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央视!主播带200位村民办村晚_1500万网友找回记忆中的年味(村民主播找回)

两场村晚分别由山西临汾乐器主播@唐尧锣鼓张勇 和湖南凤凰音乐主播@苗人三蛮 ,在家乡的泊庄村大戏台和腊尔山镇篮球场上举办。这是他们为村民们准备的晚会,也想通过直播让更多看到家乡风貌。
活动开始前,两位主播曾在村子附近走街串巷地贴告示,也在线上发布了节目征集,没想到接到的报名源源不断。这些村民是台下的观众,也是台上的主角,两地共有近200名村民参与了表演。
他们的年龄横跨5岁至77岁,有人在家务农,有人是全职妈妈,还有泥工、机械维修工、养牛专业户等等,表演道具包括黄豆、簸箕和锄头。村民们的手,打过糍粑、腌过腊肉,这一次还弹了吉他、敲起腰鼓。

节目结束后,山西的乡亲们不愿散去自发打了1小时锣鼓,而湖南的村民们在苗鼓声中上台和主播一起跳舞。在抖音,超过1557万人收看了两场直播。
某种程度上,鼓声代表着过年和故乡的声音,两场村晚一南一北,主播、村民与网友们一起,提前复现着记忆中的年味儿。
01 腊尔山的雨村晚演出前一天,一场大雨给原定的室外彩排带来困扰。十点钟,雨水持续不见停,前夜刚搭好的木架、作为装饰的红色纸灯笼在风雨中簌簌响,演员们穿着黄雨衣在现场无措地穿行。
大家讨论要不要将村晚改为室内,需要早点准备。苗人三蛮坚持晚会一定要在室外,才热闹。他说明天一定不会下雨的。一个半钟过去,大雨逐渐淅沥,随后,很幸运地,雨停了。天仍阴沉着,但人们雀跃起来。彩排恢复到室外场地进行。很快,苗鼓、牛角号与铜锣敲响,山间如期地荡起了苗歌。
泊庄村的雪
在泊庄村,几天的排练都伴随着低温和大雪。
头一天排练前,临汾刚下了一场大雪。演员们到现场,先清扫了积雪再开启排练。第二天,雪又纷纷扬扬落下,越下越大,从上午的星点转到下午成了鹅毛状。
这个乡镇村庄的不少地方都封了路。演员们开车绕过封路路段,集合来到排练地。最远的一位,冒雪开了二三十公里。唢呐老师早上六七点便早早起床,从其他县赶来戏台。
腊月寒风凛冽,演员们在大雪里一道道排练,吹唢呐,颠簸箕,抖动黄豆,发出生命的声响。
02 酒哥想让全国都看看湘西舞狮
舞狮是湘西苗寨的传统民俗活动。和其他地域的舞狮不同,湘西特色的舞狮是用竹背篓和纸张做狮子头,家中的旧苗绣被单被套做成的狮子身。
戴着大头娃娃面罩的耍狮人酒哥年近六十,他本姓吴,因酷爱喝酒,获得外号“酒哥”。在这场村晚演出中,舞狮的节目时长不过两分钟,但酒哥想得可多嘞,“我想让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都看看湘西的特色,感受苗文化的魅力,既然问我了,我就唱给你们听可以吗?”
不待回应,酒哥便昂扬地唱起了苗歌,苗话唱一遍,汉话又唱一遍,歌词意思是:东方日出暖洋洋,烟花炮竹满天香。
在锣鼓之乡,她顶威风了一回
泊庄办村晚的消息,从冬月开始就在在洪洞一带流传。听说张勇要召集节目,鼓友们摩拳擦掌都想贡献力量。以红姐为首的鼓友团,这两年夏天经常活跃在街边的广场上打锣鼓 ,也想威风威风。
这里是锣鼓之乡,远近驰名的“鼓窝子”。但即使如此,关于什么是正宗威风锣鼓味,百姓们各有各的想法。比如一些男人就认为,女人敲鼓没有气势,不够威风。
村晚当天,红姐把视频发在抖音里,获得了268个赞。这是她人生中顶威风的一天。
03 苗服、苗鼓和结婚的银饰
村晚演出中,腰鼓队是平均年龄最大的演员团。传统苗鼓腰鼓在年轻人中不再时兴,只有留守村中,从小演到大的阿妈们还钟爱这项传统艺术。排练间隙,老闺蜜们喜滋滋地,互相帮忙涂抹脂粉口红。
郑仙爱70岁出头,从小便是腰鼓队的成员,擅长各式苗舞。以往,村里谁家起了新房,或娶媳妇,她都会到现场演个热闹,数十年的演出视频叠成一沓,光是演出服家里就有十几套。近些年,让郑仙爱表演发挥的场合渐少,上一次登上这样隆重的舞台,还是二十多年前。因此,参演村晚,郑仙爱相当重视,演出当天,她戴着结婚时老公送的传统苗银饰品。
