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温音乐作品中爵士语汇的创造性运用探析(格什溫爵士語匯)
文|沧海史宿
编辑|沧海史宿
<<·——前言——·>>
乔治·格什温是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为爵士乐乃至全球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流行乐、钢琴独奏曲,还是交响曲、协奏曲等,无不创造性地运用了布鲁斯、拉格泰姆等音乐形式中大量的爵士语汇。
乔治·格什温
我们结合美国音乐的发展与爵士乐兴起背景,探讨了格什温的音乐特点与爵士情结,重点就其作品中爵士语汇的创造性运用展开了系统研究,为深刻理解格什温作品的爵士风格提供支持。
<<·——美国音乐的发展与爵士乐的兴起——·>>
19世纪的美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民族音乐发展步伐异常缓慢,专业音乐多为欧洲音乐的套用,并未形成本土特色。
传统的美国白人音乐与黑人音乐风格各异,但19世纪末宗教活动与种族互动的活跃加速了二者的碰撞与交融,同时,美国北方因工业发展吸纳了大量来自南方的移民,人口迁徙促使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融合,进而促进了爵士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产生。
1917年,首个名为“真正的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冶在纽约成立,该乐队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爵士乐作品,为后期爵士乐各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正的迪克西兰爵士乐队
爵士乐的诞生不仅影响了美国音乐,更改变了全球音乐格局,其强大的包容性与典型的特征无处不体现着对传统音乐的“否定冶”。
早期爵士乐最直接的来源有两个:一是表达黑人奴隶受压迫的哀怨忧伤情绪以及对非洲故土思念之情的布鲁斯音乐,通过在原大调音阶中加入降芋级音与降喻级音,或在原小调音阶中加入降吁级音,赋予曲子浓郁的忧郁色彩。
大调音阶
对于早期的爵士乐严格遵循着布鲁斯曲调的模式,配合自弹吉他或班卓琴的滑音产生音准偏差,完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变奏。
二是以强烈切分节奏为演奏根基的拉格泰姆音乐,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极其强烈且循环往复的动感节奏,这一节奏正源自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与复合节奏。
小调音阶
不同于传统钢琴演奏中的重拍位置,拉格泰姆的重拍并不在传统的2/4与4/4正拍上,而是迁移到弱拍位置,借由反拍连续重音形成摇摆感,加上演奏时左右手平稳与跳跃节奏的交织,产生了一种“交错感冶”,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韵律感。
最初的爵士乐依托布鲁斯、拉格泰姆音乐风格进行即兴演奏,随着越来越多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的加入及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巧的融入,爵士乐逐步脱离了传统的低俗化冶、业余化冶、民俗化冶,朝着理论系统化、演奏规范化方向发展。
拉格泰姆音乐
纵然如此,以黑人音乐为基础的特点仍非常鲜明,无论是乐队与独奏的即兴演奏、布鲁斯与流行歌曲曲式的运用,还是以布鲁斯音阶为旋律素材的和声结构、声器乐的音色特点,抑或循环往复的节拍与切分音节奏、旋律等,均使爵士元素“有迹可循冶”。
<<·——格什温的音乐特点与爵士情结——·>>
格什温出生于爵士乐兴起之际,他12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时为一家出版商推销歌曲,接触到很多流行的音乐风格,并由此开启了音乐创作生涯。1916年,格什温发表了首部作品《当你想要他们时,却得不到》。
1924年,应保罗·惠特曼所邀创作的爵士交响曲冶《蓝色狂想曲》在卡内基音乐厅公演并大获成功,这部作品令格什温名声大噪。
随后,格什温又接连创作了《钢琴与乐队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及歌剧《波吉与贝丝》的著名唱段《夏日时光》、《朦胧的一天》等。
《蓝色狂想曲》乐谱
虽然格什温的音乐作品体裁各异,但无不蕴含着浓郁的爵士韵味,布鲁斯、拉格泰姆等爵士元素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独属于他的典型音乐风格。
格什温的爵士情结不仅体现在通俗音乐方面,还体现在专业音乐领域。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乐谱
早在1903年,黑人钢琴家斯科特·乔普林创作的拉格泰姆风格作品《贵宾》,被世人评为“一部用拉格泰姆音乐写就的优秀作品冶”,这部作品对格什温的影响极为深刻,甚至为其《蓝色星期一》提供了创作灵感。
斯科特·乔普林
他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发现了黑人灵歌与蓝调的戏剧性表现力—反映人在面对希望破灭、绝望与死亡时的挣扎,并开始尝试以对比的节奏以及灵巧的对位、休止、重音、华彩等赋予爵士乐以“精致感冶”,将美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而在专业音乐领域,格什温亦有尝试,他于1919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摇篮曲》首次将严肃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古典的配器风格看似与爵士乐毫不相干,却在蓝调音阶的烘托下闪动着“天才的火花冶。
