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医生”送锦囊_乡村振兴有力量(特派員科技甘薯)
近年来,漯河市先后组建了两批科技特派员队伍,基本实现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全覆盖,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特色鲜明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本报 孙 越 通讯员 张晓甫
一个科技妙招,让椒农解决了连年种植带来的辣椒品质下降问题,每亩地增产200斤;一项新技术,让种植大户能合理密植,每亩地增加种植2000株玉米……在河南省漯河市,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纷纷化身“田医生”,他们不仅为广大农民及时化解疑难问题,还帮农产品拓销路、兴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田医生”来了,农民的心放到肚里了
“张站长,您看看我这些辣椒长势咋样。”8月11日,闷热的天气里,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墩台李村的椒农介中山正在地头查看辣椒的长势。介中山口中的“张站长”,是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张焰,作为市级科技特派员,这是张焰在临颍县王岗镇服务椒农的第五个年头。
拨开翠绿的椒叶,一簇簇饱满的朝天椒露了出来。“前几天喷施了叶面肥,现在已经明显看到效果了。”介中山承包的这10多亩地,已连续种植了十几年的辣椒,期间虽然更换了几次优质品种,但连年种植带来的营养结构单一等问题,让近两年辣椒的品质和产量出现了下滑。
今年5月份,村里的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张焰了解到介中山面临的困境后,第一时间就给他送来了当地农业科技公司生产的辣椒叶面专用肥。在张焰的指导下,喷施肥料十来天后,辣椒变得根壮果多,长势喜人。
“要不是专家及时解围,俺们的大蒜算是彻底完了。”今年3月,临颍县台城镇祁庄村村民祁锋亮在郾城区裴城镇宋岗村承包地种植的100多亩大蒜染上了一种怪病,田中的蒜苗一片接一片地出现矮苗、死苗的现象。祁锋亮打了多遍药仍控制不住蔓延趋势。种了30多年大蒜的祁锋亮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整天愁眉苦脸。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市级科技特派员李世民了解情况后,带领专家团队来到祁锋亮的地里“把脉问诊”,诊断出他的大蒜得的是红蜘蛛虫害后,随即开出了根治害虫的良方,枯萎的蒜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按现在的市场价格,我种的200亩大蒜总产约为230吨,留足种蒜后,至少能收入200万元。”近日,祁锋亮专门从几十公里外的家里将锦旗送到李世民的手里表达感激之情。
7月25日,科技特派员张勇跃接到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富硒产业园工作人员的电话求助:园内80多亩夏甘薯田间有零星小片甘薯出现了叶片黄化皱缩、不发棵生长的问题。
当天下午,张勇跃来到产业园仔细察看甘薯苗病况,判定了这是甘薯病毒病,一般会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话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随即,他向产业园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讲解了甘薯病毒病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掌握方法后,园区立即组织人员在薯苗基地寻找此类病株,发现后立即拔除,避免病毒通过烟飞虱、蚜虫等昆虫媒介向健康植株传播。经过3天的整治,园区的甘薯苗恢复了绿油油的正常生长状态,不再有叶片黄化、皱缩症状。
作为甘薯专家,张勇跃身兼数职:他既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园艺与薯类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同时也是召陵区的科技特派员。今年,他先后为6个合作社开展甘薯育苗、栽培等技术指导,推广了4个优良甘薯品种,助力甘薯产业增产,帮助合作社和农民群众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
新技术下地,增产增收不是梦
“这个水肥一体化技术真是好,没想到大田里也用上了滴灌技术。”8月10日上午,在漯河市郾城区新店农技推广区域站,种植大户赵哲峰正陪同一群专家服务团的专家,察看自家地里玉米的长势。
今年5月份,在市级科技特派员、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司学刚等人的指导下,赵哲峰提前在地里铺设了滴灌设施,并就近连接上了大田附近的水肥一体化喷灌机。“一般来讲,一亩玉米种植株数在4000棵左右,但他的玉米每亩种植株数达到了6000棵。”看着眼前长势茁壮的玉米,司学刚告诉。
单位面积株数增加了,靠啥能保证玉米的水肥和通风采光?“这个不用发愁,两个秘诀就能解决你的疑问。”司学刚告诉,在赵哲峰这300多亩玉米高产田里,除了能结合玉米各阶段水肥需求定期补充营养的滴灌技术外,还运用了一项“三角定苗”技术。
“相比传统种植技术,这项‘三角定苗’技术好处很多,可谓是一举多得。”司学刚说,每亩地通过“三角定苗”可以多种2000株玉米,玉米株距相等,采光、通风效果特别好,玉米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通过滴灌技术精准施肥科学管理,每亩地的玉米产量能提高几百斤。
“滴灌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水肥也节省了40%。”赵哲峰告诉,光这一项技术,就让每亩地的投入减少了200元。
在裴城镇苏侯村,看着眼前1000多亩的玉米大豆,侯占良笑得合不拢嘴。“用上了这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后,每亩地能多收几百斤大豆。”科技特派员李世民、李志辉等人走进地里,仔细察看玉米和大豆的长势。“您这除草剂是如何喷施的?会不会在作业的时候喷到大豆上面,影响大豆的挂果率?”李世民问道。
“俺就是担心这个问题,你看这几株大豆就是沾到了除草剂,植株特别矮小。”侯占良苦恼地说。
“明年种植玉米以前,先在地里喷施除草剂,不要等到大豆长起来了再喷施。”李世民给侯占良支招。
在科技特派员的推广下,今年漯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万多亩,400多名种植大户有望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常态长效,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个是近期辣椒管理的要点,科技特派员在微信群里介绍的专业知识很详细。”临颍县王岗镇墩台李村辣椒种植大户王晓强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告诉。
近年来,漯河市先后组建了两批科技特派员队伍,每批服务期3年,每年该市组建1个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6个县区级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共计100名科技特派员,基本实现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全覆盖,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特色鲜明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除了市级科技特派员外,区里还派出了17个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区的23万亩玉米、13万亩大豆。”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区科技特派员王利民告诉,在郾城区,他们通过村民群、党员群、基层农技推广群等微信群,将一项项种植管理技术及时转发给一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农作物管理要点。
在洪涝灾害等特殊时间节点,漯河市科技特派员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线上技术服务,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难题,保障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安全。
截至目前,漯河市科技特派员已组织开展粮食作物、水果、渔业等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大讲堂”专题直播培训90期,2.8万余名群众受益。
在漯河市,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产业基地、深入经营主体摸清底子,积极联合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指导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种植养殖大户,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来源: 科技日报