汾河边广场舞大姐爆改女团舞
穿着花棉袄的大姐们,是山西村晚上最惹眼的女团。她们来自临汾市里最积极的一支广场舞队伍,经常聚在河边跳舞。
知道要办村晚了,领头的大姐几次问组委会,“需要队里的大音箱不”。她们的音箱发音嘹亮,能从河这岸传到对岸。
“花袄女团”是这天最活跃的身影,她们跟着台上的每一个节目的律动起舞,还架起了手机,在抖音上做直播。这也是这支女团第一次面向全国。
以往,这些主妇和孃孃们的舞台在汾河边、在广场上,和一个个成员粉丝数只有几百人的抖音账号上。
04 幺妹住在十三寨得知苗人三蛮要办村晚,在浙江台州打工的00后美容师唐金凤特意请了假,只为回来唱一曲《幺妹住在十三寨》。她有一副邻乡皆知的好嗓音,一直是学校老师和村民眼中唱歌的好苗子,无奈家里经济压力大,她没能读音乐学院,离乡打工后,只有公司开年会、办活动时才有机会登台唱歌。
在村晚的舞台上,唐金凤总算过了把瘾。久违地,她穿上苗族传统服饰,带着缀满苗银的头饰,握着麦克风大喊:万水千山总是情,给点掌声行不行?”清凉甜美的嗓音喊破大山间的漫漫迷雾,也带她跨越了台州到凤凰1200公里的乡愁,圆满了歌唱的梦想。
威风锣鼓,老一辈流淌的血液泊庄村村晚上,最“炸裂”的大爷当属程会长和他带领的鼓友们。程会长擅长挤眉弄眼,摆动手势大开大阖,把现场气氛提升到顶端。
他习鼓五十多年,家里有个打扫整洁的房间,摆放着多年来收集的锣鼓曲谱和老把式。
他家是一个聚点,周边村镇的老人们喜欢集合到这里练习打鼓,这些老人们最大的77岁,最小的53岁。
即使排练在下午,他们习惯了五点起床到程会长家集合,开五辆车到达四十多华里外的大戏台。正式演出这天,起床的时间提早到了四点。一位老人过于认真,还在练习时把裤带跳掉了。
程会长想带队里的老头们登上更多舞台,出更多的威风。“我姓程,今年66岁,学习和传承锣鼓走过了五十年,遇到了很多坎坷,始终坚守不移。威风锣鼓,就是我们老一辈身上流淌的血液。”他铿锵有力地说出这段话。
现场一片喝彩,鼓掌的是他的同龄人和比他更年长的老人们,他们不熟练地摸索手机录像功能,把《乱撕麻》全程录了下来。
05 湘西的竹椅、火盆,和远道而来的朋友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村晚的全景,不少村民从家中搬出竹椅和火盆,坐在高处的石阶上,嗑着瓜子剥橘子,看到动情时站起来摇摆,站累了,就坐下来打毛衣。
正在家中写作业的小学生耐不住外头热闹,抱着课本跑出来。
村晚现场,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观众,从广东、广西飞来感受湘西民俗的摄影师,还有从北京、湖南赶来的朋友。
几个月前,在北京,星光大道的节目录制现场,来自湖南益阳的歌手詹昭君第一次见到苗人三蛮。当时,苗人三蛮正在门口抽烟聊天,衣着朴素,和不远处的务工人员看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当他们上了台,开口唱歌,詹昭君有种“被镇住”的感觉。在一场合作赛中,她和苗人三蛮成为了朋友。
村晚前夜,詹昭君带着妹妹来到了腊尔山,放下行李,就开始帮忙搬木架。村晚游戏环节,她也跑上去参与,赢得了一只鸭子。
从运城赶来的粉丝干起兼职保安即使在雪下得纷纷扬扬的那天,仍然有村民在戏台周围蹲守排练,比如推着买菜车的大爷,拎着酱油瓶的孃孃,和裹着严实的孩童。
村晚当天泊庄逢集,赶集的人不时拐进戏台观看。来晚的村民没位置,在戏台周围环绕了几层。一位老人用三轮车拉了老伴在舞台一旁观看。一位八十多的大爷拄着拐杖,自己搬了把椅子,颤颤巍巍地走向观众席。
老人们评价这场村晚,“激情燃烧,以前没有这么大阵仗”;还有人说,“比过年还热闹”,他还追问了一句,“过了年你们还来吗?”
