正是被列入“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的团泊湖,村里的水体质量对于周边河湖影响重大。
这个土生土长的团泊人,从小在湖边长大。团泊湖见证了他的成长,他也目睹着团泊湖愈发耀眼的巨大变化。
“现在,它是人们口中的‘绿宝石’,也变成了候鸟们的栖息地,守护好它,我义不容辞。”
阳光俯冲而下,湖面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只成双入对的野鸭游荡其中。一半勾留在此湖,这里,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现在还不是最美的时候,初冬时节,大批南迁候鸟会在此驻足,享受这里温暖的阳光、清澈的湖水、丰美的水草和丰富的鱼虾。”在这里工作了多年的李艳寰对团泊湖周边的生态变化感受很深,身为团泊水库管理处副主任的他更是团泊湖生态改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天鹅、灰鹤、白鹭……这些“精灵”或在水面静立,或潜入水中捕鱼捉虾,它们在水天之间展翅翱翔的模样驱赶了这些守护者一身的疲惫,也成为了静海生态保护的见证人。
和团泊湖遥相呼应的绿色生态群则是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静海人总是以“大林海”相称。
一条略有起伏的柏油路通向林海深处,路旁高大的杨树树叶随风沙沙作响。
静谧,让这片“绿色王国”显得更加“诱人”。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德帅告诉,示范区内林区面积达12万亩,共有树种140余个、苗木1600余万株,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6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张德帅对这些如数家珍,透着一股自豪。
林木种植、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如今的林海深处,多了几分热闹。
如今,来静海游玩、办事的新老朋友总会感慨,这里变了!
以“东湖西林”为总格局的“生态涵养功能区”,真是美哉,美哉!
往回看五年,静海与自己“较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1351”工程,咬紧后槽牙,把发展思路生生拔高了一大截。
奋楫者先,在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催人奋进的氛围中,新篇章已经开启,静海的高质量发展势能不断蓄积涌动,为今后的发展再添想象空间。
来源:静海融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