《摇篮曲》乐谱
《蓝色狂想曲》虽是格什温仓促间完成的作品,却足够惊艳世人。
作品散发着爵士乐的迷人芬芳,无论是蓝调音阶的大量运用,还是连续切分、重音交错等叹为观止的丰富节奏,使得那些技术上本来未超越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的经过句都变得新颖而独特冶。
李斯特
随后创作的《五首钢琴前奏曲》、《F大调钢琴协奏曲》等严肃音乐作品也延续了格什温典型的爵士乐创作手法—精致的调式转换、狂放的格拉泰姆节奏、浪漫典雅的蓝调旋律等。
尤其是在《F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中,格什温首次独立完成了一部管弦乐作品的配器工作。
拉赫玛尼诺夫
那么,随着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作品的问世,格什温更加坚信爵士乐是最能代表美国多民族融合精神的音乐。
内在的爵士情结与外在古典音乐的熏染令其一面钟情于通俗音乐的创作,一面又执着于将爵士乐融入严肃音乐中,最终使爵士乐成功登上“大雅之堂冶”。
《五首钢琴前奏曲》乐谱
<<·——格什温音乐作品中爵士语汇的创造性运用——·>>
格什温音乐作品内容生动、结构相似,大多风格通俗、节奏活泼、和弦排列新颖,常有各类七和弦毫无准备地移调,旋律往往多次重复而非动机式的逻辑发展,体现出统一的音乐风格。
七和弦结构一览表
3.1.创造性的和声
在格什温音乐作品中常常出现“不甚和谐冶的和弦音响”,它色彩诡异甚至稍显刺耳,却不失独特韵味,这反映了格什温对变化和弦与创造性和声创作技法的情有独钟,是其作品区别于严肃音乐的主要标志之一。
变化和弦与创造性和声
古典严肃音乐强调音色的饱满与稳定,因而常采用三和弦使和声严格按照T鄄s鄄D鄄T功能圈的运动规律发展。
格什温音乐作品虽不乏对古典和声的吸收,但和声效果编排更接近于爵士音调,体现为和声变化的不规则化、和声连接的跳进与五度循环进行等。
《波吉与贝丝》乐谱
以歌剧《波吉与贝丝》著名唱段《朦胧的一天》为例,格什温采用了一系列极具爵士乐风格的和弦组合,并以差异化强弱拍点支持旋律,赋予歌曲独特的律动与色彩。
自第5小节起,格什温采用了F大调降3级音Ab,并于弱位起拍,通过跨小节时长赋予曲子爵士化的特征,降3级音Ab紧随主音F出现,塑造出典型的布鲁斯蓝调音响痕迹。
F大调音阶
紧接着由主调和弦Fmaj7迅速转为和弦Fm7,避免常规和声可能引发的听觉疲乏感,赋予和声明暗变化的活力与色彩,配合典型的布鲁斯音调,赋予作品显著的“爵士感冶。
3.2.特殊处理的音色
格什温的音乐作品有着城市通俗音乐的典型特征,为了发出“城市之声冶”,他常常将音色进行特殊处理,如以厚重密集的鼓点模拟喧嚣连续的机器声,配合管乐齐奏,营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音色与节奏对照表
以《蓝色狂想曲》为例,开头引子处格什温采用了单簧管音色,有别于传统乐队演奏的音色,谱子虽音高明确,但演奏中却有意将音准吹“跑偏冶”,单簧管颤音之后的一个十七连音是一个爵士韵味十足的上行滑音。
犹如慵
续音色音调对照表
随后是全曲首个主题的演奏与第11小节的进行,圆号仍采用了类似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到了第16小节,格什温采用了高亢清脆的小号演绎典型的“哇音冶效果”,配合弱音器的使用进一步锐化了音色,使之富有金属色彩。
由此结束了第二主题的呈现,直至音乐结束“哇音冶”仍不绝于耳,进一步加重了《蓝色狂想曲》的爵士韵味。
单簧管
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更为新奇的音色出现了,为了模拟巴黎繁华的都市情境,格什温融入了出租车喇叭声,使听众犹如置身热闹繁华的巴黎街头。
3.3.个性化的曲式
一些乐评人认为格什温音乐作品曲式不连贯,缺乏统一的结构布局,就像是毫无关联的片段相组合,这或许与他长期从事流行音乐创作的经历不无关系。
曲式结构
与古典严肃音乐的曲式不同,流行音乐并不强调主题、段落之间的逻辑发展与内在联系,格什温音乐作品正是如此,即兴化、个性化的曲式赋予作品典型的“自由性冶”,并生发出浓郁的爵士色彩。
在《蓝色狂想曲》中,为了突出“狂想冶”与音乐表达的自由性,格什温打破了传统曲式结构的局限,转而采用动感强烈、富于变化的曲调与布局严格的结构。
对于在多主题自由发展的多段体结构下,主题经过多次变奏,融入大量爵士节奏与布鲁斯风格,全曲不间断演奏却呈现出古典协奏曲典型的“三乐章冶式”结构特征,配合节奏、速度与力度色彩的频繁变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从这部作品中,很多段落中情感的自由性与紧张性甚至模糊了主题、和声及结构轮廓,生发出一种“巧妙安排下的混乱感冶”,这种混乱中不乏内在逻辑性的音乐被视为真正的“交响乐冶”。
爵士节奏型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交响诗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采用了两部曲式与套曲形式的有机结合,每个部分又遵循三部曲式与变奏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格什温对传统曲式的创新及其对主题发展的创造力。
3.4.自由摇摆的旋律
格什温被公认为高超的“旋律大师冶”,他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既有对现实的描述,又不乏浪漫的想象,带给听众自由感与摇摆感,犹如简单却不落俗套的百老汇歌曲。
《三首前奏曲》乐谱