晚会现场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镜头,摄像机、无人机,以及村民的手机。不大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奶奶拦下年轻人,问要怎么录像。她想把拍下来的晚会发给在外的孩子看。一些老人打去电话,让在外的子女上抖音看直播。
还有几位粉丝开了两辆车,专程从运城赶来,他们在直播间里成了张勇的粉丝,爱上了锣鼓。村晚这天,他们七点半就到场,帮忙担任保安,搬运道具。直到散场,鼓声擂动,他们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尽情享受这场聚会到最后一刻。
06 熏鱼、腊肉和活鸭演出当天,苗人三蛮从家里抓了几只大鹅,和提前熏制的熏鱼腊肉一起,作为晚会游戏环节的奖品。熏鱼和腊肉,是苗寨招待贵客的佳肴,也是苗人三蛮平日用来贴补生活的售卖品。
有奖竞答环节一到,后排的村民速速挤到前头,主持人的“三——二——”话音刚落,村民们就抢着喊“一”,举着手冲上去。一个年轻的姑娘答对了问题,却不敢徒手还在扑腾着的大鹅。
黄豆没想到这辈子也能当乐器
在表演中,簸箕声唤起了村民的共鸣,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个节目来自于一年多前,张勇曾到洪洞一个村子采风,看到农户家墙上挂着覆满了尘土簸箕,他想起当时父辈们拿簸箕筛粮食的声音。簸箕旁边有堆黄豆,他装了一些试着摇了摇,还真找到了节奏的感觉。
后来,他开始研究簸箕和豆子能创作出的音色和节奏变化,“摇”“簸”“筛”“掂”“垒”,还乡亲们一起创作了一段簸箕视频,在抖音有一亿多播放,吸引了好多人来合拍演奏。
为了村晚,他和乡亲们重新改编了一段新的簸箕音乐。抖音视频里的簸箕是最基本的节奏型,编排成节目就要变奏。他们试了几次都不对路。张勇后来想到,不如把簸箕节奏变成万能节奏,他找了两首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再加入唢呐和鼓。
最难的是节奏,豆子产生声音有延迟,扬得高和低都不行,处理节奏要卡点。即使训练好了,隔了几天没练,节奏又会生疏。
他们因此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排练,每晚七点,结束一天工作的鼓友们集合到张勇的鼓场练习3个小时。经过将近二十次的排练,终于在村晚中得到了满意的呈现。
07 小摊专门来村晚卖炸串了平常在凤凰古城摆摊卖烤鸡腿、炸串等小吃的附近村民,听说今天家门口就有晚会,早早地起床备食材,将摊子支在村晚现场,油辣的香味沁入湿润的空气,古城街边的热闹头一回来到了村口。大姐说,一会儿功夫就卖出了上百根烤肠。
以往只有过年时村里才有打粑粑的活动今天也来了,村民们提前沾上这份喜气。“嗨——嘿!
”蒸好的糯米倒入凹形石臼,壮实的汉子和年长者抄起大木槌,轮番捶打,把糯米打成粘稠的粑粑。听到打粑粑的槌音,孩子们快步跑来,老人蹒跚地跟在后头,围住沾满粑粑的槌头,一手粑粑甩上天,哪个捡得是神仙。
村晚结束,百名村民自发打鼓“安可”1小时
直播结束,泊庄村的鼓友和村民们都不愿散去。他们的“安可”不需要呐喊,你的镲一响,我的鼓便知道如何跟随。红姐和13岁的“鼓友”乐乐干脆蹦到了戏台上领鼓。
乐乐是张勇徒弟的徒弟,是整场春晚表演年龄最小的女孩,也是节目《老虎下山》的“领头虎”。
寒风中,鼓点越来越密,鼓声激昂有力,持续了一个小时。鼓手们拍僵了手腕,观众也拍红了手掌。对于所有人,这都是一场久违的打击乐盛典,酣畅淋漓。
08 一场跨越南北的pk两地村晚相隔1000多公里,在表演过程中,还来了一次线上的连线PK。张勇展示出了代表当地特色文化的威风锣鼓《秦王点兵》,而苗人三蛮则与小朋友们演唱了描写儿时乡间生活的歌曲《秋》。最后这场比赛由张勇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他们各自用当地方言,向对方直播间的网友和现场观众拜了个早年,并相约明年再见。
因为直播,主播们有机会留在老家,将好故事、好音乐传给更多人。
@苗人三蛮 原本是4个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过去一年,他们在直播间里唱了不少腊尔山的故事,但正式地给乡亲们唱首歌,这还是第一次。
之前为了不扰民,他们在附近山上租了一个偏僻的小院,写歌、唱歌、直播。这回村晚,他们用歌声、鼓声、欢笑声,跟村里的乡亲们都认识了,大家一起在舞台上开心唱歌,一起玩,一起热闹。他们说,这就是想象中的村晚。
@唐尧锣鼓张勇 和晋南威风锣鼓的故事从15岁开始已经有几十年。学习打鼓、加入当地鼓乐团、乐团解散另谋生路,再到在直播间里重新找回威风锣鼓。
办这场村晚,也源于他想找回小时候的鼓声。他说,小时候对年的印象就是鼓,这些年,这样的鼓声听得越来越少了。这次希望在家门口,重新感受当年那种威风锣鼓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也通过直播间,把威风锣鼓打出去,打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这场村晚的观看人数达到了790万。“其实我们平时搞锣鼓表演,现场的观众有几百人可能性都很小,现在我不仅把家乡的锣鼓声找回来了,还让这个声音通过村晚被更多人听见了。”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