以《三首前奏曲》为例,第一首风格活泼、节奏轻快,从前两小节旋律起,就采用了前十六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形态,加上小二度、大六度的衔接生发的不稳定感以及延长音、不谐和音的加入,营造出一种随意的摇摆性。
随后是4个小节的大切分节奏,所加入的低音敲击感与和弦重音引导了作品整个旋律的发展,既展开了主题旋律,又调动了听众情绪。
相较第一首欢快的节奏,第二首前奏曲明显趋向于舒缓,甚至略带忧伤,前3小节左手半音的运用犹如古老故事的娓娓道来。
第4小节后半段主题旋律以弱起方式进入,配合左手的四分音符演进,与旋律的自由摇摆形成了鲜明对比,A1段的重复好似耄耋老人一遍遍重复着那个忧伤的故事。
半音阶
对于第三首前奏曲的主题旋律是一个三连音与切分节奏的连接,且重复了4次,加上最后突然的停顿感,充满了十足的戏剧色彩,带给听众一种强烈的期待感。
3.5.复杂多变的节奏
节奏可谓是格什温音乐作品最突出的闪光点。受爵士乐的影响,其作品中往往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节奏、附点节奏、三连音及不规则节奏,复杂多变的节奏构成了他有别于其他作曲家的典型音乐风格。
切分音节奏
以其第二首前奏曲为例,中段速度稍显明快,平稳的节奏转移到高音区右手部分,左手则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附点与三连音,在全曲慵
到了第三拍的八分音符处,若采用常规八分音符演奏,只会沦为若干音的无趣对位,显然达不到格什温的要求,因此,需要采用摇摆节奏加以演绎,以达到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
附点节奏
在《蓝色狂想曲》中,左手规整的切分音伴奏配合右手强弱的节奏变化,以及不时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一步传达出音乐张力,最后一小节最后一拍前八后十六节奏与切分节奏的连用更凸显了拉格泰姆节奏特征,使原本奋进的音乐顿时和缓了下来,犹如一个小“玩笑冶,展现了美利坚民族乐观自信的精神。
三连音
<<·——结语——·>>
作为美国音乐界最具天分与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乔治·格什温是唯一一个兼具叮砰胡同冶、百老汇及爵士音乐背景的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
他扎根于民间,在美国城市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双重影响下,将“低俗冶”与“高雅冶”音乐艺术完美结合,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之一。
肖斯塔科维奇在评价格什温音乐作品时曾言:“乔治·格什温是美国最卓越的音乐家,他从不脱离生活,也不将自己困于‘音响之塔爷内。”
肖斯塔科维奇
他的音乐写尽了普通人的悲欢、钟爱与生活。正是由于此,纵然他是那样特立独行,他的音乐是那样独特新颖,却仍然代表着最本真的民族音乐。
冶“叮砰胡同冶的生活经历使格什温始终怀揣着深厚的爵士情结,他的作品时而激情活力,时而梦幻温柔,时而蓝色忧郁,时而恢宏瑰丽,似从民间、从流行中走来,又不乏高超的专业水准与欣赏价值。
在他的努力下,爵士乐成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1]白天.格什温经典歌曲中的爵士语汇[J]。艺术大观,2021.
[2]姜桢玮.格什温《三首前奏曲》爵士元素的运用与演奏探析[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1.
[3]左贺.格什温双钢琴版《蓝色狂想曲》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4]张童.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创作技法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0.
[5]刘方娅.格什温爵士风格歌曲演唱技巧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6]刘媛.继承与发展—格什温三首前奏曲中爵士元素的创造性运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7]刘燕.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爵士语言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
[8]李希媛.对格什温爵士语言的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9]李硕。论格什温钢琴作品的爵士风格[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10]张慧.简析乔治·格什温与他的爵士情结—《蓝色狂想曲》[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11]陈伯文.“爵士乐冶因素在格什温交响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运用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12]郭昕。格什温作品中爵士乐手法的运用[J]。音乐生活,2007.
[13]尹航.浅析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中的爵士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4]郭昕.爵士乐语言在格什温作品中的创造性运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